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西南民俗二题

2017-12-23 21:20程建华
新青年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先人媒人

程建华

婚嫁篇

皖地西南,古称舒州,别号宜城,千百年来,素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誉,历史的积淀,使其乡风民俗也与众不同。

历代以来,男婚女嫁皆是乡村头等大事,皖西南的婚嫁迎娶,大体须经四道程序。首先隆重出场的是介绍人,俗称媒人。媒人大有来头,非村庄德隆望重之人不可胜任。爷在世时,便是名动乡里的老媒人,其时我才十岁出头,因爷的档期太忙,不时被他喊了去代赴婚宴。

媒人走村串巷,精心搜集了村庄方圆五十里,甚至是五十五里以内未婚男女的详细资料。闲时,媒人过得悠哉游哉,一俟年头岁尾,打工的青年男女回乡来了,媒人门前便赶场似的,一日日熙来攘往,热闹欢腾起来。

更多时候,还是男青年的父母谦恭诚恳地找到媒人,央其为自己打光棍的儿子寻觅个合适的对象。每逢此时,媒人定会手舞足蹈,一脸得意地比划道:“这个,张庄的小虎和金凤,夫妻般配吧?那是我介绍的”。干咳一声,又说:“李庄的国庆和彩云,才貌相当吧?也是我介绍的。”直到心悦诚服的神色如朵野冬菊,夸张灿烂地绽放在家长们皱纹密布的脸上,媒人才恋恋不舍地结束亢长的自我包装,继而卦师也似掐着指头,从平日积攒的信息库里,挑出个条件相当的女孩与小伙儿约会。

头次见面称作“暗看”。暗看不拘月日,男女双方各带一票人马,相约在媒人家中会面。因暂不确定二人是否有缘,故而见面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黑灯瞎火下,万一双方无缘而散,彼此还能抓紧时间另寻下家相见,且夜深人静不至惊乡扰邻,避免了二人无缘之事漫山遍野的散播。

若天作姻缘,暗看的男女一见倾心,那这桩好事儿就有了眉目,大可趁热打铁进入下道程序了。这时男方家长会迫不及待地翻出黄历,精心挑选个风和日丽的良辰,由媒人陪着,买好烟酒糖果去女方家登门求亲。这便是“上门”了,也叫“明看”。

上门当天,女方家大排筵席招待男方一行,准女婿会被安排坐在堂厅上桌首席,乡邻亲友轮番上前敬酒,说一堆“恭喜恭喜,小伙帅呆了”的喜庆话。

下两桌是媒人,好事成双,媒人也有两个,由村老至亲专门作陪,媒人的烟酒茶水须伺候仔细,茶饭结束,千万莫忘递上一条热乎乎的毛巾,给趾高气扬的两个人擦擦油光满面的嘴脸。媒人若生气,后果很严重,因礼节的不周到,而导致媒人把即将成功的婚姻搅黄的事儿,在乡间如小儿夜啼,时有发生。

但不是每场暗看都能皆大欢喜。比方次日天方破晓,昨夜暗看的男主角骑辆摩托车,尘土飞扬地从乡间小路飞驰而来。条件不济的,也亢奋地蹬辆崭新的“永久”,风风火火赶来了。到了媒人门前,车未停稳,人早夺门而入。媒人却岿然不动静坐桌角,那眼角旁若无人斜视屋顶的神秘姿态,似在苦苦思索未测的风雨人生。待小伙子恍然大悟地从兜里掏出两包纸烟双手呈上后,媒人才慢条斯理地拿手罩在嘴边,轻咳几声,故作高深道:“女方说了,还要考虑考虑”。

其实乡间媒人,无非也就几斤糖几斤肉的胃口,他们真正需要的,还是那种受人尊敬和抬捧的感觉。

搞定媒人后,就要进入最为关键的“定亲”程序了。这天微风不噪,阳光正好,女孩由母亲和姐妹姑嫂簇拥着,几分忐忑,几分期待地来到男方家里。一时鞭炮齐鸣,烟花漫天,旋见屋角转出一队欢天喜地的人马,扯足了嗓门,争相前来寒喧,却是男方等候已久的亲朋故旧。女客们扭扭捏捏穿过硝烟弥漫的院墙,随人流一径走进堂厅,尚未站稳脚跟哩,满面潮红的小伙子已拔茅草似的散发着纸烟,嘴里声如洪钟地喊:“妈,嫂子,一路走累了吧?”一边挽手,将初来乍到的客人恭迎到桌边,按序坐下。顷刻,有人匆匆端来托盘,白净净的蓝边碗里,红糖水煮荷包蛋热气腾腾,香味四溢。一番客气谦让后,女眷们埋头俯首,人人吃得酣畅,各个笑得舒心。不一时,盘碗收拾完毕,宾主稍歇,再看门外,日斑散缀,花木清疏,一派祥和。

歇不多久,午饭开场了,女宾们刚在首席坐定,作陪的乡邻早一拥而上,“亲家母”、“大姑”、“大嫂”劈头盖脸一阵乱叫,稍顷菜肴齐备,众人咧着嘴,举着杯,也不论香槟红酒,干啤老烧,只是泼命地陪着喝,劝着喝,就差没灌着喝了,场面越是激烈,宾主越是高兴。

下午,红日渐已西斜,醉醺醺的女眷们深一脚,浅一脚,半推半就地收下男方递来的红包,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望着渐渐消失在村头的新亲背影,小伙儿一家站在杯盘狼藉的堂厅,长长舒了口气:嗨!这门婚事,算是成了!

