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贾晓琼
香菇圆了致富梦
本刊记者 贾晓琼
在山西省吕梁山南端乡宁县关王庙乡坂尔上村,有这样一位靠香菇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他就是郑吉元,多年来靠执着、坚韧信念,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在郑吉元的词典中,对命运给予了新的解读。他认为,命,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出身;运,是通过行动可以改变的出身。由于种种原因,他小学没有读完便早早的辍学。1985年,12岁的他便背井离乡,投奔到新绛县三泉戏校学唱蒲剧。从这里结业后被乡宁县蒲剧团招聘,随后成为剧团的正式演员。进入戏行,郑吉元一唱就是14年。
14年,将近5 000个日日夜夜。郑吉元拔筋练骨,腾跃翻滚,练嗓子,所谓的上台1分钟,台下10年功。这功包括唱功、武功,表演功。所有的功都是以血汗苦累浇灌,以摔伤扭残堆积。为了早日过上好日子,他认了,也忍了,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成为这个蒲剧团的名角。县级剧团的服务对象只能是农村,所以剧团就注定了颠肺流离的命运。每到一个地方安置的住处,不是学校、寺庙,就是饲养场或是农家闲置房,打地铺,睡潮湿地已成了家常便饭。在这样生活不稳定,妄想让生活富起来就如同望梅止渴。郑吉元成为名角后,本指望转了正,终于也有个老有所养的保障。但是,熬了一年又一年,十年过去了,转户转正遥遥无期,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社会日新月异地的变化着,他们两口子在剧团的总收入不过百元,一到月底就捉襟见肘,生儿育女,养家糊口,现实困难摆在了眼前。郑吉元性格直爽、脾气耿烈,不会奉迎溜须。看着自己一身不会低架子的傲骨,他便与爱人商量,趁着年轻改行还来得及,两人便辞职离开剧团,暂时回家务农。
香菇
1995年,国家改革开放20余年了,一切的方针政策,在20余年摸着石头过河中,都有了一定的模式。过去的统购,统销,统征,基本瓦解,农产品市场不准入的绳索也已解脱。农民参与多渠道收入的道路已经铺开。而这时的郑洁元回到家,便借钱买车,从此开始了个体运营户的生涯。这一搞运输,就是20年,20年他积攒了50余万元的资金,成为村里人的佼佼者。
国家经济运输行业转型期以后,运输业陷入惨淡阶段,活难找,运费低,钱难挣。这时,郑吉元卖掉车,开始四处考察、走访,要为以后找个较长期稳定的产业项目,他通过市场前景,资源状况,以及产、供、销几方面考虑。按照转型发展的思路,加上国家对于农产品特别扶持,最终决定转战农产品。后来他在家乡周边村具体的考察了一翻,发现村里种植香菇的农户挺多,技术比较成熟,但是大家都是自己搞自己的,大棚面积不大,而且比较散乱,抓住这一空缺,郑吉元便想的转型种植香菇产业。
“人过三十不学艺,隔行如隔山”,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香菇生产项目固然不错,但是对于门外汉的他来说比较有难度。他带着妻子侄儿外出到河南泌阳、平顶山、河北香菇生产基地进行了详细地考察以及学习。有了指导实践的理论基础,郑吉元便从资源解剖、土地租用、制料、建棚几管齐下。开工便没有回头箭,无论多么艰难,他都一直坚持走到了今天。
转型创业谈何容易,自从郑吉元踏上生产经营香菇生产这条路,到取得今天的成就,经历的是一路艰难险阻,一路曲折坎坷。香菇大棚搭建,其占地量是较大的,建香菇生产大棚前期工作,租用土地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
郑吉元在计划生产香菇前,经调查了解到本乡梁坪村有几户香菇种植户,而最早的也有10余年。得到这些信息后,他就开始与梁坪村村委协商,一方面是请求村委支持;另一方面是想占有以前种植户种植失败已闲置的土地,并在此基础上扩充占地面积;再一方面就是邀请当地贫困户入股,经过一番努力,最后成立香菇生产惠农合作社,集种植、经营、生产、销售为一条龙,并与该村委会鉴定了协议。虽然有了村组织的书面协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经济利益的矛头便浮出水面,因废弃大棚与新增租赁地都围在圈在个人户下,占地补偿以及地中树木的处理上出现落差。最终,经多方协商,郑吉元给了几家农户一些相应的补偿,问题才得已解除。
为了让香菇大棚高标准建成,郑吉元将原来两个旧大棚拆除,4 666.67公顷地全部平整。大棚根基从地下1米到地上1米,全用水泥沙浆石块构筑,上部全砌三七墙,棚顶采用钢架结构。
到2015年,郑吉元建立了高标准大棚3个,5万袋菇钻入棚,该年冬天,香菇获得了可喜的收成,到2015年年底,他除自身收入外,他所带动的5户农户,户均增收两万多元。
由于前期工作以及建了三个大棚,已将自己的积蓄掏空,资金造成的困难,让他骑虎难下。郑吉元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只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无奈之下,他只能四处借钱,一边筹集资金,一边建棚,一边备料,拌料准备第二批菇袋入棚。
经过艰难的努力,郑吉元又新建了统一高标准大棚两个,至此,5个大棚可容纳7万菇袋。2016年,7万袋香菇全部入棚上架,接下来,他每天不停的穿梭在大棚中观察,在香菇袋陆续出苗后,他发现,有大约2万菇袋杂菌感染,2万菇袋被销毁,相当于10万多元打了水漂,让郑吉元心疼的几天几夜寝食难安。在妻子的鼓励下,郑吉元重新备料、引种、消毒、接种。近2万菇袋再次上架,5个大棚共上菇袋8万袋。
参观大棚
2017年,郑吉元种的香菇长势喜人,而且每斤高出市场价格3到5元的花菇也逐渐增收,说起花菇还得说2010年说起。
早在郑吉元种植香菇前10年,梁坪村就有人种植花菇,然而,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几家欢喜几家忧。他在走访调查中偶然听说花菇价格高达9元一斤,他就试探着向别人请教,但是种植户都是含含糊糊的,无奈之下,他便外出去农科院找专家指导,回到家从网上查找资料,等到时机差不多的时候,他便在两个大棚里开始小范围的试种花菇,1个月后,花菇起了变化,在他的试验范围内,高标准的香菇也穿上了花衣,第一次成功后,他便在棚内进行大面积推广,至今,他在三个大棚里进行花菇技术推广,每个大棚的收入比原来增加近两万元。同样的投资,更高的经济收入,何乐而不为呢,郑吉元在技术改革的道路上仍然往前探索追求。
查看菇房
2017年开春,香菇价格明显见涨,郑吉元的收入也跟着水涨船高,这时附近的村民看着他的香菇生产一天比一天好,便跟着加入到合作社。截至到目前,惠农合作社,由原来的自身一家发展到10户,入股参与达到40户,解决闲散劳动力200多人,每天收集鲜菇1吨以上,再加上有先进的设备,不怕腐烂浪费,不怕滞销。
郑吉元的骨子里凝聚着不服输的傲骨,但是他没有傲气,在事业上追求,从来没有放弃过,不停的出去考察,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做人方面,他和善待人,心系身边的弱势人群。他说,一个人富并不叫富,周围的人都富了,自己的心情才能平静。
郑吉元的创业致富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肯定会有困难挡住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是只要我们有恒心,有毅力,能坚持,肯吃苦,定会迎来成功,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