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媛 通讯员 吴登
广西扶贫力量不可低“菇”
本刊记者 黄媛 通讯员 吴登
111个县级行政区有54个有食用菌
近年来,随着产业精准扶贫的不断推进,食用菌产业以“投资少、见效快、前景好”且循环、生态的独特优势,使得食用菌栽培迅速成为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成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2017年10月29日,在崇左市龙州县举行的2017中国食用菌行业秋季博览会暨第二届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上,广西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广西食用菌协会会长郎宁告诉记者,广西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充足的、可再生的原料来源可以为食用菌生产提供稳定保障,独特的气候优势能满足不同食用菌品种的周年生产,加上自治区党委、政府近十年来一直把食用菌产业列为广西农业特色优势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因此,近年来,广西充分发挥食用菌产业“短、平、快”特点,把食用菌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龙州县贫困户在广西龙州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大棚内采摘食用菌。
在龙州,作为2017年广西唯一计划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龙州县发挥气候资源优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支持并培育龙头企业,食用菌产业发展覆盖了5个乡镇10个行政村,建有出菇棚42栋,培育了2家龙头企业和34个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600户,其中贫困户400户,实现户均增收2.4万元人民币。
记者在已建成投产、目前全国单体生产规模最大的食用菌企业——广西龙州北部湾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了解到,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助力增收,建设了56个常温出菇大棚,由贫困户组成28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负责管理2个大棚,每个大棚8人,按照一个大棚种植菌棒3.6万个,50天一造,一年可种植采收7造,预计每个大棚可年产菇8.8万公斤,按每公斤保护收购价9元计,扣除成本后,每个大棚年收益约16万元,每个贫困户每年收入达到2万元,共可帮助448户贫困户脱贫。
龙州县以产业带动模式助力增收,通过食用菌产业直接带动2788户农村贫困户脱贫,新增800个就业岗位,年工资总额192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3600名农户脱贫。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0万平方米,总产量2500吨,总产值3000万元。食用菌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新亮点。
此外,广西各地市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
那坡县百合乡桑蚕产业发展迅猛,全乡桑园总面积达1.37万亩,每年冬夏两季砍伐的桑枝达2万多斤。为此,该乡充分利用丰富的桑枝资源,变废为宝,将桑枝粉碎作原料,发展食用菌生产,即“田―桑―蚕―菇―有机肥料―田”的循环模式。2013年以来,该合作社先后争取到产业发展扶持资金19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8.6亩的标准化桑枝食用菌栽培基地。目前,该基地已生产食用菌约8万棒,产值30万元,亩桑再增收1000元以上。
融水县贵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独特的山林、土壤结构带领当地农户种植茯苓,并通过加工延长茯苓的存放期,增值茯苓价格,种植茯苓的农户每户最高收入达到8万元。
同时,各地市也高度重视把食用菌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好项目来进行推广,指导当地群众成立合作社,带动贫困户一起致富。
南丹县六寨镇巴定社区老街屯14户群众在经济能人韦炳军的带动下,成立了南丹县寿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群众60户(其中贫困户16户),种植云耳120亩、灵芝80亩共200多亩,总产值达1000万元,16户贫困户当年种菌户均收入达13000元;2017年,南丹县委、政府把巴定社区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列入全县十大产业脱贫示范基地之一,周边5个乡镇13个村300多户贫困户在合作社的带动帮助下加入了食用菌产业的脱贫致富之路。
据悉,2016年度,广西食用菌总产量129万吨、总产值115亿元,连续四年保持“双百”,同比2005年度的总产量34万吨、总产值13亿元分别增长了279%和785%,实现了喜人的“十二连增”。栽培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的县(市、区)有36个,产量超1万吨的有24个,产值超1亿元的有27个。食用菌从业者人均收入2.3万元,比2005年度增加1.85万元,翻了四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广西共有111个县(区市),其中54个县的产业扶贫采用了食用菌种植,开展食用菌生产的贫困户人均收入约5000元,体现了良好的产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