结婚当晚,洞房高高燃起一对哭软了身子的红烛,穿着大红嫁衣的新娘,欲语还羞地坐在床边,村里那帮没皮没脸的捣蛋孩子,围定新娘,扯着脖子喊:“新娘子新,坐床墩。一对奶,十八斤。”新娘子的脸红得像树梢熟透了的桃子,却也不急不恼,只浅低着头,吃吃地笑。

咦,媒人呢?媒人去哪了?他爱去哪去哪吧,这时谁还有閑功夫搭理他呢?

丧葬篇

皖西南被山带河,地势险要,自古便引得兵家必争,狼烟四起,千年的生离死别,使其丧葬方式也与他处大不一样。

二伯是乡里远近闻名的“进房人”。每当村里有老人长者去世了,二伯定会第一个被请到现场,亡人遗体擦洗干净后,裱纸覆脸,摊在块门板上,下人则在屋外寻一处路口,点燃纸轿纸马,供亡灵骑马坐轿赶往阴曹地府。这时除了二伯等人,其它人众须尽数退出房外。

进房人拿出事先备好的白色丝绵,从头到脚将亡人遗体包裹严实,丝绵在哪里打结,哪里系扣,皆有讲究。绵子殓好后,再给亡人穿上五领三腰的满襟老衣。时辰一到,进房人吆喝下人抬起亡人遗体,毕恭毕敬送入棺内。在亲人阴阳相隔的痛哭流涕声中,厚重的棺盖砰一声闭合上了,至此,逝者告别了这个烟熏火燎的热闹世界。

亡人入棺后,并不会马上入土,而是在自家菜园或大坝脚下,寻块干燥通风的地方,将棺木暂时安放在那,待三年后再择日下葬,乡人称这暂且寄放的棺材为“厝柩”。厝柩两头皆用水泥砖砌成矮墙,上盖石棉瓦,远远看去,像座遮风蔽雨的小屋。

质朴的乡亲们认为阴阳一理,暴露于野的亡人,也该有所属于自己的小屋。乡亲们只晓得这规矩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却少有人明白这独特的丧葬风俗后面,浸染着多少先人思乡的血泪。

厝柩寄居荒野三年后,子孙会按照地师指点,买来一块风水绝佳的山地用于安葬先人。下葬前,照例要请来一位经验老到的木匠开棺,棺里的逝者,经过三年的风吹日晒,皮肉早已化尽,只剩下用丝绵包裹着的森森白骨,老木匠和徒弟抬出尸骨,用裱纸遮住颅骨,放在临时搭建的竹床上。随后,老木匠会认真检查棺里每一处角落,确认没有骨头遗漏后,方抡圆大斧,一阵横劈竖剁,木屑飞溅中,大棺已按比例被改成了具小棺。然后,木匠呼喊徒弟取来墨斗,将棺头棺尾正中位置弹上记号,再将尸骨抬入小棺中,盖上棺盖,等待下葬。

下葬选在个秋冬的吉日,良辰一到,便开始迎坟了。两名幼童,手里捧着厚厚一叠裱纸,走在迎坟队伍最前面,一路走,一路散发买路钱。五名打着赤、橙、黄、绿、蓝五色彩旗的少年,不急不缓,紧随其后。再后面,四条壮汉,肩扛盖着彩绸的小棺,面容肃穆,闷声疾行。棺材头顶,红绳系了只刚会打鸣的公鸡。锣鼓唢呐,一时奏响,烟花爆竹,震耳欲聋,邻居、亲戚、朋友随着送葬的队伍逶迤前行。

不多时,抬棺的壮汉们早已汗流浃背,步伐疲沓。这时,背后的喇叭唢呐猛地一沉,复又尖锐,冲天炮般直窜云霄。锣手鼓手一齐发威,敲得震天價响,壮汉们齐发声喊,抖擞精神,一鼓作气将小棺抬上了坟山。

山上的墓穴早打好了,众人忙着在墓穴里烧稻草纸钱,让下葬的先人有个温暖的归处。此时,神秘的地师悄无声息地出现了,地师是个精神矍铄的乡下老人,枯瘦的手里拿柄黑伞,默默站在地脚。地师见时辰已到,解开棺头的公鸡,随手扔在一旁,旋即指挥众人用绳索吊起小棺,缓缓放入墓穴。小棺放稳后,地师下到墓穴,站在棺头,撑开黑伞,打开棺盖,最后一次为先人整理棺椁。

地师架好罗盘,捻出根白色棉线,和棺尾的徒弟按正中记号拉直棉线,仔细调整颅骨位置。随后,地师举手示意,徒弟紧忙往棺中倾倒筛细的石灰,待棺里铺得平整了,再抽出根色彩鲜艳的鸡毛,沾满香油,一遍遍清洗亡人的颅骨眼窝,事毕,地师暴喝一声,棺盖重新合上了。

地师铮一声收起黑伞,爬出墓穴,才一挥手,早准备停当的众人即刻提锄掀锹,一齐动手,铲起石灰黄土填平墓穴,一番捶打杵筑,又在上面筑起个圆形坟冢。静立一旁的地师见火候已到,弯腰拾起挣扎啼鸣的公鸡,指天划地,高声呼龙:“一啼荣华富贵,二啼金玉满堂……”众人山呼海啸般应合着“好”,一时鼓乐争鸣,礼花满天,漫山的枯木荒草也在随风朝着新坟颔首致意。

坟墓下方,尺许左右,又竖起块凿好的石碑,众人依次在碑前磕头私语,祈祷先人安息长眠。至此,先人遗骸在寄居荒野三年后,终于入土为安了。

只是随着殡葬制度的改革,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丧葬方式也日渐去远了,终有一日,也将像那瓦屑坝上遥远的炊烟一样,逐渐弥散成移民后人午夜梦醒所努力追寻的记忆。

(编辑·李军)

猜你喜欢
先人媒人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媒人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先 人
专职媒人的变化
新媒体崛起下报媒人的应对和变革
一眼就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