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新闻策划如何“接地气”

2017-12-22 21:34张瑞
新闻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接地气讲故事策划

张瑞

【摘 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如何把握重点,服务大局,策划报道出具有影响力的作品是检验新闻单位舆论工作水平的一把标尺。而如何能不落俗套,策划出具有亲和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新闻选题,是摆在媒体人面前的一道思考题、加分题。

【关键词】接地气;策划;基层;讲故事

近年来,很多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来自基层一线的策划类报道,一大批鲜活生动的新闻作品与受众见面。然而,策划类报道要注意把握“度”,即活动意义要大,但切入点要小,采访报道的文风和语言更要“接地气”。现以皖西日报社开展的系列策划活动为例,谈谈在大型采访活动的策划报道中,如何使作品更接地气,从而提高其传播力、影响力。

一、大选题,小切口,记者笔下“有话说”

新闻报道,要策划先行。在当前的媒体市场竞争中,纸媒如何凸显它的影响力,还要看其策划的选题是否“接地气”。

基层天地阔,源头有“活鱼”。深入基层的体验式采访就是“接地气”的表现之一,也是反映大主题的小切口。去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六安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组织皖西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市委党史研究室共同策划了“重走长征路 寻找六安人”媒体大型寻访活动。

此次大型采访活动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采访地点包括红四方面军、红25军长征途径的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其中,笔者所在的第三小组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兰州市进行了为期8天的采访。通过实地采访,各小组的记者体验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难,比如:四川采访小组从成都往西,便进入了横断山脉,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多座雪山、趟过的多片草地就在这里。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采访组赶完几百公里的山路来到夹金山下。高海拔、低气温,又逢雨夹雪天气,几位同事出现了高原反应。当山顶的风夹杂着雪花、冰粒横扫在记者们的脸上时,大家真正体会到了革命先烈们当年的苦难经历。

通过采访,记者们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包括各地开展的纪念活动及民俗文化旅游节等。以这种“体验式”采访作为“重走长征路 寻找六安人”这一主题的切口,让每一组记者都“有话说”,他们用更加朴实的语言,将采访路上的所见所闻,通过带着“温度”的作品传递给广大读者,达到了讲好红色故事,用红色文化增强凝聚力,用红色资源提升影响力,用红色精神激发战斗力的目的。

再比如,当前,精准扶贫方面的报道是媒体主攻的方向之一,如何让文章不落入俗套,不变成苍白的扶贫工作总结,是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

在具體操作上,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沉下去,与贫困户和扶贫工作队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扎根基层,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才能写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文章;其次,要抓住点带动面,尽量以一个个故事展开扶贫工作的画卷。例如,在六安市裕安区独山镇龙井村,有一户贫困户叫李贤财,以前一家住在破败不堪的土房内,由于失去了精神头,户主也没有发展经济的念头,家中独子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想回来,孩子有个谈了三年的女朋友也不敢带回家来,怕女方瞧不起。后来在当地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李贤财家申报了茶园改造项目,领到了光伏发电扶贫资金。有了政府扶持的“第一桶金”之后,他决定活出个样子。同时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些钱,重新建起了两层小楼,他的妻子也利用熟练的缝纫手工劳动接了一些订单,效益可观。家里变了样,孩子也把女朋友带回了家。扶贫先扶志,李贤财通过帮扶有了精神动力,终于实现了脱贫。在这样的事例面前,如果单纯地从扶贫工作的措施入手,写出来的文章无外乎几条措施,文字也如同嚼蜡。因此,记者从李贤财打扫新房,准备迎接准儿媳上门为故事切入点,把孩子打工在外谈对象不敢往家带的心理转变过程,作为故事的主框架,来反映扶贫工作队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故事,有血有肉,接地气,很鲜活,避免了报道落入俗套。

二、在大题材下创新报道形式

当前,许多地市都在开展省级或国家级的各种争创活动。面对这样的大题材,媒体可以挖掘的素材比较丰富,但是如果就材料写报道,不但内容枯燥,可读性也差。因此,策划好这类主题报道,就要将视角瞄准基层一线,在平凡的事例中挖掘出其不平凡的一面,用生动鲜活的报道和丰富的报道形式来提升主题报道的影响力。

比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绿色大别山·最美在六安”“ 身边的六安好人”系列报道等的策划采写,皖西日报社充分发挥全媒体时代多元化报道手段的优势,让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无人机小组、直播小组、数字化机动小组等分工协作,以饱满的热情走田间、下地头,访老区、探社区,到厂矿、进农家,把笔端和镜头对准普通群众、聚焦平凡人物,记录城乡基层的可喜变化,展示崭新风貌,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集中推出了一批来自一线、鲜活生动的报道,这些有效整合新闻资源进行的规模性报道,得到了群众的喜爱与支持。

