【摘 要】课堂教学中的沟通是促使师生间意义达成、传递教育意蕴、促进教学主体生命成长的关键环节,真正的教学沟通应该以师生的身体参与为媒介并指向身心的成长与发展。基于身体哲学的视角关注教学实践中的沟通现状,身体的缺场是教学沟通错位的症结所在,教师可通过巧设具身情境,洞察学习的思维态势,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智用模糊教学艺术,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沟通和谐展开。
【关键词】课堂;教学沟通;身体哲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25-03
【作者简介】郑红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硕士研究生。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课堂教学中的沟通互动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将知识符号直接传递给学生,忽视情境的创造和身體的体验,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和“纯粹理性”的培养,导致学生成为知识罐,教师成为搬运工,教学主体有名无实,教学的深度沟通受到阻碍,教学的教育意蕴遭遇削弱。身体哲学关注完整的人,指向身心的参与塑造,为澄清课堂教学沟通,剖析课堂教学沟通错位,促进课堂教学和谐沟通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身体是课堂教学沟通的媒介与旨归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影响、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而教学沟通则是促进意义达成、传递教育意蕴的关键环节,是指师生以课堂环境(包括空间环境、心理场域和关系场域)为背景,通过有效的言语或活动、运用合理的协调方式达成意义的共享和认同的行为。[1]根据教学影响程度和教学目标的不同而分为讲解知识,建构思维和孕润情意三个不同而又互为关联的层次。教学沟通亦是学习的过程,师生之间在沟通中身心互动,互助成长。人通过身体参与世界活动,通过身体的感知和体验而认识世界,在协商中建构一定的意义,并通过身体而体现。因此,在教学沟通过程中,需要不同程度的身体参与和体验,以实现具有深刻意义的沟通。近而言之,身体的存在是实现教学沟通的关键媒介,也是教学沟通的目标所指。
二、身体哲学视角下课堂教学沟通错位的原因
如上所述,身体是课堂教学沟通的媒介与旨归,以此关照教学实践中的沟通失衡或沟通冲突现象,或可找到课堂教学沟通失衡的症结所在。
(一)脱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知识讲解异化为抽象符号的单向传递
教学的本质是沟通,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审读文本,合作协商,建构新的意义和价值认同的过程。课堂教学实践中身体体验性、认知性和审美性缺失,则极易使教学沟通活动异化为知识符号的传递。尤其是在我国理科课堂上,沟通的话语模式是以教师控制的课堂交往模式、解释和说明性的教学叙述形式以及强调以科学知识理解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文本是学科专家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和观念而对世界的解释,是其价值观念或已知的科学知识。而现实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宰者和权威解释者的身份,忠于文本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文本“真理”。教学中既不顾文本知识的生成环境,又无视知识与学生自身经验之间的联系,这样缺少学生参与体验的教学沟通致使知识成为丧失意义的符号编码,学生囿于他者抽象的思想和逻辑之中,作为独特个体的学生成为他者经验的复制品,丧失了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教学沟通也从双向建构过程异化为教师单向的知识符号传递。
(二)忽视学习的体验过程,教学沟通退化为单调机械的技能训练
在应试背景下,纯粹的知识记忆已经不能满足应试能力的需要,做题技巧的训练成为学校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课堂教学沟通的目标大多强调做题技能的提升和心智能力的培养。为提升学生心智水平的教学训练本无不可,但是无视知识产生的情境性,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就容易使教学沟通脱离学生身体和情感,沦为无情的做题机器,进而造成教学沟通丧失移情价值。而反观我国教学沟通现状,部分语文教师只热心于讲解与考试有关的答题技巧,忽视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有些数学教师则强调公式的记忆和套用,数学习题的讲解,而对知识产生的背景和逻辑推理过程不屑一顾,致使教学沟通趣味尽失,沟通退化为单调机械的习题训练和考试工具,严重削弱教学沟通的教育意蕴。
(三)教学目标重心轻身,沟通过程沦为精神至上的纯理性说教
受传统文化及西方认识论的影响,尤其是以笛卡尔身心二元对立的认知观念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教学理论的研究多关注培养科学理性之人,对有关身体的感性研究较为轻视,导致教学理论的研究范围退化成“科学理性”的独白、课堂教学目标也受之影响,以追求培养学生的理性为追求。加之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信息加工理论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的影响,将人脑的学习机制当作计算机输入、输出和提取,致使客体课堂教学成为信息符号的输入与传递,学生沉浸于枯燥乏味的信息记忆,教学研究致力于研究知识符号的编码与分类以及学生学习的技术,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生理和情感体验。深受科学与思想的影响,课堂教学目标重理性灌输轻感性体验,重视精神意识、固定公理的背诵和习得,而忽视身体的参与和思维精神的改变,从而致使教学沟通身心偏颇,教学沟通的教育效力萎缩为意识理性的灌输和说教。
三、身体哲学视角下促进课堂教学沟通的优化策略
