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盛婕
摘要:现有应急生存包与南方农村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因此本项目团队通过整理分析南方农村地区常见自然灾害与意外伤害类型,归纳总结南方农村地区应急生存包设计基本原则,并提出相应设计方案。期望提高该地区应急生存包的使用针对性,为减少灾害损失提供思路,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积累理论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南方农村 应急生存包 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3-0018-02
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农村地区,气候多雨潮湿, 地理环境复杂,易发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及蛇虫咬伤、溺水、触电等意外伤害,应急生存包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但目前市场上应急生存包存在着针对群体模糊、功能覆盖不全、成本较高等问题,不能够针对该地区群体的具体需求。因此,项目团队分析归纳了我国南方农村区域环境的特点,提出了模块化应急生存包的设计方案。
一、南方农村地域环境特点分析
我国南方农村区域是指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南部,主要是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临东海,南临南海,包括江苏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云南等市区下的乡县区域。
在我国南方农村区域,由于环境较为复杂,水塘、树林、山体等较多,且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生活在南方农村的人群容易受到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部分區域近两年遭受自然灾害数据表
二、我国应急生存包的发展现状
应急生存包是主要用来在地震、火灾、水灾、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害发生后,为生存者提供用于维持生命的食品、水、药物等急救用品及简单的生活和自救互救必需品的工具集合包。
经过对市场销售的应急生存包的基本调查,笔者总结了目前应急生存包的一些特点:
(一)生存包的使用门槛较高
由于应急生存包本是由国外引进,传入国内的,故而引进的生存包理所当然地采用大量的英文说明以及文字解释,这对于我国农村地区使用人群造成了使用上的不便。此外,引进的生存包的价格较高,南方农村使用群体受经济条件限制,且因其危急意识不够高,在面对较高的价格时,多数选择放弃购买。
(二)生存包内物品配置较为混乱
国内市场上也在仿照并根据本国的地理特点设计有自身特点的应急生存包,除去几家高端品牌的高质量产品,其余小商家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大都存在物品配置混乱的问题。医药物品和急救求生工具的种类不全或数量不足,且分类不明确、摆放较为混乱,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
通过对目前市场在售应急生存包特点进行分析可见,改进应急生存包是必要且有实际意义的。
三、新型模块化应急生存包方案的提出
通过调研,项目团队以南方农村为生存包投放区域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出了新型模块化应急生存包方案。根据内置物品功能划分生存包的类型,并将内置物品归置为不同模块。在保证应急生存包的基本功能的同时,将同类型物品进行简化,控制数量和总重量,使其易于携带。
项目团队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设计出两种不同规格的产品:面向家庭与个人的小型家用应急包和面向单位的救灾应急生存包。
(一)模块配置
小型家用应急包以医疗功能为主,辅以其他功能,其体积小,轻巧便携;救灾应急生存包应对面广,情况复杂,在设计时为其配置有多个模块,分为常备模块与特殊模块。根据投放区域特点,进行不同模块的选择。
(二)成本可控
在实现本产品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设计时从材质选择、物品配置、外观设计和模块化设计者几个方面进行了成本上的控制。
(三)外观及说明书设计
小型家用应急包以小巧便携为设计重点,可单手持拿。
救灾应急生产包外形为红色双肩包,通过拉链和网状弹力层进行分区,分隔出各个区域,方便使用者迅速找出所需物品。
南方农村地区民众文化基础差异性较大,针对阅读能力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设计使用说明的图文版,提高产品的使用效能。
四、产品对比分析
市面上类似产品很多,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地震生存应急包、消防应急生存包、家用应急生存包、野外应急生存包。其中家用应急生存包和野外应急生存包与本设计最为类似。下面以表格形式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本产品与市面上类似产品对比表
五、结语
该产品摈弃传统应急包大一统的设计理念,从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性地分析我国南方农村区域的防灾防害现状,模块化配置包内物品,改革使用说明书。该新型应急生存包的设计,对于保障我国南方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提高灾害意外应对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洁.应急包里“名堂”多[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2(6):38-39.
[2]李媛.我国家用应急包的优化整合设计[D].北京建筑大学,2013.
[3]樊光辉,张宜,和光学,马廉亭,刁波,刘学会,张梦,徐晨辉.单兵急救包系列的设计与研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7):497-501.
[4]周寅.浅谈家庭应急包的组装[J].生命与灾害,2016(5):32-35.
[5]吴平,于晓慧,许慧.制定大规模灾难用单一伤员急救包标准的设想[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杂志, 2012(10) :39-56.
责任编辑:孙 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