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两则

2017-12-22 07:32孙俊强
中学语文 2017年35期
关键词:武亦姝赵雷密码锁

孙俊强

时评两则

孙俊强

【选文一】

呼唤道德不必拿“深夜开门”说事

乾 羽

租住在杭州某小区的小晨,讲述了一件令她心头暖暖的事。那天凌晨一点,她被一个陌生妹子的电话吵醒,对方说:我是1901租客,单元门的密码锁坏了,你能帮忙开下门吗?尽管开始内心拒绝,但想到姑娘的惨境,小晨马上下楼去开了门。第二天早上,她的房门外出现了一袋水果和一张字迹娟秀的便签:周三晚上打扰你了,谢谢你替我来开门,打了5个租客电话,你是我最后一个希望。(9月28日《杭州日报》微博)

自媒体时代,很多新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比如上面这条新闻,看完后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是陌生人,怎么会有联系方式,而且5个租客的电话都有,打电话的女孩又不是房东!单元门密码锁坏了,为什么不找物业或门卫呢?既然是使用密码锁的小区,档次也不应该太低,难道是急于进门,没有想其他办法,拿起电话就打?总之,面对有限的信息,人们的质疑会因为信息的缺失而强烈。尽管,这些细节好像无损核心事实,但是,人们会因为这些信息的缺失以及事件的反常,而怀疑到事情的真实性。

当然,事情可能就是真实的,这是生活中让人感到温暖的插曲。这样的插曲,在一个人与人陌生化严重的社会,似乎显得异常珍贵。因此,媒体把这样的插曲作为新闻来报道,告诉人们有这样的温暖人心的事件发生。或许,有人还会把这个个案当成是一种道德示范和提醒,告诫人们道德离不开善意的行动和真诚的感谢。的确,社会道德之所以出问题,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有些人在看到困境时不愿意伸出援手,有些人在接受帮助后不懂得感恩。

呼唤道德的动机没有错,但是没有必要拿深夜开门的个案来说事。首先,这样的个案并不恰当。试问,有多少人敢在深夜给陌生人开门呢?一个住户没有义务在深夜下楼为一个陌生人开单元门,而且,深夜开门是不安全的行为,哪怕要求开门的真是同单元的住户。因此,深夜开门就是一种愿望道德——希望别人做到的道德。面对陌生人深夜开门的要求,接到电话者当然可以拒绝——他们没有这个义务,而且面临风险。道德是可以分为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的,我们能够要求的其实是义务道德,如果泛化地将愿望道德作为要求的一般对象,就容易引起新的矛盾。难道,深夜不给陌生人开门就是一种不道德?

其次,道德更多时候产生于常态。我们所呼吁的道德,其实并不抽象,也并不虚无。它不是要求人们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成就、成全别人、社会;它也并没有排斥个人的利益和诉求,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的生物化、社会化、精神化统一的过程。在呼吁道德时,我们当然期待美德,它让人们看到了人的精神性,看到了人格的伟大与崇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呼唤的道德,其实更多的是日常的道德——能否恪守职业道德,能否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等等。深夜开门似乎不是这样的情形。与这个案例不同,前几天有一条新闻,说一位母亲怕孩子打扰到别人,在飞机上给周围乘客发糖和耳塞的行为,就是一种日常道德,它既让人看到了用心,也让人感受到了道德的温暖。

(选自2017年9月29日《北京青年报》)

[点 评]深夜开门的个案可以作为新闻来报道,只是在关注时最好能够有更多细节,在传播时最好不要有过高的道德层面的预期。否则,新闻就容易引起选择性解读和逆反效应。道德扎根于生活的常态中,我们需要的是更普遍、更具体的道德,哪怕它们不足以构成新闻,只要它们是真实的,鲜活的,我们就可以受益其中。

【选文二】

武亦姝和赵雷为何火了濂 溪

近段时间,一个“才子”、一个“佳人”陆续成为朋友圈里的刷屏人物。前者是赵雷,一位民谣歌手,凭着一首《成都》,在湖南卫视节目《歌手》中甫一登台,就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后者是武亦姝,一名中学生,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成功问鼎。一个现代、一个传统,两人的“意外火爆”,看似不搭边,背后或有着相似的原因:唤醒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 。

撇开《成都》的曲调不说,它的词本身就是一首诗歌。“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分别总是在九月,回忆是思念的愁”,抑扬顿挫的韵律、画面十足的文字,比起声嘶力竭的无端发泄,赵雷的笔触就像冬日的一缕阳光,给我们带来温暖而沉静的安抚。也无怪乎有人在安静听完这首歌后,感慨:“成都因为赵雷的《成都》更加成都。”话虽绕,却点出了《成都》火的缘由:共鸣。

同样,武亦姝的火,也不仅仅因为她高挑的个子、俊秀的外表、温婉的气质,更是她身上浸润的深厚文化底蕴对集体记忆的唤醒。从《诗经》里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到《将进酒》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从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武亦姝用舞台上的惊艳表现,唤醒了无数观众共同的文化记忆。很多人或许在忙碌的生活中,在红尘的追逐中,早已经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这样的集体记忆,怎能不令人泪奔?怎能不令人感动?

其实,不管是打动人心的民谣,还是古典雅致的诗词,流淌于其间的,正是“雅文化”的血液。古典诗词,自不用说。不少民谣,也正是因为其历经打磨后,刻画出人生的百态,引发大家的共鸣,增厚人心的土壤,由此才成为“爆款”。叶嘉莹先生曾指出,诗歌的用处,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文学艺术作品。一部作品,假如充斥着庸俗、低俗的元素,弥漫着无聊、空洞的气息,或许能赢得一时火爆,但却难言持久。更别说,那样的作品除去发泄、抱怨之外,对于心灵成长,又有何益可言呢?所以说,有意义的作品才是培厚文化土壤的养料。

赵雷、武亦姝有两句话,格外令人印象深刻。一句是,“人生需要不断感动,才能守住那些始终干净的东西”;另一句是,“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终归会显现出它的力量”。“始终干净的东西”“文化的烙印”,表述虽有不同,但无疑,都是对雅文化的一种呼唤。拒绝那些虚伪的东西,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这,或许是是赵雷、武亦姝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文化启示。

(选自2017年2月9日 《人民日报》)

[点 评]俗和雅,并非截然对立。雅,并不意味着追求“小众化”,不考虑大众的接受能力;雅,更不意味着故弄玄虚、无病呻吟。恰恰相反,所谓的“雅”,是要以“意义”驯服“庸俗”,用朴素纯粹的美打动人心。那些传唱久远的歌曲,那些广为流传的诗歌,不管是让人感动也好,引人深思也罢,不都因其有着独特的美才被人们传唱么?可以说,“雅”的品质,有时同样需要有“俗”的演绎,只不过,这种“俗”并非庸俗、烂俗,而是通俗。

[作者通联:山东莱阳市柏林庄中心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武亦姝赵雷密码锁
Efficiently enhanced energy storage performance of Ba2Bi4Ti5O18 film by co-doping Fe3+and Ta5+ion with larger radius
贵人相助
赵雷:忘我于山水之间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开启密码锁
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
数字密码锁的逻辑实现
A 16-Channel high-resolution time and charge measurement module for the external target experiment in the CSR of HI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