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报道要做“活”做“深”

2017-12-22 21:30崔荣春
新闻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深度

崔荣春

【摘 要】政策解读报道,解读的对象是政策,报道的受众是读者。读者在注重报道权威性的同时,更关注其实用性,这就要求政策解读要以亲民的姿态做出权威而实用的报道。编辑、记者应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通过多种编辑、采写手段,用通俗的语言解读专业的“红头文件”,深度挖掘政策内涵,既让读者“悦”读、易读,又让报道有深度、有分量。

【关键词】政策解读;读者意识;“悦”读;深度

政策解读报道是主流媒体的强项,能够有效地体现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但一直以来,政策解读报道给读者的印象通常很“高冷”,对政策的解读不够详尽,很多读者往往看不懂,弄不明白新政策到底有什么内容,更谈不上如何准确地适用了。

其实,政策解读报道是可以满足读者的“悦”读需求的,需要编辑、记者在做“活”、做“深”上下功夫,在做到准确、系统解读政策的同时,增强可读性、深刻性,让读者看得明白,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从而扩大政策宣传的影响力,传递舆论正能量。

一、做“活”:用通俗的话解读“红头文件”

如今,各类新出台的政策已成为媒体丰富的新闻源。由于政策法规本身的特点,政策解读报道很容易写成篇幅长、可读性差的稿件。那么,怎样才能把干巴巴的政策条文做成吸引读者的报道,让人一看就懂?笔者认为,要站在读者角度,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从实用、方便、易读的角度出发,学会用通俗的语言来解读专业的“红头文件”,化“繁”为“简”,化“硬”为“软”,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乐于读、容易读,进而准确、有效地报道这些政策。

在政策解读报道中,把内容繁杂的政策条文,化整为零加以拆分,分别提炼出明晰的小标题。这样,读者就很容易抓住这篇政策报道的关键点。在对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报道中,笔者就采取了这种方式。

就业关系到民生。长期以来,为扩大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关税收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有时限的,原优惠政策到期后,新的优惠政策的变化关系到创业者、就业者的切身利益。2014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发布文件,对2014年-2016年期间的创业就业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做出了明确要求。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覆盖哪些人群?能够减免多少税?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才能享受到优惠?如果文章中直接引用法规条文,必然面目严肃,吓跑读者。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轻松获取“红头文件”中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原作者发来的政策解读稿件加以梳理、归纳,编辑刊发了《享受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注意操作细节》(《中国税务报》2014.5.23)这篇解读文章,提炼出若干政策关键点,每个关键点配上一个小标题:“取消税收优惠行业限制”“扩大税收优惠人员范围”“增加扣减税费种类和提高扣除金额上限”“延长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简化税收优惠审批管理”,每个小标题下都清晰说明政策规定和操作提示,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新文件的核心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读者自然想看、爱看,好政策、新政策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宣传。

“红头文件”必定是严谨、稳重的,力求规范、准确,文字上就会显得“刻板”,时常会出现较难理解的专业术语。但是,一篇围绕“红头文件”的政策解读报道,要想真正让读者看得懂、用得上,自然要将“官话”翻译成“白话”,多讲故事,多做解释。因此,在采写、编辑政策解读报道时,首要的工作就是对专业术语加以转换、翻译,使用尽可能轻松的文笔和尽可能活泼的语言,把抽象的政策文件和法规条文用故事的形式讲解得深入浅出,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增强可读性。

以《植物“黑金”中的税元素》(《中国税务报》2017.7.21)为例。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供给质量的提高无疑是这场改革的重中之重,而供给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技术创新。包括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在内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发挥导向激励作用,助力企业打造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历经变化,审核程序进一步简化,企业应关注哪些政策变化点?如何才能正确操作,确保优惠应享尽享?文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选取典型企业——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讲述了这家企业在李克强总理的嘱托下,300多名科研人员经过长达7年的不懈攻关,最终成为全球唯一一家用植物秸秆为原料提炼“黑金”石墨烯的故事,把相关税收政策解读和企业涉税操作注意事项都揉在故事中,实用性强,读起来轻松且有吸引力。