为将策划落到实处,报社多次召集采编人员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策划,落实活动载体、创新传播形态、设计主题报道,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推出“走转改”专栏,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刊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稿件与图片,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例如,在一次采访中,采编部门了解到一户老人叫甘宗山,今年76岁,孩子在外打工,早年因公残疾,没有劳动能力,靠茶园维持生计。家中有两头牛,本应当是笔财富,但对于出行不便的老人来说却是个累赘,多次“出走”的牛还得依靠村干部才能找回。为此,采编部门策划了一场“甘老汉卖牛记”的新闻故事,并依托新闻媒体的优势,联系了市农业畜牧部门以及爱心企业,以爱心收购的方式,高于市场价买走了甘老汉的两头牛。报道中重点以甘老汉家卖牛为故事主线索,反映社会正能量。这样的报道,生动、鲜活、有看点,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稿件刊发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系列策划活动中,还应注重报道方式的转变。首先将“关注天下事,服务你我他”为宗旨的《皖西日报·大别山晨刊》作为试验田,充分发挥其“短平快”的优势,开辟新闻专栏,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深入挖掘式的采访,以民生小事为切入点,通过一件件小事,反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性报道;其次,对《皖西日报》进行了改版,推出了让百姓关注的版面和小栏目,增强了报纸内容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在采访中,要求记者关注的焦点和报道的内容落在事件对社会和市民带来的影响,围绕长效机制的形成,采取了哪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做法。改变了以往习惯性地报道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齐抓共管,实现目标的老路,将成果和为老百姓带来的实效作为报道方式的核心;再次,对重大题材的报道,用好“评论”这一法宝,开辟时评专栏,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做好新闻监督,发挥媒体“多面手”的功能。

三、用讲故事的方式再现新闻事件

众所周知,新闻写得好不好,故事是个宝。新闻单位在策划具体活动报道时,要善于引导记者去基层挖掘“脚本”,用讲故事的方式,以生动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再现新闻事件,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当前,宣传好十九大,贯彻好十九大,宣讲好十九大是新闻单位的重中之重。从去年6月开始,按照省、市委宣传部门《关于做好“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的通知》要求,皖西日报社组织新闻采编部门记者深入基层,开展了“走进扶贫一线”采访报道,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生动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

在具体的做法上,报社围绕主题,从所属各部门抽调骨干记者成立“砥砺奋进的五年·走进扶贫一线”新闻报道小组,由部门负责人任小组长,负责相关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摄影记者全程参与报道。此次“走进扶贫一线”采访报道,报社运用全媒体立体化传播方式,在“六安网”“六安新闻网”“掌上六安”等新媒體上,通过图文、视频直播的形式,把基层感人的事迹、动人的精神及时报道出来。同时要求新闻记者走进各扶贫联系点,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用第一手的素材、最生动的现场、最感人的故事,增强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要捕捉打动人心的故事,发出带着泥土芬芳的新闻报道,多出精品力作;要合理安排采访时间和采访进度,算准贫困账、谋好脱贫策,为脱贫攻坚战助力加油;各部门参与记者,要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采访中,向百姓学习,向群众请教;要以绣花的功夫扎扎实实地深入贫困村,用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视角折射大时代,讲好脱贫攻坚的“六安故事”。这样一来,写出来的报道生动有趣,有故事性,也有高度,读者爱看。

平日里,报社旗下各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进一步创新报道手段方式,从全局站位、从细微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深入基层、改变文风,真实生动地展现当地最美故事、最美风貌、最美形象。报社选定重点选题,组织全媒体记者开展集成式采访,集中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报道,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使其既有高度又有深度,既有点击率又有影响力。

新闻单位是出新闻精品的阵地,更是一块实践的阵地,一块为政府和市民鼓与呼的阵地,一块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阵地。新闻单位要加强对新闻选题策划,重视策划队伍建设,共同探讨版面设置,盘活有限资源。在新闻策划中,还应该经常性地切磋新闻报道方式方法,共同探究业务技能,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新闻舆论导向,写出更多鲜活生动、“接地气”的好新闻。

(作者单位:皖西日报社)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接地气讲故事策划
古蜀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史上最强虐心考眼力
讲故事
《海洋岛屿与国防》栏目获省优秀选题策划奖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
听妈妈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