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麦香
无论是给宝宝立规矩還是执行规矩,家长都免不了与宝宝口头交锋,无论是哄劝、诱导还是摆事实讲道理,都应属谈判性质。既然是谈判,那就要讲究技巧,该坚持的底线一定要坚持,该让步的时候则不妨适当让步。与谈判不同的是,与宝宝谈判时家长要和颜悦色,否则,即使宝宝屈服也不会有好结果。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下面四个要领供家长朋友们借鉴。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案例1】 周末,3岁的童童跟爸妈一起去湖边钓鱼。童童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水域,十分好奇,他想去湖边玩水,被爸爸厉声制止,说湖边危险,掉到水里会淹死的,童童被吓得大哭起来。妈妈走过来哄童童:“爸爸说的没错,湖边是有危险,不过,有妈妈陪着就安全了。”妈妈抱起童童,缓缓走向湖边。之所以动作缓慢,是怕刚才爸爸的警告让童童对湖水产生恐惧感。到了湖边,妈妈蹲下来,一边用双手抓紧童童腰部的衣服,让童童探身用手指触摸湖水,一边说:“湖水是凉的还是热的?跟咱家浴缸里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童童乐得哈哈直笑,说浴缸有水龙头,湖没有,湖水里有鱼,浴缸里有童童。旁边的爸爸也被逗笑了。
【分析】 不让童童靠近湖水是为了避免溺水,这是重要的规则,所以爸爸的制止没错,但他忽略了童童的好奇心,态度也过于生硬。这样会产生三个不好的结果:第一,童童对湖水产生恐惧心理,有可能从此害怕大面积的水域,这种恐惧心理还有可能泛化,使童童变得畏手畏脚。第二,童童的好奇心被抑制,有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以后在爸妈不在场的情况下贸然走向湖边,后果不堪设想。第三,谁都不希望被呵斥,爸爸的厉声制止有可能破坏亲子关系。
相反,妈妈的做法就很好。首先,妈妈肯定了爸爸的警告是正确的,与爸爸保持一致,强化了童童防范危险的意识。其次,妈妈用话语和行动打消了童童刚刚冒出来的对湖水的恐惧感,向童童传达了“有妈妈在就安全”的保障信息,强化了童童面对危险的求助意识。最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妈妈满足了童童的好奇心。这是对童童的尊重。尊重宝宝,意味着尊重宝宝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宝宝表达,同时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够感同身受去理解宝宝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纠正孩子。可以想象,童童更容易接受妈妈的做法。
【策略】 家长与宝宝谈判,不要让气氛充满火药味,而应该充满对宝宝的爱和理解,充满对宝宝的引导和满足。
你会给孩子下套吗
【案例2】 4岁的阳阳偏食,只喜欢吃肉,拒绝吃青菜。妈妈软硬兼施,但收效甚微。周末,厨艺高超的爸爸掌勺,一大早就带阳阳去菜场买菜。见到水灵灵的各色蔬菜摆满菜摊,阳阳很开心。爸爸问阳阳:“今天想吃芹菜还是菠菜?你说了算!”被委以重任的阳阳很兴奋,但他拿不定主意。爸爸在一旁提醒:“昨晚看的动画片《大力水手》……”阳阳顿时醒悟,马上选择了菠菜。回到家,爸爸一边系围裙一边问阳阳:“菠菜想怎么吃?上汤还是蒜蓉清炒?”阳阳想也没想就选择了上汤菠菜。其实阳阳不知道上汤菠菜和蒜蓉清炒的区别,他只是想快速决定一件事,不想被爸爸小看。吃饭时,阳阳吃了好多菠菜,还真的品出了菠菜的甜味儿。妈妈惊讶不已,问老公:“真是太神奇了!你对我儿子做了什么?”