(一)巧设具身情境,建构沟通话语的逻辑前提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它既是一种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教室,又是容纳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场域。同时,由于各要素互相作用而产生不同的关系或氛围,逐渐形成并维系多重的社会关系场域,影响着教学沟通。在教学沟通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工作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师生的理解力和敏感度因人而异,师生之间沟通时的话语理解也会存在很大的出入,影响着教学沟通的效果。因此,课堂中的师生进行教学沟通时,应基于一定的情境,通过合作而建立一定的话语逻辑前提,使师生的沟通在具有一致约定性的场域内展开,有助于教学沟通的进一步开展。endprint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看菊花》一课时,他先假设学生们来到了公园,看到了很多菊花。接着,在黑板上用白色粉笔画出了三朵不同姿态的菊花:未开、半开和全开,让同学们基于黑板上的图片,结合自己的经历来介绍菊花展。接着,在教学的第二环节,他又给菊花涂上红、黄、白三种不同的颜色,引导学生用比喻的方法描写菊花的样子。这一教学情境的设计既避免了学生因有关菊花的生活经验不一致而随意乱说,又避免了一些同学因没有见过菊花而无言以对的尴尬,有助于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建立一种隐性的话语逻辑前提,促进了教学沟通的顺利有序进行。
(二)洞察思维态势,找准沟通错位的关键节点
课堂教学中的沟通内容是复杂交错的,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传递,还包括其中蕴含的思维逻辑、情感态度,同时还包括随课堂情境而变化的教学氛围。在复杂的课堂环境中,教学主体的敏感点和思维态势是教学沟通的关键要素,教师对这一要素的精准判断是避免沟通意图错位,促进沟通和谐进行的关键步骤。第一,教师要洞察教学细微之处,课堂中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状态或紧张或松弛,或专注或游离,或低眉思索或热闹活跃,教师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第二,教师应自觉将其放在具体的教学时空中去理解和判断,而非因表面行为而妄断评价。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仅仅代表着学生当时的感受或者体验,它既是对前一教学环节的反馈,又是对教学发展趋势的预测,教师应对此有清晰的认知。最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性格、社会背景、班级角色以及班风班纪有宏观的了解,既要尊重和发展学生个体,又要适合班级风格,准确把握教学沟通的度。教学沟通虽在课堂中开展进行,但是也蕴含着社会意义和文化规约。师生教学沟通失衡或者教学沟通冲突体现在课堂,却源自于教学主体间的感受不同和思维差异,甚至与学生个体的社会角色认知紧密相关。从课堂微观处洞察,从宏观处理解,才可准确判断沟通主体的思维态势,精准定位教学沟通失衡的关键节点,有效避免教学沟通受阻。
(三)激发合作热情,引领教学沟通的发展趋势
如前所述,教学沟通是教学主体间意义重建和意义共享的过程,沟通失衡或者沟通冲突是教学沟通进一步发展的起点,而对沟通冲突的解决过程则是促进教学沟通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的关键环节。它需要教师巧用教学方法,激发全员共同参与,以宽容的心态合作建构,丰富教学沟通的内容,决策教学沟通的方向,从而实现教学沟通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制定合理的游戏活动规则,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频率,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建构沟通信息网,营造沟通氛围。
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应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表现,以睿智的眼光透视行为背后的微妙心理,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出判断,用真诚的口吻给出引导性和教育性的评价,引导学生交流更深入的沟通内容。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发挥沟通中“定调人”的角色,当班级同学围绕一个话题而争论不休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提醒学生回归主题,凸显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确定沟通的去向。激发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意愿是引领教学沟通深入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着沟通内容的信息质量和沟通对学生的影响。而教师的智慧点拨和巧妙引导,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沟通的趋势,影响着教学沟通的教育意蕴。
(四)智用模糊教学,延展教学沟通的教育意境
教学沟通的主体具有差异性,其智力、生活经历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使其对沟通内容的理解出现不同的层次,从而使教学沟通的指向具有多维动态的层次性,形成丰富多样的教学意境。教学沟通的内容是复杂交错的,沟通的主体又具有强烈的差异性,这些因素加剧了对教学沟通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而模糊教学法可帮助教师延展教学沟通的意境,丰富教学的教育意蕴。其实,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语义单一、毫无形象力的沟通表达。那些对教学内容的概念分析,对做题技巧的肢解与强化,扼杀了学生想象力,窒息學生的审美体验。
当然,模糊教学并非空洞玄虚的故作神秘,而应该是基于学生认知和课堂情境而确定的教学艺术。它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经验,课堂的氛围情境有深刻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选用合适的教学艺术,创造模糊而丰富的学习体验,营造多维的教学意境。一位教师在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课时,巧用音乐开展模糊教学,实现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在教学伊始,他先让学生初读词文,了解词文的意象,而后引导学生闭目凝神,跟着音乐《云水禅心》,将意象放在音乐之中,伴随着音乐的节奏、韵律想象诗人当时所看到的情境,感受诗人此时的时而惊喜却瞬间转化为思念和愁苦的心情变化,从而营造无沟通而胜沟通的教学意境。
【参考文献】
[1]郭华.课堂沟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