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论云南民办高校的品牌形象塑造——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C219。
摘 要:“巴勒斯坦大灾难”是阿拉伯世界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历史素材。约旦作家伊萨·纳欧里于195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边界外的一家》是以“巴勒斯坦大灾难”为创作背景的开先河之作,在广受赞誉的同时也受到了阿拉伯世界文学评论家的广泛争议。1969年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于出版了《重返海法》,成为了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代表作,较之前者,这部小说影响力更广。但阿拉伯文学研究界忽视了伊萨·纳欧里《边界外的一家》对以“巴勒斯坦大灾难”为创作背景的小说的影响,特别是对格桑·卡纳法尼小说《重返海法》的影响。
关键词:约旦作家;巴勒斯坦大灾难;文学比较;影响
作者简介:满自娟(1990-),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宁夏大学阿拉伯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2
毋庸置疑,伊萨·纳欧里是最早以巴勒斯坦大灾难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这一新兴题材的创作引起了很多阿拉伯作家的纷纷效仿,在文学创作中开辟了先河。格桑·卡纳法尼也是以巴勒斯坦大灾难为创作题材的先锋作家,然而,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两位作家之间的联系。因此,本文对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一、《边界外的一家》與《重返海法》创作的相似性
约旦作家伊萨·纳欧里的《边界外的一家》和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的《重返海法》都是以巴勒斯坦大灾难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前者于1959年出版,后者于1969年出版。这两部作品都在阿拉伯文坛中引起过广泛关注和研究。从创作时间上来说,伊萨·纳欧里《边界外的一家》比格桑·卡纳法尼的《重返海法》早十年,但是从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来说,格桑·卡纳法尼的《重返海法》则影响更广。但从小说的内容题材来看,两部小说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边界外的一家》后半部分中,弟弟纳西尔告诉哥哥克里木他将和同伴一同返回雅法,这让我们联想到伊萨·纳欧里在1961年出版的名为《重返广场》的小说集,而格桑·卡纳法尼的《重返海法》的命名明显与之非常接近。另外,“雅法”和“海法”两个发音相似的地名也让人对于这两部小说之间的相似引发联想。
(二)《边界外的一家》和《重返海法》两部小说中,都有一位叫做赛义德的人物。不过在《边界外的一家》中,赛义德是女主人工法伊宰的父亲,他每天都用车接送自己和邻居的孩子们上学,在他一家去黎巴嫩度假回来还给邻居的两个孩子带了礼物。小说后半部分,也是他资助克里姆一家,帮助他们一家去黎巴嫩逃亡。他还帮忙在花园里埋葬了克里姆的父亲。
(三)《边界外的一家》中有一个重要细节,伊萨·纳欧里在描述人们惊慌失措从雅法市逃离的场景时写道:“很多女人忘记了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极度的恐慌中她们错把枕头当成孩子抱着匆忙逃离。”而在格桑·卡纳法尼的小说中写道了这一场景:主人公赛义德的妻子索菲亚在慌乱逃出海法时,惊慌失措中丢下了五个月大的儿子“赫尔顿”,而当他们尝试返回去寻找他的时候却未能找到。因此,在其后的二十年里,他们一直生活在这一阴影里。直到1967年,他们再次返回到曾遗失赫尔顿的老家,他俩发现赫尔顿依旧生活在那,但早已改名为“杜夫”,成为了一名以色列士兵。
(四)海法是小说《重返海法》中的故事发生地。在小说中,也曾提到驾车前往海法途中经过了雅法市,以表达对雅法人民英勇精神的敬意,特别提到了雅法著名烈士“巴达尔·拉巴德”,作者格桑·卡纳法尼似乎是在弥补《边界外的一家》没有对雅法烈士致敬的不足,这一点也是阿拉伯文学评论家批评《边界外的一家》的地方。
二、格桑·卡纳法尼受《边界外的一家》的影响的主要因素
从格桑·卡纳法尼的成长经历,也可以得出《重返海法》作者格桑·卡纳法尼读过并受过《边界外的一家》的影响的结论。
(一)格桑·卡纳法尼于1960年从科威特返回到贝鲁特,并在报社工作过。而伊萨·纳欧里的小说《边界外的一家》刚刚出版数月,他所在的报社对此进行过专版报道。
