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寒秋++徐学春
【摘 要】近几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各省市电视台脱颖而出,在收视率、社会反响和影响力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以其个性化的“播报”方式向观众传递信息,语言表达向口语化平民化方向发展,为受众和社会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关键词】主持人;平民化;个性化
近几年,各地电视民生新闻竞争日趋激烈,节目无论从制作理念、内容筛选、表述方式还是传播渠道上都陷入了同质化的窠臼。主持人便成为一档民生新闻节目突出重围、赢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如何让受众记住并喜欢,如何增强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笔者结合周边省级卫视和安徽卫视的几档比较热门的民生栏目,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基本要求
(一)形象亲和
这里所说的亲和,不光是外貌打扮,更多的是指平民化的视角。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即便在成名之后,仍然坚持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上班乘公交;平时自己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安徽卫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主持人罗彬,他在观众眼中并不仅仅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能主持公道、能帮上忙的热心人形象。就像你熟悉的老朋友,掏心窝地跟你说事,第一时间帮你维权。主持人以平民化的视角说新闻,这样的形象深入人心,大受欢迎。
亲和力能有效提升主持人的可信度,增强栏目的公信力。安徽卫视经济生活频道打造的民生新闻栏目《帮女郎 帮你忙》,清一色的女性主持人,她们的温婉表达、细腻情感和出色亮丽外表,成为栏目的一大亮点。在提高辨识度的基础上,有效贯彻了频道“和你在一起”的理念,为《第一时间》栏目乃至整个频道赢得1000万人以上的固定收视群体,成为江淮大地较早的电视民生新闻品牌栏目。
(二)表达口语化
平民化的“说新闻”理念,让民生新闻栏目亲切生动,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节目。
无论是主持人的口播还是配音,都要从语音、语调和语态等多方面寻求贴近性,以最通俗的方式,去提升观众接受信息的兴趣。首先,是去掉程式化表达,一些如“据了解”、“某某部门表示”、“某某人强调”等的固态词汇和语句,一些专业名词、复杂数据等很难听懂的语词,应一律摒弃。其次,应提升口语化表达的含金量,可适当采用群众喜闻的俗语、方言、流行词汇等,来提升口语化表达的传播价值。总之,民生节目主持人要把观众当朋友,不说空话套话,用真诚打动人心。
二、民生新闻主持人的个性化传播
主持人的个性是指主持人在长期的节目主持工作中形成的自己特有的,相对固定的服装造型、化妆造型、语言表达方式、动作表达方式以及情感、个性表达方式等等。节目主持人的个性是主持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征,是其思想与智慧的外化与延伸,是用以达到传播目的的传播手段。
(一)故事化的呈现
一档好看且有黏着度的新闻节目,必须给观众制造强烈的收看引力,除了新闻事件本身的因素,这种吸引力还来源于故事化的呈现。故事化呈现的关键,就是悬念的设置,而悬念设置的实质则是对信息的控制。主持人要学会“讲故事”,在“说”的基础上,还要做到以下三点:
1、故事化结构
多用“设悬念”、“抖包袱”、“卖关子”等手法,将新闻“讲”得起承转合、跌宕起伏,更易引人入勝。安徽公共频道《夜线60分》栏目就经常将民生新闻分成上中下三集连续播出,后来还增加追踪报道,不仅增强了新闻的故事性,更大大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2、娱乐性诉求
新闻描述绘声绘色,语态夸张,原则是表现形式上的娱乐性不能损害新闻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
3、方言的感染力
方言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性,歇后语、俚语、口头语等贴近性强。如,山东齐鲁台的《拉呱》等方言新闻节目,都是通过对民生新闻中故事元素的开掘,达到强化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的效果。
安徽卫视《超级新闻场》栏目就注重节目的故事化。故事化风格不仅呈现在每则新闻的故事化结构上,还体现在主持人的故事化表述上。每期节目开场,都有一段夺人眼球的视频,再加上大亮、王小川等主持人的故事化表述,激起观众的好奇心。节目通过悬念设置、调查求证和解疑释惑,不断增强观众对故事的黏着度,又通过故事化的呈现,满足受众多种诉求,如好奇、愉悦、感动、深思、求知等等,让观众看后对新闻事件有回味有嚼头。
(二)风格化的评论