【分析】 很多家长常常希望制订一条规则,然后立竿见影,孩子能够立刻遵守规则。可实际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家长的引导,而引导,不妨根据宝宝的认知特点给他下个善意的套。
爸爸为了纠正阳阳偏食的毛病,养成爱吃菠菜的习惯,煞费苦心地给阳阳下了一个套。首先,爸爸让阳阳看动画片《大力水手》,影片中大力水手一吃菠菜就力大无穷,让男孩们羡慕无比,阳阳自然不例外。这叫铺垫。其次,第二天带阳阳去菜场买菜,并给阳阳梦寐以求的决定权。当然,此决定权不过是选择权,而且是在爸爸预先设定的选项中选择,不过,对一个4岁男孩来说,这就足够兴奋的了。再次,爸爸让阳阳选择菠菜的烹调方法,继续给阳阳限定了选项的决定权。这次,阳阳已经开始享受做决策的快感了。即使是幼儿也有责任感,既然自己选择了菠菜,而且决定了烹调方法,那就没理由不吃。果然,当阳阳以主动的心态吃菠菜,马上发现菠菜其实蛮好吃的。至此,爸爸与阳阳的谈判大功告成,其间没有苦口婆心,没有威逼利诱,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难怪妈妈看不懂。
【策略】 与宝宝谈判,家长一定要坚持底线,但坚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是死守城池,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全看家长是否有用兵的智慧。该智慧的要点是充分了解自己的宝宝,因为古代军事家孙子说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培养自律才是目的
【案例】 5岁的英子在家是个备受宠爱的小公主,什么都依赖奶奶,不知不觉养成了做事磨蹭的毛病。妈妈耐心地跟英子讲道理,无效,于是决定来硬的。
周末,幼儿园组织春游,包车去海边写生,规定周六早晨8点在幼儿园集合。早上6点,妈妈叫英子起床,英子不肯,说再睡10分钟。10分钟后再叫,英子发了脾气,命令妈妈出去。妈妈不动声色地走开,静等英子自己起床。英子好不容易起床了,洗漱、吃早餐、整理行装,出发时已是8点半,等到了集合地点,老师和小朋友们早就出发了。英子坐在台阶上大哭大闹,妈妈在两米开外,不哄劝也不责骂,静静地等英子哭够。见妈妈冷若冰霜,英子决定自己补偿自己,提出去看电影。妈妈温柔地拒绝了,说自己和闺蜜约好了,今天要去做美容。那天,英子百无聊赖地跟着妈妈,哭闹了好几次,可是不管她怎么哭闹都没有得逞。后来的几天,英子又因为迟到被老师批评了几次。
妈妈见火候差不多了,就找个时间与英子谈心,深入浅出地讲解做事磨蹭不仅影响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烦恼,然后和英子一起制订了作息时间表。一段时间以后,英子磨蹭的毛病居然奇迹般治好了。
【分析】 家长都希望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宝宝配合便是乖孩子,不配合便是熊孩子,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乖孩子,大多是顺从的孩子,未必对规则有认同感,服从不过是讨好家长而已;熊孩子不讨好家长,也不认同规则,相对来说,熊孩子可能更真实一些,心理也更健康一些,因为他们有安全感。由此可见,宝宝不遵守规则,问题不在于孩子的性格,而在于他们对规则是否认同。
起初,媽妈耐心地跟英子讲道理,让英子改掉磨蹭的毛病,之所以无效,根本原因是英子缺乏责任感,认为不会有糟糕的后果,即使后果糟糕,妈妈也会帮忙挽回,至少也要补偿她。有这样的想法,英子当然有恃无恐。妈妈对英子来硬的,就是让英子切实感受后果的严重性,逼英子反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却是非常值得的。当英子通过几件事品尝到了后果的苦涩,以她的认知水平,一定会感觉迷茫、无助。此时,妈妈再耐心地与英子讲道理,英子就能够听进去了,对规则的认同就容易了。
【策略】 最好的家长不是在家当警察,而是做提醒者;最好的宝宝不是听话的宝宝,而是自律的宝宝。培养宝宝自律,应该从认同规则开始,而认同规则,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宝宝接受违反规则的后果。
严防死守不是上策
【案例】 白女士读到很多网瘾少年的报道,十分担心4岁的儿子木木沾染网瘾,于是在家搞了一次坚壁清野:电脑拔去电源,iPad藏起来,手机设置为静音。有一天,木木发现爸爸在上厕所的时候用手机玩俄罗斯方块,好奇地凑过去观战,没一会儿就学会了,闹着要玩。白女士知道后大发雷霆,命令丈夫删掉游戏,还小题大做地警告木木:“手机游戏是个大魔鬼,会把你变成瞎子,还会把你变成文盲!”不久后的一天,外地的婆婆要求与孙子视频聊天,也被白女士婉拒。没多久,白女士就感觉到严防死守是死路一条,因为木木对手机游戏越来越神往,在幼儿园还因为不会玩游戏而被称为“白痴”。
【分析】 白女士的严防死守策略是不可取的,会导致两个极端后果:第一,架不住木木的哭闹,不得不让步,被木木夺走控制权,使规则名存实亡。木木从中学到的经验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我哭闹。第二,绝不让步,完全掌握控制权。木木从中学到的是:不管怎么样,我都对自己的生活没有控制权,那么我也就不需要负责任了。无疑,两个结果都不是白女士希望的。
限制木木接触电子产品是正确的,也可以成为家庭规则,但执行规则一定要有弹性,特殊情况可以通融。理想的状态是,白女士灵活执行规则,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在给孩子选择权的时候,父母对当前的情况做出说明并对他提出可行的要求。比如,与外地的奶奶视频聊天就是可以允许的。偶尔满足木木的一个小要求,木木会感受到妈妈的爱和界限,当他的一些要求不被满足时也能通情达理。如果妈妈执行规则从不例外,丝毫不理会木木的想法,木木就容易与妈妈形成情绪对立,即使遵守规则也不能内化成规则,等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会放肆地玩个够。
【策略】 无论制订规则还是执行规则,家长都要让宝宝感觉到,我们不是你的对立面,我们和你在一起,理解你,帮助你,引导你,逐步让你学会对自己负责。只有这样,规则才是有意义的。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