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云 马小明
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量表的设计与使用初探*
马成云 马小明
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然而“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是有效的?”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依据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征,设计了用以评价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量表,并进行了尝试性使用,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能够反映出教师课堂提问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师成长和教学效果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有效提问;思维发展;评价标准;量表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创造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能否发现问题并设计精巧、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正因如此,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转化为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填鸭式”的课堂,只能抹杀学生的新发现、禁锢学生的思维,已不能适应当前中学教育的新形势。如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导师,以“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成为新趋势。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成为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1]。
对于什么是“有效提问”,张迎春教授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有效提问就是教师清楚明了地、有目的地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回应,促使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并指出提问只有引起学生的回应和思考才是有效的[2]。一般认为“有效提问”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能够引发学生共鸣,从而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2)表述准确简洁,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问什么;(3)具有导向性,能引导学生专心思考某一方向的问题;(4)具有可拓展性,即有效提问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当时当地的课堂,更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3]。
在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学生思维发生的起点;(2)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一个对学习不感兴趣的人是白费力气,除非你首先使他渴求学习”,发问的本质正是“将教师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想学的东西”;(3)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真正理解、牢固记忆等[4]。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还没有针对“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的标准[5],很多时候只能凭借个别专家或老教师的经验给予感性的评价。本文就如何评价课堂教师的提问有效性设计了量表,并在我校教师中进行试评和分析。
要评价课堂提问是否有效,首先要明确有效提问的特征,包括教师、学生以及问题本身等方面的特征。教师方面需要考量提问的目的性、难度设计、学生思维的把握以及是否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方面关注其是否对问题给予积极回应;问题方面主要考量可拓展性、启发性以及描述是否简洁明确等。依据这些特征进行量表题项的设计,要求评价者(评课教师)按照这些题项对被评价者(授课教师)进行评价(打分)。
在研究了有效提问的特征及征询学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琢磨修改,最终量表(见表1)共设计了20个题项,其中1,2,4,8,9,12,13,16,17,20题为肯定句式,选择“是”记1分、选择“否”记 0分;3,5,6,7,10,11,14,15,18,19题为否定句式,选择“是”记0分、选择“否”记1分,满分为20分,打分越高说明评价者认为被评价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越高。有多名评价者参与时,以所有评价者记分的平均值为最终被评价者的得分。得分在17~20区间说明提问非常有效、在13~16区间说明提问比较有效;在9~12区间说明提问一般;在5~8区间提问基本无效;在0~4区间说明提问完全无效。
表1 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量表
量表的效度采用对偶检验,其用途是检测评价者对相依题回答的相同性或类似性,即检测评价者是否认真地回答了问卷[6]。本量表将20个题项设计成10对对偶检验题,分别为:1—18,2—5,3—20,4—7,6—9,8—11,10—13,12—15,14—17,16—19,其中将1,2,3,4,6,8,10,12,14,16视为A组;其余10题视为B组,每组满分为10分。若评价者对某一对相依题的回答不相依,得1分,相依得0分。评价者在这种检测中所得的分数称为相依性说谎分,其最大值为10分。若某被试的相依性说谎分数大于5分,则视为该评价者没有认真如实评价,该评价者的答卷视为无效答卷[7]。
量表的信度利用复本信度检测,以避免再测信度两次施测的环境不同和评价者主观状态不同的影响。本量表A组与B组互为复本。
该评价量表的试用在我校生物教研组内部进行。2017年3月利用该评价量表对组内4位生物教师的课堂提问进行评价,评价者为组内18位生物学教师。每堂课开始时为每位评价者分发评价量表,待授课结束收回量表,然后在已准备好的统计表中快速统计和处理,统计表及结果见表2(本文均以对教师A课堂提问的评价为例进行说明)。通过数据发现评价者17的“相依性说谎分”等于6,说明评价者17说谎,其评价作无效处理。故教师A的最终得分为总记分之和除以有效评价的人数(17人),最终得分13.52分,说明教师A课堂提问比较有效。
表2 对教师A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的数据统计
将数据整理进行复本信度分析,A组标准差为1.3258,B组标准差为1.4504,信度系数rxx为7.06。按照DeVellis的标准,信度系数在0.70~0.80之间,量表可信度“相当好”[8]。所以,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为了进一步反映教师A课堂提问的优点与不足,还需要对每道题的得分予以分析,表3为教师A每道题的平均得分情况。
表3 教师A每道题平均得分情况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均分超过0.8的题项为1,2,5,6,9,14,17,18,说明教师A课堂提问有明确的目的,并且问题的难度适合学生学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且学生能够对问题给予积极应答。
题项10,13均分小于0.5,说明教师提问过程中没有与学生形成共鸣,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教师A应该就如何及时发现学生思绪变化,并做出积极引导方面多努力。
题项4,7,8,11,12,15,16,19得分在0.5~0.6之间,说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注重问题的启发性、可拓展性;提问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在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这些方面教师A应当注意。
有效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催化剂。对于如何评价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是否有效或有效程度的高低,本文依据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征设计了评价量表,并在我校进行了尝试性使用,结果显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能够反映出教师的课堂提问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师成长和教学效果提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受到教师的认可。但是,因学识有限所设计量表亦有许多不足。希望同行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权当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学者、教师集思广益设计出更加科学、严谨的提问有效性评价量表,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
[1]洪松舟,卢正芝.我国有效课堂提问研究十余年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2).34-38.
[2]张迎春,牛文苗,沈善良.教学有效提问:从理解到行动[J].当代教师教育,2011,4(1):67-72.
[3]温小川.论有效提问及如何实现有效提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14(1):33-37.
[4]王雪梅.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
[5]鲁志鲲.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高等农业教育,2005(8):69-72.
[6]高光珍,胡象岭,刘生庆.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物理教学探讨,2004 (12):16-18.
[7]曹学亮,蒋一斌.对偶式效度量表的编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1):85-88.
[8]郑日昌.心理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32.
马成云,本科,中教一级。通讯作者:马小明,硕士,中教二级。甘肃省临夏中学,731100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基于有效提问构建智慧型中学生物课堂的研究” (编号:GS〔2016〕GHB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