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 100091)
习近平“两山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
薄海
(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 100091)
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自身的生态特征和发展困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压力与生态压力双重限制。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的重要论断,在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建立关联,有效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两山论”为指导,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坚持经济与环境兼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向生态环境要效益的绿色发展之路。
“两山论”;经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
首先,“两山论”体现出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环境基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本来就是自然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1]“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是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是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2]可以看出,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也是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与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这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金山银山”也只是自然环境价值的一种外在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就是依赖于环境,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加工和制造。如果将绿水青山置于社会发展的基础规约之外,那么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也将是不可持续的短视追求。可以说,如果脱离了整个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质上,“两山论”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下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基础与价值归宿的关系。
其次,“两山论”挖掘出社会生产力当中的生态要素。生产力的变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自然条件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认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而习近平则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创造性地将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自然环境等生态要素也视为推动社会财富积累的生产力的一部分。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4]因此,我们说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态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山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理论,将社会生产力当中生态要素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并提升至新的高度。
再次,“两山论”揭示出经济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生态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对价值的追求,而这种价值追求一直都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特征。原始社会,人类的发展囿于技术所限,人类发展的一切为了生存与种族的延续;农业社会,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发展,社会发展的目标仍以温饱为主;工业社会,科学技术焕发出巨大的威力,人类社会进入到大规模、高投入的线性发展模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内在价值的追求,更多地以人类的需求为根本导向,自然环境因此不堪重负,爆发出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对于生态价值追求的过程,从“以绿水青山换取金山银山”,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再到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逻辑过程,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最初的对于经济价值的有限追求,到经济价值受到生态价值的制约,再到对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兼顾的历史进得程。从哲学的观点看,这是对于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从“二元对立”到“内在同一”的一种转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仅是一个逻辑命题,更是一种体现对于生态价值追求的哲学命题,其所揭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从“两点论”到“重点论”,再到“统一论”的一个过程,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和生动实践。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东南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四个阶段。地区间、省域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差异,东南沿海与中西部存在巨大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同时在中西部地区间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距问题,形成了大范围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均标低于平均水平。一些地区虽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却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也被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文章中所提及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中西部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明显的生态特性,也面临着特殊的发展矛盾。一般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资源丰富、人均占有率高、环境承载量大、人口密度小等特征。以西部地区为例,西部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国比重分别高达87.5%和39.0%;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6种矿产中,西部地区有138种,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西部占24种,占全国保有储量的50%以上,另有11种占33%-50%;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其中有5.9亿亩适宜开发为农用地,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有1亿亩,占全国耕地后备资源的57%;西部地下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这些地区通常由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其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导致工业化程度不高,其工业污染程度也相对较轻,加之西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小,地域面积大,可纳污的水体和大气范围大,因而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也优其他地区。
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着迫切的发展诉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特殊的困境。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展。实际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困境背后隐藏着一种对价值的判断,是看重单纯发展的经济价值还是认同自然环境的生态价值,或者是找到二者之间的内在价值关联,走一条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兼顾的绿色发展可持续之路。受二元论思维影响,传统的发展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以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水平的唯一标准,许多欠发达地区出现了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只要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就业率,增加税收,引进什么项目,项目环评是否达标、有没有构成对生态环境构成破坏,成为次要问题。不可否认,我国大多数欠发达地区都面临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压力之下如何妥善处理二者关系,全面实现绿色崛起,是这些地区无法回避的现实难题。实践表明,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的最优选择。
首先,经济与环境兼顾,避免先发展后治理错误模式。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说可能会更明显,但不是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就一定处于严重对立的状态,近代西方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也不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不可回避的发展路径。近代西方工业化模式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天生带有资本逐利的贪婪本性以及制度上的缺陷,是在产业技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的一种历史选择。因此,对于这种错误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内,借助于当今绿色科技的所取得巨大成就,我们完全具有一种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
其次,产业结构性调整,淘汰不利于发展的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一般意义上的产业结构调整是指均衡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贡献中的比例,使得国家经济结构稳健、具有内生活力,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而生态问题上,从经济发展绿色化角度去考虑产业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增加各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有效供给,淘汰污染大,资源、能源转化率低的落后产能,使得产业结构更适合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目前工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仍占主导地位,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把优先发展工业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有时甚至不惜环境代价。而生态视角下的未来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应该是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构性调整,实现产业之间的共生发展。
最后,向生态环境要效益,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习近平提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就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指明了一条向生态环境要效益,走绿色发展的可持续道路。绿色发展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将生态环境视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某种意义上,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生态要素、环境资本不断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换的过程中,要认识自身的比较优势,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函数的自变量,最大效用地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要素的挖掘,提高经济发展当中生态要素的有机构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9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责任编辑:宋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