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阿富汗女性的希望之光

2017-12-23 17:53尹翊潼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3期
关键词:希望觉醒救赎

尹翊潼

摘 要:卡勒德·胡塞尼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2003年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问世后,获得极大成功,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2007年出版的《灿烂千阳》是其第二部小说,许多人评论这是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玛利亚姆和莱拉两位女性行思及生活的分析,诠释男权意志的阿富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戴在女性身上的枷锁,以及她们如何觉醒、抗争、自我救赎与解放的过程。她们是阿富汗女性的未来和希望。

关键词:觉醒;抗争;救赎;希望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2

卡勒德·胡塞尼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2003年其处女作《追风筝的人》问世后,获得极大成功,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蝉联亚马逊排行榜131周之久。2007年出版的《灿烂千阳》是其第二部小说,许多人评论这是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小说通过阿富汗女性悲惨命运的描写,深刻批判了代表男权意志的阿富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痛诉了战争对国家、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破毁。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玛利亚姆和莱拉两位女性行思及生活的分析,诠释男权意志的阿富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戴在女性身上的枷锁,以及她们如何觉醒、抗争、自我救赎与解放的过程。她们是阿富汗女性的未来和希望。

1、玛丽亚姆、莱拉——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

玛丽亚姆一出生就背负着“哈拉米”—私生子的名字,小的时候,她不能理解它所包含的歧视,也并不明白可耻的是诞生了哈拉米的那些人,而非哈拉米。她被母亲比作可以随意任人践踏甚至拔除的杂草。她要求上学,母亲却说“像你这样的女孩去上学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像擦亮一个痰盂。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就是忍耐。”后来,玛丽雅姆长大了一些,才懂得哈拉米是一种人们不想要的东西;才知道她,玛丽雅姆,是一个不被法律承认的人,永远不能合法地享受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诸如爱情、亲人、家庭、认可,等等。她不知道怪罪谁,她做的只能是责备自己,责备自己的出生。她为她的出生方式道歉,她并没有想到,为自己出生的方式道歉,对她来说实在是不公平。她喜欢和父亲在一起,父亲不会叫她“哈拉米”,父亲说她是他的蓓蕾,父亲喜欢她坐在他的膝盖上,喜欢讲故事给她听。当娜娜说:一切都是虚伪的,她的父亲只是为了赎罪,让他自己好受一些。玛利亚姆不相信,她对未来抱着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天能上学,能和父亲住在一起…… 然而,十五岁的时候,她对未来所有美好的幻想被现实击得粉碎,她被父亲抛弃,母亲娜娜自杀,父亲和他的三个妻子们把她嫁给一个比她大三十岁的鞋匠。她试图去抗争,但她的抗争却是那么的无力。

玛丽雅姆对婚后生活曾心存希望——拥有属于她自己的家,属于她自己的丈夫,成为母亲。丈夫拉希德说女人的脸只有她的丈夫才能看到,要求她出门必须穿上布卡,她认为这是对她尊严的保护,当她发现拉希德自己却私下翻看女性色情杂志时,她虽然对丈夫的话心生疑惑但又在心中暗自替他辩解。当她在喀布尔见到与她所生活的社区完全不一样的“现代”女人,她们化了妆,头上什么也没戴,独自行走在一群陌生人之间时,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出身寒微、姿色平庸、胸无大志、知识贫乏。在经過了四年的婚姻生活,七次流产,丧失生育能力,一次又一次地招来丈夫的耳光和拳打脚踢后,她才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家中不过是一只家猫一样的存在,她才明白母亲娜娜要她学会的唯一的一项本领——忍耐的含义,至此,她自认命苦、忍辱负重,准备横下一条心在心存恐惧和无尽的悲哀中隐忍生活,直到莱拉的出现,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莱拉出生在喀布尔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她聪明美丽,她幸福快乐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女时期,她的父亲上过大学。担任过高中教师。受父亲的影响,莱拉接受高等教育。她连续两年拿到了优秀学生奖状。她有青梅竹马的恋人,他们一起游戏、一起看电影、一起旅游并以身相许。她有着美好的梦想和前景,然而,战争摧毁了一切,兄弟、恋人、父母相继失去。她被拉希德从弹火中救出,在听信拉希德的谎言后,她认为她的恋人已经死了,为了腹中的孩子,十四岁的她也被迫嫁给拉希德。

至此,两名阿富汗女性,带着各自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同一个男人施加的家庭暴力。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互相交织,让曾经水火不容的她们,继而缔结了母女般的情谊。为抚育好新生婴儿,她们携手共济,尝试经营新人生,为惨淡的人生添上一丝暖意。[1]在莱拉的身上,玛丽雅姆看到了母亲娜娜身上所不具备的反叛精神,莱拉敢于对拉希德的要求说不,敢于为玛丽雅姆挺身而出,冲上去制止拉希德的暴行,敢于实施逃跑计划。作为晚间的仪式,莱拉会和玛丽雅姆在院子里分享三杯茶,她动员玛丽雅姆和她一起逃走,奔向新的生活。莱拉及莱拉的女儿就像两朵新的花朵始料未及地在玛丽雅姆的生命中生长出来,让她找到了生而为人的勇气和希望。因而,当她发现自己敢于反抗拉希德时,她没有恐惧,而是又惊又喜,最终,为了保护莱拉,玛丽雅姆举起铁铲,狠狠地对着拉希德的脑袋砸了下去,这是她第一次决定她生活的轨迹。

玛丽雅姆的一生,交织着爱与恨、宽容与救赎的行思,她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儿时的遭遇,婚后的生活,喀布尔街头的所见所闻,莱拉的引导,使其逐渐自我觉醒,这种自我成长和自觉发展的过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教育意义,正如书中所说,死亡并没有使玛利亚姆离开,她在阿富汗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之中,在新种的树苗之中,在那些给孩子保暖的毛毯之中,在那些枕头,书本和铅笔之中,在孩子们的笑声之中,最重要的是,她在人们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逃离了阿富汗,莱拉和自己的恋人、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舒适而安宁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满足和欣慰,她思念家乡,但不仅仅是因为乡愁,她要为它做点事情,她想做出贡献,她回到家乡,组建学校、教育学生。从莱拉为改变自身命运去国离家,到毅然回国,投身教育,成为国家建设的参与者,说明莱拉的觉醒具有彻底性。从自我觉醒到引导其他女性觉醒,从自我认同到寻求社会认同,向阳而生的莱拉正如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使人看到了千千万万个阿富汗女性的希望,在灿烂千阳下,千千万万个如娜娜一样的阿富汗女性必将会成长为玛丽雅姆,成长为莱拉。她们也必将会成为阿富汗这个古老而苦难国度的希望。

2、结语

小说《灿烂千阳》通过娜娜、玛利亚姆和莱拉的生活经历及命运,深刻批判了代表男权意志的阿富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带领我们认识了藏在面纱下阿富汗女性真实的灵魂,正如《迈阿密先驱报》对该小说的评论,“为了探寻已吞噬了阿富汗的暴力的根源,胡赛尼透过这些女性的生命片断为我们揭示了几许细微的希望之光”。《灿烂千阳》是献给阿富汗女性的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美]卡勒德·胡赛尼 著,李继宏 译,灿烂千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希望觉醒救赎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探索“五选四变”对中职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烈日灼心》:一念之差,救赎一生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雾霾背后的一点“希望”
韩四成国民寄“希望”于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