(二)格桑·卡纳法尼在青年时期就爱好阅读,特别关注描写“巴勒斯坦大灾难”的作品。另外他也对“巴勒斯坦大灾难”进行过很多文学创作和研究,例如《巴勒斯坦本土的抵抗文学》《论犹太复国主义文学》《被占领下的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等。因此,纳欧里的小说肯定会引起格桑·卡纳法尼的注意,并吸引他认真阅读,他在日后的文学创作中也受他的这篇小说的影响。
(三)格桑·卡纳法尼出生于雅法,他的整个青年时期都是在雅法度过的。而纳欧里的小说《边界外的一家》正是以格桑·卡纳法尼所居住的雅法市阿杰米区为背景写作的。
三、《边界外的一家》与《重返海法》的不同之处
伊萨·纳欧里的《边界外的一家》和格桑·卡纳法尼的《重返海法》从小说创作角度来看,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虽然两部小说篇幅近似,都是中篇小说,但两部小说的时间跨度则完全不一样。《边界外的一家》的时间跨度为10年,灾难前和灾难后各5年。囿于小说篇幅所限,伊萨·纳欧里没有对人物和事件进行特别精细的描述,所以小说描述情节都较为简明扼要,而且故事情节发展较快。但在格桑·卡纳法尼《重返海法》的小说中,其时间跨度仅仅为几个小时,而且大多发生在从拉姆安拉到海法的路上。时间跨度短使得卡纳法尼对人物和事件有着更为细致的刻画和描写,值得一提的是,格桑·卡纳法尼在写作中使用了“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写作方式,通过主人公赛义德和妻子索菲娅返回海法的所思所想和回忆,建构了整个故事情节。
(二)从两部小说的思想性而言,两位作家的创作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呼吁巴勒斯坦解放,但观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卡纳法尼对巴勒斯坦大灾难的观点也与纳欧里不同。伊萨·纳欧里在回忆录中关于创作《边界外的一家》写道:“我希望唤醒巴勒斯坦大灾难中的人性,于是我写了天真无邪的巴勒斯坦儿童记忆中的大灾难,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场灾难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此我们看到克里姆控诉在黎巴嫩的艰辛生活,我们看到纳西尔在自己家园墙外哭泣,并且毫无抵抗地被杀害。”纳欧里希望通过描写孩子记忆中的巴勒斯坦悲剧来唤醒他们未来解放巴勒斯坦的信念。格桑·卡纳法尼虽然创作小说的目的与纳欧里一样,但他倾向呼吁所有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拿起武器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在《重返海法》中,赛义德和妻子索菲娅重返海法去寻找儿子,发现自己的家已被犹太人所霸占,自己的儿子“赫尔顿”已被犹太人领养并改名为“杜夫”,成为了一名以色列军官。虽然卡纳法尼是一个传统主义者,但在这部小说中,他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思想,小说中的“赫尔顿”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上流淌着巴勒斯坦人的血液而认亲,反而他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说“人最终跟事物没有分别。”赛义德和妻子也最终意识到这句话的内涵,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跟他们不再有瓜葛,也跟巴勒斯坦人不再有任何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重返海法》受到了《边界外的一家》创作的深刻影响,但也弥补了后者创作过程的一些不足。任何文学创作都需要进行艺术和思想的加工和创新,虽然格桑·卡纳法尼在描写逃亡过程中的一些情节,例如遗忘襁褓中的婴儿,与伊萨·纳欧里的《边界外的一家》有相似之处,但这不意味着照搬了其中的构思和情节。对于巴勒斯坦大灾难的记忆,身在其中的人肯定有很多共同的记忆,这一情节是大多数难民的共同记忆,而并非伊萨·纳欧里的独创。正如文学大师陶菲格·哈基姆所言:“创作并非是写前人未曾写过的内容或写别人未曾想过的问题,文学创作是对于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进行艺术性加工,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能弥补前者之短板。”
参考文献:
[1]伊萨·纳欧里.我的小说创作经验之谈[J].思想,1978,39.
[2]伊萨·纳欧里. 我的回忆录[M].约旦:文化部出版社,2011.
[3]伊萨·納欧里. 边界外的一家[M].黎巴嫩:欧维达特出版社,1955.
[4]格桑·卡纳法尼. 重返海法[M].巴勒斯坦:拉马勒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