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全媒体记者 邹 杰
大铁路时代,读懂遵义未来
文丨 全媒体记者 邹 杰
2017年,岁末,冬日暖阳。
汽笛声还在山谷里回响,试车的动车组早已疾驰而过。
城市、村庄、原野、河流、山岗……纷纷向后。银白色的车身,在和煦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趟列车,始于冬天,发往春天。
经过漫长的等待,遵义终于迎来快速铁路时代。
遵义,贵州第二大城市。一直以来,有着自己的骄傲和底气。
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遵义可以说是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1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且在不断加密中;遵义新舟机场不仅通往全国各大城市,还开通了好几条海外航线;今年秋,茅台机场通航,使遵义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双机场城市。
然而,在铁路建设这件事情上,遵义却显得极为尴尬。在各兄弟市州相继开通高铁、进入高铁时代后,遵义只有一条老旧的川黔铁路。
前不久,全国红色圣地诗词论坛在遵义举行。来自湖南的几位嘉宾从长沙乘高铁至贵阳,800多公里的路程,花费3个半小时。由贵阳到遵义,100多公里的路程,慢吞吞的绿皮火车,走走停停,同样花费3个半小时。
对于遵义人来说,去省城贵阳,最快最方便的是走贵遵高速。如果一切顺利,起码要2个小时以上。而其他通了高铁或快铁的省内城市,耗时一般在半个小时之内。
从这个角度看,遵义俨然成为贵州铁路交通的“孤岛”。
曾几何时,川黔线上,呼啸而来的火车,承载着遵义这座红色城市的几多记忆、几多光荣与梦想。
遵义铁路的记忆是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的。那时,大三线建设如火如荼。
渝贵铁路遵义泗渡段(胡志刚/摄)
全长423.6公里的川黔铁路,1956年4月开工建设,1965年7月全线通车,将当时全国铁路网在西南的缺口“缝合”起来。
川黔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留下许多纪录:穿越娄山山脉、全长4270米的凉风垭隧道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白沙沱长江大桥是继武汉长江大桥之后长江上的第二座大桥,乌江大桥是乌江天堑上第一座铁路桥……
几乎在川黔铁路建成的同时,成昆、贵昆铁路也开始大规模施工,拉开了西南铁路骨架网和新一轮中国铁路建设的序幕。
1991年,完成电气化改造后,川黔铁路每天通过的列车多达75列,是西南铁路网中运输极其繁忙的单线铁路。高峰时,每天通过川黔铁路旅行的旅客接近5万人,经过川黔铁路运输的货物每天也有8万多吨。
川黔铁路通车52年来,极大地推动了沿线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铁路,川黔古道上的古城遵义,成为贵州第二大工业城市,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除此之外,川黔铁路沿线上建起了中国最大的复合肥生产基地、中国三大磷矿之一的开阳磷矿和年产电解铝23万吨的贵州铝厂,一举奠定了贵州资源大省的地位。
52年了,时间也如火车般疾驰而去,当年叱咤风云的川黔铁路早已不堪重负:线路通过能力利用率超过95%,线路能力完全饱和,已成西南铁路网中运输极其繁忙的单线铁路。
2017年之前,遵义的铁路网密度仅为每万平方公里64.4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5.5%,全国平均水平的55.2%。
渝贵铁路建成通车,遵义铁路网密度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刚刚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一条铁路,千里瞬间。
从起点站重庆到终点站贵阳,将由现在的10小时以上,缩短至2小时左右;从重庆到广州只要5小时,比原来节省6小时左右。
当然,由遵义出发,通往重庆、贵阳乃至全国各地,用时也将大幅缩短。
全长344公里的渝贵铁路,时速按200公里设计,客货共线,并预留提速条件。
虽然没有达到高铁的标准,但不可否认,渝贵铁路新线是我国快速铁路网规划中的一条重要的战略要道。
如果说,当年的川黔铁路起到了“缝合”的效果。那么,快速铁路时代,渝贵铁路同样将大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短板补齐。
渝贵铁路北接兰渝铁路,以及刚刚通车西成铁路,一路向南疾驰,在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贵阳,通过贵广铁路,可抵达广州,通过沪昆铁路,东连上海,西联昆明。
这条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与上述铁路共同构成高标准、大能力、快速度的铁路通道,共同促进大西南、大西北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人员和物资交流。
从地图上看,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中心,成为大铁路时代的枢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贵广铁路开通之前,此事未必。
客观而言,从成都、重庆、昆明等西部地区大城市的角度考虑,他们去北上广的最短路线,没有必要经过贵阳和遵义。
昆明的想法,到广州最短线路是沿南昆线新建高铁,仅仅经过贵州西南角的兴义。成都、重庆则希望借助贵州的东北角,向东通往上海,向东南连接怀化直达广州。
如果这样,贵阳、遵义等城市,连成为高铁时代过境站的资格都没有。其实,早在10多年前,这种端倪便初现——
2005年,重庆至怀化的铁路修通,川渝出海开始绕过贵州。
不久,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由成都、重庆开往华东、广东方向的12趟列车不再走川黔线,而是经由通行速度更快、线路更短的渝怀铁路,“甩开”贵州大片地区,不再经过遵义、贵阳等城市。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贵州省委、省政府,立即上报中央,争取贵广铁路立项。然而,贵广铁路在此前并没有列入“十一五”规划。
后来,时任贵州省长林树森回忆道:“2006年6月在北京,中央找我谈话要我到贵州工作,回住处后即从西单购书中心买了一张中国地图,想从中寻找贵州的出路,思索的结果便是直线打通贵阳到广州的大通道。”
