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地区红军长征文化价值研究

2017-12-21 21:45梁伯豪
现代交际 2017年24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梁伯豪

摘要:红军在广西境内经历的长征路,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最壮烈、最英勇的一段历程之一,是长征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工农红军在桂北地区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色文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广西儿女奋发图强。如红军堂遗址、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光华铺红军烈士陵园等。这些红色文化的载体富含着崇高的精神内涵,如不怕牺牲,热爱国家,依靠人民,等等。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助推桂北地区乃至广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红军长征 桂北地区 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184-02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高度重视学习党史、国史及历史,要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长征,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红军长征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伟大征程。红军长征在桂北地区进行“湘江战役”“翻越老山界”等重大行动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在整个红军长征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时期加强对桂北地区红军长征文化价值的研究,是深入贯彻与落实习近平关于做好历史和党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红军长征过桂北地区的概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以及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毛泽东失去了军事指挥权,直接导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行动中惨遭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征程。1934年11月25日,中央红军在突破第三道封锁线之后进入广西桂北地区,途经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等地,至12月13日离开,历时19天,行程 290多公里。其间,全军将士经历了长征以来最激烈、也最为悲壮的湘江战役,翻越了崇山峻岭的老山界,并在桂北少数民族地区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桂北地区各族人民的拥护。

(一)经历长征以来涅槃新生之战:湘江战役

“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在红军内部盛行,红军高层指挥错误的现象频频发生,导致红军在长征初期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1934年11月中旬,中央工农红军实行大规模西进的策略,使得红军战略转移的意图在蒋介石集团面前暴露无遗,他调集近30万兵力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利用湘军、桂军从正面及南北两侧把红军围堵,将红军“锁死”在湘江前,实现一举歼灭红军的阴谋。中央军革发布命令,红一、红三、红五等军团负责阻止来自国民党桂军、湘军以及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其他部队兵分两路抢渡湘江,这样就有利于中央紅军抢渡湘江。从11月25日至12月1日,中央工农红军经过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在付出了4万多人的惨重代价后,最终艰难地突破了国民党军的湘江封锁线,继续战略转移之路。湘江战役是长征途中最为悲壮、损失也最为惨重,关系到我们党与红军前途命运、具有历史转折的涅槃新生之战。

(二)翻越长征以来第一座高山:老山界

老山界位于广西和湖南省边境上,长约300余里,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由于该山区地势险要、民族复杂、兵匪横行,桂军更是将该地区称为“瘴蛮之地”。1934年11月下旬,红军渡过湘江后,从情报获知蒋介石已经调集重兵,在红军通往湘西的路上布下了一个“口袋阵”,企图在湘桂地区全面剿灭红军。在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党召开通道会议,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等人据理力争,中央红军最终决定改变原先的行军计划,于1934年12月3日迅速折回兴安,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翻越老山界就成为当时唯一的选择。1934年12月5日至14日,中央工农红军兵分3路长征过龙胜,翻越主峰猫儿山的西南面,其他部队分别沿乌龟江和杉木江开进,对中央纵队形成左右两翼保护,此次行军历时10天,行程80多公里,红军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艰苦翻过老山界,从龙胜东北部进入湖南道县,西进贵州。

二、红军长征过桂北地区的文化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长征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红军战士一次伟大的军事行动,长征所经之地更是留下了许多丰富宝贵的文化资源。

(一)红军在桂北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为我党在此后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蓝本

广西桂北地区是党和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形成的策源地之一,党和红军在桂北地区发布的《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对苗瑶族民的口号》共13 条这两个文件,既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在革命时期的初步成功实践,又为我们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形成和完善提供了重要蓝本,它改进了我们党之前民族政策存在的某些不足,为以后我党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如1949年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颁布和修订的《宪法》都包含了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的歧视和民族压迫等相关内容。这些民族政策与《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中所体现的民族政策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可见长征时期党在广西发布的《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以及民族政策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党在长征胜利后制定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二)桂北地区积淀长征精神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红军长征过桂北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新圩、觉山、光华铺三大阻击战遗址见证了红军抢渡湘江的历史,特别是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更是全国人民瞻仰、祭悼红军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军长征过桂北所遗留下来的宣传标语和宣传资料等,集中反映了红军的精神内涵,即: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这些革命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资源涵养着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宝贵教材。尤其是红军长征在桂北地区留下的宣传资料、宣传标语、战斗遗址,都将成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文化资源,承担着爱国主义教育与党的教育双重职能,成为我们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红军长征过桂北地区铸造了伟大革命精神

红军长征经过桂北地区虽然只有短短的19天,英勇作战的红军战士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与凶残的敌人作出了最后的斗争,在桂北大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身躯,更是在桂北大

地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锻造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充分体现在:面对凶残的敌军,面对险恶的环境,依然对共产主义和革命事业抱有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对艰难困苦,面对流血牺牲,依然要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不惜献出一切的高尚品质。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可歌可泣的高尚品质,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80多年来,红军的伟大革命精神已经与桂北大地融为一体,在桂北人民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该地区革命和建设的巨大精神力量。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桂北地区人民在长征精神的极大鼓舞下,抱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和对共产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广西和全国的解放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为广西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迟浩田.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落成典礼仪式上的讲话 [N].广西日报,1996-01-19.

[2]彭源重.论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的历史意义[J].社会科学家,1996(6).

[3]王清荣,曾宪武.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是实践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J].桂海论丛,2006(6).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处理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