评论是民生新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很多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其评论出彩,而且,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成名也是因为其在节目中精彩的点评。对于评论,主持人应该设身处地,切中要害,而不是不关痛痒,或者哗众取宠,更不能一味地批判,逞口舌之快。
安徽公共频道《新闻第一线》的主持人袁元,点评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成为不少观众评判身边大事小情的依据。在一则“晨练中老人大声呼喊,影响大蜀山鸟儿繁殖”的新闻中,袁元并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温柔地提醒这些老人们:“我想老人们肯定没有想到喊山会把鸟儿喊醒,如果想到了,肯定也就不会这么做了。因为老人们是最善良的,最富于爱心的。比方说,他们每天早晨离开家门的时候,不就是轻手轻脚、生怕吵醒家人和邻居吗?”。如此委婉地提醒,说到大家的心坎里,实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
民生新闻主持人要为群众的切身利益仗义执言,敢于批评社会上的丑陋事件和不公现象,在信息流动的最后出口提供意见和建议、阐述观点和立场,为百姓说话。在新闻实践当中,民生新闻主持人还应做到“帮忙不添乱”,主动搭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渠道,帮助化解行政部门和群众之间可能产生的误解与误读,在政府与民众之间寻求利益平衡点和共同点,一起推动社会建设。
(三)个性化的形象
就主持人形象风格而言,更重要的是节目定位与独特个性的自然融合。主持人不仅要有“明星脸”,更要有“平民心”。如今,要求主持人在屏幕上应具有个人魅力,被观众喜爱,这无可厚非,但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赵忠祥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主持人是绿叶,而不是鲜花”,这句话道出了主持人只有贴近生活,坦诚面对观众,才能受到观众的欢迎。
1、提高自我辨识度
我国的新闻播音员大都形象端正、中规中矩,符合一般意义上的大众审美取向。新闻脸的另一端,或许就是个性的缺失、风格的平庸。而民生新闻恰恰需要个性鲜明、辨识度颇高的主持人。孟非是中国主持界最早的光头主持人之一。他的光头形象本身就是对传统意义上新闻播报的突破,并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形成记忆度和辨识度,也为他平添了几分亲和力。
2、丰富主持形態
好的民生新闻主持人要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具有话语言说和传达观念的能力。而单纯的语言表达是有一定限度的,将手势、表情、眼神、动作等体态和语言有机地加以结合,能够表达更丰富的意义,也能传达一个更丰富的自我。主持人在节目当中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甚至小动作、小习惯或许都会成为其行为辨识度的重要标志。
主持形态可以一改固定的坐、站姿,提倡动态主持。除了相对固定的倚桌主持外,允许走动、跑进场,转身、转圈等,也可以掀纸翻书、点击电脑、展示照片、摆弄实物道具等,甚至连喝水、擦汗、扶眼镜、挠痒,卷袖、撩发、解围巾等非主持肢体语言,只要不是故作自然地秀,也都不要刻意反对。
三、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的塑造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民生新闻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的塑造,需要日积月累的揣摩和积淀。
(一)养成认知度
认知度是民生新闻主持人软实力的重要表征。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话语言说能力,根本上来自于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能力,来自于主持人的知识储备、学养提升、人生感悟和成熟的价值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高认知度的主持人能够承担“把关人”的角色。
(二)提升信任度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是民生新闻主持人提升信任度的关键。主持人应当摒弃播音腔,从正襟危坐的“神坛”上走下来,走进观众生活中、走进隔壁大婶家、走进小区居民堆里,肢体语言也要自然随性不做作。
(三)增强新闻解读能力
具有较强新闻解读能力的主持人,能够看到纷繁琐碎的市井新闻背后的“所指”,解码出新闻表象背后所蕴藏的内在缘由。尤其是在突发民生新闻事件的现场评述当中,主持人对于新闻事件的实时分析判断能力是其个性魅力的展现。民生新闻多数属于对小事做消息类报道,然后加以品评,对于新闻背后的深层意蕴挖掘不深,报道方式流于浅表化。而具有较强新闻解读能力的主持人,能在市井小事的微观表述中,窥见国计民生的宏观走向。
(作者单位:萧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