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 南京分行,江苏 南京 210000)
宏观审慎下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问题分析
倪宙
(中国人民银行 南京分行,江苏 南京 210000)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更好地防控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各国监管部门开始推进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方式的改革,其基本思路在于稳步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方式,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本文将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现状出发,探析现行监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探析如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特征,丰富与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框架,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宏观审慎;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问题研究
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后,浮动汇率制度成为各个国家的主要汇率制度,相对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使得跨境资金流动行为在全球范围内越发活跃,规模与速度大大提高,呈现出波动性强、投机性高、破坏性大等特征。国际金融危机后,为了更好地防控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各国监管部门开始推进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方式的改革,其基本思路在于稳步推进宏观审慎管理方式,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我国开始推行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导向明显。2009年,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首次提出:“要研究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2016年年初,央行更是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等一系列指标,使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进一步趋于完善。
然而,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与汇率市场的波幅加大,甚至引发相关市场之间的交叉联动,说明我国现阶段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模式仍面临较多问题,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仍具有不全面、不彻底的情况。为此,本文将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现状出发,探析现行监管体系的不足与缺陷,进一步探析如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与现阶段特征,丰富与完善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框架,为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我国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上升且波动性加强,呈现出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差额单向波动流出、购汇意愿持续增强以及外汇储备持续下降等特征。随着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增强,我国目前的跨境资本流动面临的波动性风险将持续增强,使得我国跨境资金可能在结构、规模以及方向等方面在未来会更加趋于不稳定。因此,急需一套合理的宏观审慎视角下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体系防范风险。然而,在宏观审慎视角下,我国现行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中仍存在以下关键性的问题:
(1)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效率较低,监管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一是隐藏在国际金融收支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中的地下跨境资金流动大大增加了外汇监管的难度。张明(2015)[2]认为正规的渠道的跨境资金流动均被详细记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中,而部分灰色渠道的跨境资金流动被隐含在净误差与遗漏项中。相关数据表示,2014年之前,我国国际收支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在0附近以稳定性趋势波动,但是在2014年第2季度出现拐点,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净流出波动均值显著下拉变逆差,这说明了我国可能出现了较大规模地下资本外流的现象,但这部分资本监管难度大。二是就监管手段而言,对于跨境资金微观审慎监管,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工具箱,但还有待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基本国情与跨境资金流动的基本特征选择一套指标构建出监管成本低以及有效性高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仍有待探索。三是我国缺乏完善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外汇账户信息系统以及进出口核销系统等是外汇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的主要指标,但每个系统的监管侧重点均不同,且较为分散难以整合,并伴有异常情况,不能明晰跨境资金流动的方向与原因。并且,外汇操作系统的更新跟不上外汇管理政策调整速度,过多用于事前提供外汇服务,统计监测职能有所弱化。
(2)缺乏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大大减少了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整体合力。一是我国还未形成促进各监管部门协调监管的管理机制。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涉及工商、税务、海关、商务、外汇、人民银行以及各行业上游主管部门。由于各部门之间在站位、政策目标、管理重点与思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这就造成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数据与信息缺乏交流,增加了监管的难度。二是本外币监管分离加大了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关于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监管是将本币与外币区别对待的,两者分别收到不同的监管方式监管。对比外币管理而言,跨境人民币享有着多方面的便利。比如事前登记、便捷的收付系统,检查审核力度弱等,甚至一些资本管制项目可以通过跨境人民币业务打破这种限制。此外,在本外币的管理方面而言,当下跨境人民币的监管职能由人民银行跨境管理办负责,外汇局只负责进行统计;而人民银行跨境管理办只能从外汇管理局进行调取外币数据。外汇管理局虽然掌握本外币全口径的结算信息,却缺乏相应的监管职能。由于监管资源的分离使得外币与本币监管人为割裂,本外币管理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3)商业银行代位监管跨境资金流动难以落实。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办理权限几乎涉及了个人与企业的所有外汇业务,因此,商业银行被赋予了代位监管的职能。监管效果与商业银行履行责任意识强弱以及方式尺度有关。商业银行的盈利最大化的目标与监管部门的目标存在矛盾,商业银行以自身利益出发,对客户监管仅流于表面真实性,企业违规造假行为违规成本不高但利润巨大,银行存在将跨境资金监管职能流于形式的激励。另外,此外,在实际操作中,银行面对部分客户时相对弱势,没有政府部门的权利与权威,增加了银行代位监管的难度。宏观审慎框架下,位于外汇政策传达第一位的数量庞大的金融机构如果漠视资金汇兑交易的真实性,其带来的风险巨大。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仍存在监管效率较低,监管手段及管理方式落后,统计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部门间的协调机制,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整体合力被削弱;商业银行代位监管跨境资金流动难以落实等关键性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在宏观审慎视角下,完善与健全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体系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健全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系统性风险统计监测预警体系。一是从科学合理制定一套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确定方法如下:首先,选取一系列可能的指标,具体可包括能够反映实际开放度指标、跨境资金流动指标、宏观经济指标、金融市场指标、资产价格指标、货币及信贷总量指标以及国际经济指标等,具体如资本流动规模占GDP的比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进出口增长率、FDI/资本总流入等。确定好上述指标后,搜集这些指标与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量化指标的时间序列值,并运用诸如格兰杰因果检验等统计方法,确定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量化指标的先行指标,并将找到的风险先行指标运用相关实证模型(如VAR模型)确定其显著水平,最后将一系列通过实证模型检验的指标组合,从而形成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管理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二是量化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阈值。根据一种构建的我国跨境转资金流动监管体系,运用相关的数学与统计方法,结合跨境资金流动监管预警指标的历史数据表现,对跨境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量化,以确定每个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监测指标的阈值及其同系统性危机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并对未来一定时期与跨境资本流动相关的系统性风险出现的概率加以预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
(2)丰富并完善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面对我国现行的跨境资金流动与宏观经济新特征,必须从实际出发,构建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形势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一是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针对性。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的构建,必须具体到跨境资金流动交易的项目、主体、期限以及流向。二是多角度出发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的有效程度。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设计上要从有效性、成本、副作用、透明度几个角度综合考虑,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管理成本较低、对经济不会造成过大副作用、能够同其他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有利于稳定经济主体预期、构建模型所需的微观金融数据数量适当且易获得,将是我国研发并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工具的主要标准。
(3)进一步深化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监测与管理的协调性。一是要加强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方式与微观审慎管理方式间的协调性。二是实现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实现各部门的协调监管。我国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与管理的政策行为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策行为,需要与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外汇政策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才能使政策的效用最大化,才能加大对跨境资金流动监管的力度与有效性,从而维护我国金融经济的稳定性与安全。鉴于此,我国应该以协调合作为基础思路,构建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框架,实现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配合,实现各部门的协调监管,以使得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效用最大化。三是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监管。为了更好地实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管理,必须要统一本币与外币的流动管理方式。
[1]杜鹏: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现状与特征分析[J]上海金融,2011,06: 10-14.
[2]胡利琴、彭红枫、彭意:我国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协调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74-175.
[3]张明、匡可可:中国面临的跨境资本流动:基于两种视角的分析[J].上海金融,2015,04:23-28.
(责任编辑:闫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