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赵 松 全媒体记者 何祖嘉
关兴:“党建+”模式助推脱贫攻坚
文丨 赵 松 全媒体记者 何祖嘉
基层党组织是服务发展的先遣部队,是地方发展的“主心骨”,领路人的路线走对了,群众才能看到希望,筑牢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才能更好实现穷村到富村的嬗变。
余庆县关兴镇在各产业基地上设置了19个党小组,并将镇村68名党员领导干部合理安排在党小组中开展工作,共同破解发展难问题,夯实了党在农村的基层基础。
关兴镇沙堆村采摘香菇的村民(汪建旭/摄)
“将党支部建在企业,将党小组建在生产车间”这是来到关兴镇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近年来,关兴镇政府始终把农业的发展、农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富、集体增放在第一位,在发展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了“党建+”的模式,壮大了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
关兴镇政府为更好落实“党建+”的发展模式,在各产业中合理设置了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服务群众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党员在群众中的带头和促进作用,也为产业从落地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基础。同时,如何把脱贫工作做得更好,让贫困群众能够更好更快脱贫致富,也成为了每一位党员干部的首要任务。
每日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关兴镇沙堆村村民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在田间的大棚里采摘香菇。
据了解,为了更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6年10月,关兴镇政府组织党员干部到道真自治县学习食用菌大棚种植技术,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学习,实地考察过香菇的市场价值后,沙堆村于2017年2月开始建设食用菌基地,由富兴公司和村集体经济共同投入资金30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60亩的生产大棚100个。大棚建成后开始种植香菇,国庆节后,香菇成熟,开始采摘,截至目前已生产3.5万斤,主要销往贵阳、遵义等地的大型超市,以及周边乡镇农贸市场,每家超市至少销售500斤。“目前,沙堆种植的香菇在周边市场上很是抢手,每天除了当地的散户来基地购买香菇,还会有5到6家的商户前来购买,基本没有存货。”问及香菇的销售情况,沙堆村关庄村村民组党小组组长黄光友说到。
黄光友作为沙堆村第二党小组组长,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让自己富起来,还要让周围的贫困群众也富起来。最终在黄光友的带动下,沙堆村有45人在香菇基地工作,每月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
采访时,记者见到了前来购买香菇的商人李先庆。据悉,李先庆是沙堆村小茅坪组的村民,以前主要经济来源于养殖肉猪,自从2017年香菇基地收成后,在村里王主任的带动下,开始做起了买卖香菇的生意。
李先庆告诉记者,他每天要到香菇基地进购300多斤香菇,有时候400多斤,但不管进购多少,他总是在短短几个小时就将所有的香菇卖完。当记者问及李先庆卖香菇比起以前养肉猪怎么样,他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是卖香菇好了,现在可比以前收入多了一大半。”
采访中,不论是香菇基地的工人还是购买香菇的商人,提及香菇都是满脸的笑容。是的,香菇产业为沙堆村的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通过党员作用的发挥,思想的引导,共吸引了600名长期外出务工村民反向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关兴镇共发展茶叶20000亩、大粮山精米种植3000亩、红桃种植5000亩、辣椒种植3000亩。
为更好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问题,余庆县关兴镇始终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之一,力争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基础,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维护农村大局稳定。
为更好落实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关兴镇还成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领导小组,总览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工作,不仅能协调各方形成合力有效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建设,还能更好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为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工作。吴小兰是关兴镇高炉村一名普通的贫困户,常年背井离乡在外打工的生活,让她格外地思念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如今却不同了,高炉村温氏生猪养殖场的建成,让吴小兰看到了希望,她成为了养殖厂的一名员工,每个月都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既能挣钱养家,还能与亲人相聚,这对吴小兰来说可谓是两全其美。据了解,关兴镇高炉村温氏养殖场,2017年9月14日,开始养殖生猪,共有1060头,明年开年可出栏销售,预计纯收入可达30多万元。
彭树霞是高炉村钟卜组2015年的精准扶贫户,与吴小兰不同,她选择了自己发展产业。2016年在关兴镇政府的帮扶下,彭树霞开始了解中药材种植,得知中药材种植3年后就有收益,每亩地可收益16万元,一番思考后,最终彭树霞决定放弃玉米种植,改种中药材。“我家有7口人,3个小孩,以前一直种植玉米,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种药材比种玉米收益要高很多,我有信心把它种好”。彭树霞说道。
据悉,截至目前,关兴镇共引进广东温氏、遵义贵三红等十余家企业入驻关兴发展,建成生猪养殖场44个、食用菌种植大棚100个、新增茶叶、经果林基地16000亩、建成豇豆示范基地1200亩,预计可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近400万元、群众户均增收0.6万元。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放到农村发展中那是再适合不过了,以前农民自己种地,受到技术、资金、气候的限制,有时几乎颗粒无收。但现在,有了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专业化的规划和管理后,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升。
关兴镇是余庆县脱贫攻坚的主要战场,全镇三个村均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如此一来,联合企业共谋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突出路径统筹,实现多方共赢避免农民和企业存在“单打独斗”的现象,探索了“订单合作”“入股返利”“托管保底”三大利益联结机制,界定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群众收益的分享比例,形成了村民、企业、村集体之间,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关兴镇各村、社区开始了大量征收土地,联合企业建设种植基地。
“我家的土地都流转给了村集体经济,现在我每天在村里的蔬菜基地里摘摘菜,除除草,除了每年500元一亩的土地流转费,每个月还有3000元左右的工资。”采访中,关兴镇关兴社区的村民刘开文说道。
据了解,刘开文工作的蔬菜基地为关兴社区的集体经济,一开始蔬菜基地没有经济收入,购买肥料、种子都靠借。但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个别达到了2万元。截至目前,基地已经卖出豇豆55万斤,市场价1.2元一斤。在豇豆全部收成后,将会以娃娃菜作为种植的主打蔬菜,预计12月份可卖出150万元,纯收入可达100万元左右。
此外,关兴镇沙堆村党支部还与遵义贵三红公司党支部联建联创,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创造了24小时流转土地600亩的“关兴速度”,建成1200亩订单豇豆种植基地,可实现产值600万元,并带动12个村民组73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3户)实施散户种植300亩,为群众找准了一条产业脱贫致富门路。同时,与贵三红公司达成协议,联合建设豇豆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豇豆产业。
关兴镇的发展离不开党建的作用,在“党建+”模式的引导下,关兴镇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步小康不再是梦。(作者赵松系余庆县关兴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