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建立新的学生观

2017-12-21 18:08刘明张成芹
神州·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主体素质新课程

刘明 张成芹

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根本看法。“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这个古老而弥新的话题,不同年代的不同教师均有不同的回答。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构成,直接制约着教师教育手段的选择、教育过程的优化和教育成效的显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都要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科学的学生观。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可或多或少的归因于教师学生观的不当和缺失。 在新一輪课程改革中,学生观问题受到了许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题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学生观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那么,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具有责权主体的人

尊重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基本原理。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首先基于其作为人的这一主体存在,是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是既享有一定权力也承担一定责任的责权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走进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中学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色彩最斑斓、生命生长最迅速、生命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应该明白:今天的学生虽然知识很多,但他们的知识是无序的。教师要做的就是把学生头脑中许许多多无序的知识,通过教学活动使之科学化、有序化。面对这些“观其外表,貌似成人;察其内心,稚气未尽”的中学生,新课程下的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不在是知识权威的象征,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学生是责任主体,就是说,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学习的权利,同时也要赋予责任意识,明确是自己要学习,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做什么。学生升入高中后,我们常常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有很多学生认为回家没有作业,因为老师没有留明确的要写几遍的作业。针对这一现象,每学年高一新生入学我们的一个教育重点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一个学生课余要完成什么学习任务不是以老师是否留作业为准,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没有掌握的知识就是学生课下学习的重点。只要有了‘自己要学习的责任意识,学习才可能变得主动。新课程下的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走路,自己去学习,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责任,主动学习。

二、学生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

个性是指个体的总的精神面貌,反映该个体与他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又经过后天社会环境的作用而形成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该强制学生在成人安排好的圈子内活动,不能只引导学生在成人设计好的圈子里思维,而要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时间和空间,正视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要承认并正视现代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及与成人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性。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不可避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千差万别。其实在新课程中,这些差异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实施新课程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首先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观英才施教,使教学真正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学生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学习过程也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等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老师必须还学生完整的生活时间,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与学生全面发展个性的力量的机会。为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尊重学生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三、学生是具有发展全能的人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音乐、运动、自我、交往的七种智力,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布鲁姆也曾指出:一般智力健全的儿童,完全能够学会教师所教的内容,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启发我们,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要我们为之创造条件,其潜能中将会被开发,素质也将得以完善。每个学生都是一片有待开发或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其身上都存在着“不完善”和“未确定性”教师应视之为教育财富加以开发和利用,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把他们存在这的多种潜在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新课程提倡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认识学生的天性,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同时因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育活动应顺应这些规律。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可能性的,作为教师不能对某些学生放弃这种发展的可能,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他要求教师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学生,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成长,站在人生发展的制高点进智慧的选择和高超的把握,对其每一个可能素质做出有效指导,使之转化为现实素质,并促进下一步素质向更高现实转化,一次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成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推动个体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在理念上,教师应坚持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不断改进行为。

四、学生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创造是人类的本质,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否定,不断创新的过程。学生身上蕴藏着无限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大量事实表明: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已超过了成年人,尤其是计算机、现代科技等方面。而且,由于青少年思想解放,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他们所掌握的新信息往往超过成年人,在许多方面与成年人有同等的地位甚至高于成年人。他们的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飞扬,都为今天的教育提出许多新的问题。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因为这是每个学生内心深处的需要,创造是人的天性,培养创造性是最能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之举。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体素质新课程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何谓“主体间性”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