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言文字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7-12-21 22:11王建军
神州·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想象课文

王建军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首先是语言文字教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教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学习和工作的这门基础工具,具有读、写、听、说的能力,这也是语文的教学任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语文的基本要素——语言文字这个“纲”,课堂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获得提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可采取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朗读、加强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一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朗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实践”。可见,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如不加强朗读训练,则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气,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不是语文课。在我们的实践中,但凡效果较好的语文课,加强朗读和语言训练是个重要原因。因为语言本身蕴含着生动的语气、节奏和丰富的情感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最容易将文字蕴含的情感品味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玩味出其中的奥妙。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感通了。

如诗歌教学以及对古典诗歌的欣赏,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大讲古典诗歌的常识,只能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进而对语文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我采用“登台激情”的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走上讲台,就摇头晃脑地背诵小学课文的绝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背了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于是,我趁热打铁,三言两语切入课文,从朗读入手,先要学生小声读、大声读,然后点读、分组读、齐读,直到会背为止。一节课下来,老师讲得不多,学生已滚瓜烂熟,对诗歌所写的内容已基本把握。

诗歌教学可以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心声,散文亦如此。以《济南的冬天》和《春》为例,只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几遍,用心体会,就不难理解老舍先生对济南的赞美之情和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企盼和喜爱。尤其是《春》的结尾三段,反复朗读两遍,学生就自然而然品味出作者语言的奥妙,并体会其深刻含义,无须教师口沫四溅地大讲特讲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一点就通,这样,老师讲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有人认为诗歌、散文意境优美,可供朗读,而说理文枯燥乏味,无可“赏”价值,其实不然,说理文也可通过朗读加深理解,特别是议论文。首先,议论文教学要理清结构,把握论点和论据,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每句话,把握句与句、层与层、段与段的前后衔接,即通过阅读,比较分析,自然较容易找出过渡语句、段,文章的结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其次,通过反复阅读,圈圈点点就能分清哪些语句是中心句,哪些语句是支撑句,哪些段落是中心段,哪些是支撑段。再次,通过反复阅读作者精心选择的事例(或类比事例或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的对照)就能把握这些事例的区别和联系、共性与个性,起到从模到写的作用。最后,作为理论论据的名言,通过阅读以至会背,读中解其意,读后以致用。总之,议论文通过反复阅读,不但理解课文,还达到积累目的,为从读到写打下扎实的根基。

二、创设情境、引导形象思维,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

语言文字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而想象必须有特定的语言环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产生“内心视像”,使学生读(听)到文字时和生活联系起来,具体领会它的意义和情味,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感情上与作者共鸣。语言进入读者的眼中,通过读者心灵的感受和合理的想象,才会被激活。

如教古诗时,我喜欢教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把想到的情景作出画来,像以景写情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虽然配有插图,但通过自己理解,创造出的意境更有动感,理解、感受更透彻。“看”着(画着)越去越远的小舟,作者的心情自然能体会。

像散文《春》,让学生听着录音,配上美妙的乐曲,跟着作者去“看”江南的春景,全身心地动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听觉、想象、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抚爱,眼前浮现出该是一幅多么春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画卷。

让学生通过文学符号浮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色彩纷呈的画面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些色彩斑斓、意蕴生动的画面进行整合,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驰骋想象,大胆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达到培养学生欣赏作品的能力目标。

三、变通课文、创新讨论形式,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力。

所谓“变通”就是以大处着眼,以教材为“例子”灵活变通,将课文的知识巧妙地加以迁移,组织讨论,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刀,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用讨论的方法可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动口”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新讨论的组织形式(有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好差生间讨论、师生间的共同研讨等)。以课堂教学中的“研讨法”为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讨,在讨论中要让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昂,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给学生自信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味,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标准;要及时鼓励他们超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敢于标新立异,以此调动他们思考和发言的积极性。否则,必然限制学生的思维,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严肃的课堂。再如,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在讨论中看一看、比一比,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好,看谁的问题提的与众不同、富有新意,进而,再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看看这些问题该怎样分析、解决。这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问难,不仅可以集思广益,求得对问题的多方面的或深入的理解,还可以从中获得新知识,并在频繁的交流中活跃了思维。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实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千百次的训练中获得提高。

总而言之,在初中階段,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抓住了语言文字就抓住了根本,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想象课文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快乐的想象
一生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想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