有些政策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在做这类政策解读报道时,可以采取“比”的方法,将新政策和原来的政策加以比较,“比”出新旧的不同,让读者轻松掌握政策变化点。比如,为转变税务机关工作职能,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高办税效率,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简化增值税发票领用和使用程序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19号),推出简化增值税发票领用和使用程序五项措施。这五项措施在现行相关规定基础上都做了哪些调整?报道以19号公告内容为基础,对照旧条文,逐条加以分析、比较,政策变化点一目了然。

另外,政策解读还可以在报道时配以图表,帮助读者更直观、清晰地理解政策。比如,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逐步升级、逐渐扩围,是国务院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的具体举措,也是促创业、保就业、增强市场活跃度的重大决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历经多次调整,我们在做这一选题的报道时,通过表格的形式,详细列明了历次变化的年份、政策依据、政策核心内容和变化点,让读者一看就懂,既解答了纳税人关心的问题,也较好地宣传了这一政策。

二、做“深”:带着问题挖掘政策内涵

在观念引导成为构成媒体影响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厚爱,深度报道也成为新闻传播中的利器。政策解读的显著特点就是“专业”,报道越具有深度,也就越符合业内读者的需要。因此,有一定专业性、有分析深度以及专业性社会性结合较好的政策解读报道,能够使政策内涵得到充分的反映,在宣传上形成一定的气势,引起读者的关注。

那么,如何拓展报道的深度呢?深度报道的思维过程,始终回旋着“问题意识”,“是从疑问进入,从质疑的态度进入的”。[1]发生了什么事件?谁对这件事负责?他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是什么促使他们做这件事?这些基础性的追问中,当涉及的问题从事件发生深入到原因追寻的时候,报道已经在走向深刻。应该认识到,“事实”“原因”“关系”“背景”这些元素与报道的深度是不可分割的。[2]

结合政策解读的深度报道,从内容上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对政策背景的解读不是流水账似的回顾,而是要在报道中梳理出政策出台的逻辑线索,说清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让读者明白,在这个时点出台这项政策是水到渠成、恰逢其时的。第二,政策对行业、对企业的影响是什么?厘清脉络,宏观层面要透彻分析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对整个行业链条的影响;微观层面要讲清政策对相关企业的具体利害关系,介绍应对策略。第三,有关主体对政策有哪些反响、评论和建议?在充分表达各界声音的同时,要以发展的眼光预测将来的走向,提示企业早做安排。实际上,政策制定的过程是一个较长的链条,制定政策的背景、事实、依据等环节的背后,都隐含着大量实用性信息,给深度报道留下了极大的挖掘空间。通过带着问题细化采访,就能挖掘出大量新的信息,也就增加了政策报道的“含金量”和“附加值”。

举一个例子。2016年3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制度将更加规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这对作为行业报的《中国税务报》来说,是一出值得关注和报道的“重头戏”。营改增后,企业适用的政策主要有哪些变化?企业税负情况如何变化?企业的反应如何?为什么要推行营改增?营改增的推进路线图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是营改增全面推行之初人们最想知道的。要回答这些问题,《中国税务报》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资源。于是,该报拿出4个版面,区分四大行业分别对新政策加以解读,对上述热点问题予以回应,既写出营改增对国家经济大局的影响,对各大行业的综合影响,又写出了对代表性企业的税负、成本带来的具体影响,同时结合企业类别和具体经营模式提出操作建议,把营改增政策做深、做透,做出了权威性、可讀性,起到了很好的税法宣传效果,得到了读者和主管部门的肯定。

从报道形式上看,政策解读报道可以综合应用多种新闻体裁,从不同角度揭示政策的影响和内涵。一篇深度报道,用消息体裁,写出新闻内容;用通讯体裁,具体揭示政策出台的背景,分析政策的宏观和微观影响,提示应对举措;用评论体裁,阐明多方观点。此外,可以通过新闻链接、名词解释、记者手记、编者按等方法,对政策进行多元化的阐释。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让政策解读报道更具专业性、全景性和可读性。

注释: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

(作者单位:中国税务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深度”“高度”大不同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