林树森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来黔之前一直在广东任职,自然明白交通基础设施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性,也明白贵州最理想的出海口就在珠三角地区。
通过艰苦努力,国家同意将贵广铁路“加塞”进“十一五”规划。
有了贵广铁路,渝贵铁路的立项、修建当然就水到渠成了。以后,将有更多的铁路经过遵义,县县通铁路并非遥不可及。
当西南快速铁路网络成型后,一条经过遵义、贵阳到达广州的“西南快速出海通道”正式成型,由川渝黔组成的“西南三角”也初具雏形。
面向长三角、珠三角快铁的连通,也将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6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这是全国第二个获批的西部省份。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贵州的关怀,另一方面也基于贵州在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最重要的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全方位开放战略,通过立体开放的通道体系,积极引进优质要素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在贵州规划的“1+7”开放平台中,遵义占据两项:即,以大数据电子信息、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促使黔北产业转型升级的遵义综合保税区。
在后工业化时代,金融、互联网、医药、教育、高端制造业等,对煤、铁、海港等工业时代的要素,并不太敏感。只要有适宜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哪怕是内陆山区,也能创造顶级富裕。
瑞士就是典型的例子。19世纪期间,瑞士人均GDP尚不如西欧平均水平。20世纪上半叶,瑞士逐渐赶上英国。二战后欧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瑞士更是一骑绝尘。
瑞士的经验似乎正被遵义,乃至贵州复制。在后工业化时代,内陆山区不再成为阻碍一个地区走向富裕发达的主导因素。
与以前的瑞士一样,遵义这样的内陆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传统上都会归结于地形和交通。全市超过九成的面积为山地、丘陵。城市依山傍水建在狭窄的河谷或坝子里,用遵义的土话讲,就是“山旮旯里面求生存,螺蛳壳里做道场”。
随着中国工程建设能力的飞速提升,10余年前无法解决的地形地貌问题,如今已成坦途。以渝贵铁路为例,桥隧比例超过75%,乌江上建大桥,大娄山里打隧道,都不在话下。
桥隧比的提升,虽然增加了建设成本,但却省下了征地费用。在平原建铁路,占用的是金贵的土地;在山区,占用的则是空气和荒山。也就是说,在山区大搞建设,得到的是一个“违背常识”的结论:总体成本还要低于平原地区。
以前,由于内地基础设施落后,境外和国内资本都会选择沿海地区建厂,物流链条比较短,便于运输和节约成本。
如今,中国正在开创史无前例的高铁时代。中国的高铁,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迅速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络。
遵义高铁站建设(胡志刚/摄)
随着高铁时代的来临,陆地交通的时空格局,海权与陆权的格局,正在被重新塑造,中国正率先在全球实现内陆复兴。
整个大西南地区,两亿多人口,拥有共同经济文化圈,在高铁的连接下,重要城市之间最快时间互达。其战略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历史意义,都是空前的。
而遵义,正好处于这个经济文化圈的核心和腹地,从几何中心变成流量中心,面向的是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志存高远的“一带一路”。
高铁兼具速度和运力,通过廊道效应、集聚效应、辐射效应等多种途径,将影响人口、资金和技术的流动,促进城市间的产业布局重组。
在重庆、贵阳两大城市之间,让人、财、物不光是“路过”,还要选择“落户”,则成为遵义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较晚进入大铁路时代的遵义,如果不提前抢位,尽快完成布局和转型,在新的竞争中则会不进则退,城市地位则会不升反降。
一个内陆中心城市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大到一片区域、一个城市,小到每个人,都需要在这股浩荡潮流中作出新的选择和定位。
读懂了这些,也就读懂了遵义的未来。
延伸阅读 高铁“八纵八横”规划
“八纵八横” 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短期规划图。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即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
“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福银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根据新修订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预计到2025年,中国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将达到3.8万公里,比现在差不多要翻一倍,并形成“八纵八横”的高铁网。
“八纵八横”可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一、打造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二、完善普速铁路网,扩大中西部路网覆盖,优化东部网络布局,形成区际快捷大能力通道,加快建设脱贫攻坚和国土开发铁路。
三、按照“零距离”换乘要求,同站规划建设以铁路客站为中心、衔接其他交通方式的综合交通体,形成配套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交通枢纽。
此外,还包括培育壮大高铁经济新业态、深化投融资和价格改革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