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派

2017-12-21 15:46王珍
现代交际 2017年23期

王珍

摘要:中国农村派参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时,进行了大范围的农村调查,通过《中国农村》发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政策,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但它也无法跳出当时历史条件的束缚。

关键词:中国农村派 农村调查 农村经济研究会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189-0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华夏大地涌起了农村调查的浪潮。1936年,燕京大学学生刘育仁对1927-1935年间社会调查的数量作了不完全的估计,共得9027次调查,平均每年约1000次,呈现出极度活跃的状态。[1]中国农村派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

一、中国农村派之历史源起

以陈翰笙为核心的一批学者因与中国经济派争论中国社会性质,以《中国农村》为理论主战场而被称为中国农村派。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左翼学术流派。[2]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产物。

(一)前所未有的农业恐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爆发农业恐慌,蔓延至中国。根据调查,1931-1933年间的农产价格持续下降。以上海为例,1932、1933年粮食出售价格比1931年降低79%、69%,平均降低26%。这三年,棉花产量逐年增加,在上海的售价反有下降之势,其他农产物也一样。鉴于此状,农民种田积极性不高并将自家土地出售,田价急剧下降。我国的农产输出量减少,農民的购买力降低。

(二)核心人物的主要经历

中国农村派的核心人物陈翰笙曾留学欧美,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并为共产国际收集情报。李大钊被捕后,他担任了国际运动研究所的研究员,收集并有选择地翻译部分中国农民运动的资料。这是他关心农民问题的开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国际内部就中国社会性质展开论战。马季亚尔认为“中国社会是一种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决定的水利社会”,“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也就成了资本主义,因此中国的农村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农村。”[3]陈翰笙不赞同并与之进行辩论。但不了解国内实情,证据不够严谨充分。此事后,他决定回国后开展农村调查。

二、中国农村派的历史活动

(一)大范围地进行农村调查

陈翰笙在其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期间,组织了对不同区域农村的调查。包括对无锡、保定以及广东进行的调查,梳理了工商业发达的农村发展脉络;对东北难民、种烟区和云南西双版纳进行调查,论述了各区人民的生活惨状和受到的剥削。

(二)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创办杂志

中国农村派进行的调查受到当局者的阻挠和干涉,组织成员也受到影响,为能继续进行调查,陈翰笙集结有志之士,如薛暮桥、钱俊瑞等成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该研究会的任务是寻找并铲除压迫中国农民的主要因素,实现全民族独立和全世界和平。

该会于1934年创办《中国农村》。研究会假此平台宣扬马克思主义,完成其任务。杂志存续期间,虽几经易点,研究会仍克服一切困难,发表大量以一手农村调查资料为论据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参与论战,发表主张

中国农村派公然宣传马克思主义,遭到其他派别批评,以中国经济派最为甚。中国经济派是以王宜昌为代表的在《中国经济》发声的学者群体。两派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主要有两点。中国经济派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而决定农村社会性质。他们主要研究生产力因素,如生产技术,耕畜的分配和质量等。中国农村派则持相反观点。另一个争论点是中国农村社会的性质。中国经济派认为中国是无封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农村派从农村生产关系入手,用其调查的真实数据论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三、对于中国农村派的历史评价

中国农村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直接的历史贡献即是宣传马克思主义。“(陈翰笙的农村调查)作为一种马克思主义研究,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关于中国社会观点的传播,在农村性质大论战之中及其后,这种作用尤为明显”。[4]其次宣传了共产党的路线和政策。在《中国农村》的发刊词中就已明确研究会的使命。事实表明他们不仅对中国农村进行深入的研究,也为中国人民反殖民地压迫做了贡献。第三,建立了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研究会成员在与中国经济派论战中巩固了理论知识。受历史因素制约,中国农村派也有其局限性。在理论上,为在论战过程中突出观点,过于夸大生产力的社会因素。其次,研究会组织较为松散。中国农村派存在了不到二十年,但它发出的铿锵有力之声的历史作用毋庸置疑。

参考文献:

[1]刘育仁.中国社会调查运动[D].燕京大学,1936.

[2][3]任霞.中国农村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曲阜师范大学,2013.

[4]李章鹏.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翰笙农村调查的历史考察[J].河北学刊,2006(2).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