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怡炜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大战略,也是与沿线国家加强国际合作的重大举措。本文分析了“一带一路”下中国和印度合作的最新进展和所面对的挑战,最后从增强战略互信、加强贸易投资合作以及促进民心沟通等方面提出深化中印合作的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印度;对策
一、“一带一路”下中国与印度合作的主要进展
(一)中国与印度在政策沟通领域进展
2014年2月11日,印度总理辛格在会见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时曾表示,印方将积极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2014年9月17日至19日习近平主席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提出中印要加强政治对话,深化战略互信,保持两国各层级政治对话磋商机制。而在2015年5月莫迪总理访华,双方发表的《中印联合声明》中,双方对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框架内的合作进展表示欢迎。双方忆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同意继续努力,落实会议达成的共识;在双边层面,扩大或深化在经济、贸易、文化、军队、边境、执法、基础设施、园区、金融、航天等领域的合作。在多边层面,加强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二)中国与印度在设施联通领域进展
“一带一路”携手亚投行东来不仅给印度带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还带来了当今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有说服力的基础设施建设经验。2014年双方《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中方也表示将争取在未来五年内向印度工业和基础设施发展项目投资200亿美元;在2015年双方发表的《中印联合声明》中提出,双方加强铁路合作包括印度金奈-班加罗尔-迈索尔路段提速、德里-那加普尔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布巴内什瓦尔和拜亚帕那哈里车站再开发规划等方面的合作。印度能够借助“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实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这一《愿景》中的目标,无疑给印度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三)中国与印度在贸易投资领域进展
印度是中国第18大贸易伙伴和第8大出口市场,中国是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三大出口市场。2000-2014年间中印双边贸易额由29.14亿美元增长到705.79亿美元,15年间增长24.22倍。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有棉花、铜及制品、矿物燃料、有机化学品、矿砂(其中棉花出口2 8亿美元,占印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1%);印度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机械设备、有机化学品、肥料、钢材、塑料制品(2014年,印度进口的上述六大类商品合计387亿美元,占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6.4%)。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印度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原料和半成品,中国向印度则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中印双边贸易不仅互补性较强,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四)中国与印度在民心沟通领域进展
中印两国均系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具有很强的亲近性和融合性,自古就有着频繁而广泛的交流,共同“观念”较多,拥有良好的“认同”基础。2014年9月17日至19日习近平主席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在声明中两国领导人决定,2015年在中国举办印度旅游年,2016年在印度举办中国旅游年。期间,双方将开展一系列推广活动,促进双向游客往来,加强民间纽带。中方同意协助印方在华宣传与公元7世纪中国僧人玄奘相关的印度旅游产品和线路。两国领导人决定继续开展青年互访,2015年至2019年每年各派200名青年互访。双方签署了相关谅解备忘录,为两国博物馆和其他文化机构交流搭建了框架。印度将于2014至2015年在中国举办印度佛教艺术展和当代印度艺术展。中国也将在印度举办类似展览。中国将作为伙伴国出席2016年德里国际书展。双方同意成立文化部部级磋商机制,以加强文化领域的合作。
二、“一带一路”下中印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提起中印合作困局,首当其冲便是两国间相互信任不足。中国与印度互为最大邻国,是目前世界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然而,在亚太区域治理问题上,受制于历史问题以及现实地缘政治矛盾,印度始终对中国却缺乏信任,民间舆论更对中国多有误解。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也往往被引申为对印度的围堵与遏制,中巴安全合作每每触动印度的敏感神经。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及印度三国时,曾寻求三国在“一带一路”上的配合。在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关于建设和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均获得积极回应。在访问印度期间,习近平提出中印要“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引领亚洲经济可持续增长”,在与印度总理莫迪会谈时,习近平也指出,双方应“开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内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进程”。显然,相比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中国更重视印度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并寄予厚望,但印度出于自身战略考虑,或者说出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始终未能给予积极回应。
(二)“一带一路”与“东向”政策形成空间重叠
印度自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对外经济与战略合作步伐加快,其“东向”政策正逐渐向“东进”转變,力度有所加强。“一带一路”与“东向”政策在东南亚与南亚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空间重叠。作为“东向”第一步,东盟被印度视为通往东方的重要起航点。2002年,印度与东盟建立了第四个“10+1”合作机制;2003年,印度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印度与东盟签署了被视为双方关系领性文件的《和平、进步与繁荣的伙伴关系协定》。2012年底的印度东盟峰会把双方关系升级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全面签署《印度-东盟FTA》。此后,“东向”涵盖范围从东盟继续向东拓展到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政策内容也从单一的经济交流拓展到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内容的全方位合作。随着2005年印度成为东亚峰会(10+6)成员,以及2011年美国和俄罗斯正式加入东亚峰会对话机制,印度拥有地区机制中与世界主要国家对话的平台。
(三)区域美日澳等大国影响的影响
在印度“向东看”过程中,东盟及美、日、澳等国均给予积极回应。从东盟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印度经济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本身逐渐成为了东盟具有广大市场和良好经济发展前景的合作伙伴。通过与印度的经济合作,东盟有望避免形成对中国贸易、投资和市场的过度依赖。其次,积极回应印度的区域合作需求是实现“保持东南亚地区大国力量平衡”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冷战结束以来,在世界主要大国实施战略收缩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东盟自身力量无法确保地区安全。对东盟成员国来说,利用各大国追求权力的欲望,使它们在地区内的力量投入彼此制衡以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无疑成为最佳选择。由于中国快速崛起,东盟借助印度平衡中国影响力的迫切性有所提高。同样,日本、澳大利亚甚至美国积极加强与印度的合作,配合印度“东向”政策落实,难免具有类似考虑,地缘政治和战略平衡考量在印度“东向”政策中的分量因此不断提高。
三、提升中印“一带一路”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印度在对华战略上的两面反应和犹豫心理,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时,应该更加注重有效对接的问题,切实凸显其共商共建共享的特质,不断化解印方的疑虑与担忧,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印两个崛起大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又一重要支点。
(一)发挥政治倡议效应,不断增进战略互信
作为两个相邻的、崛起中的大国,中印关系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不亚于中美关系。因此,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同样也是摆在中印两国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015年5月,习近平在会见来访的印度总理莫迪时,明确提出:“要从战略高度和两国关系长远发展角度看待和处理中印关系,加强国际和地區事务中的战略协作,携手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双方可以就‘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合作倡议以及莫迪总理提出的‘向东行动政策加强沟通,找准利益契合点,实现对接,探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促进共同发展。”由此可见,共建“一带一路”无疑是双方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的重要抓手,能够为中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二)加强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合作共赢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16亿美元。印度希望其信息技术服务和药品行业更多的进入中国市场,以减少印度对华贸易不平衡。另外,印度也希望中方加大对其基础设施的投资,例如,帮助印度修建第一条高速铁路,为两家工业园区提供财政支持等。因此中印应加强贸易投资合作,推动产能、产业园区、铁路建设等大项目取得更多早期收获。要携手促进区域联通和共同发展,加强发展倡议对接,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早日取得实质进展,加强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内合作。
(三)发挥人文倡议的效应,加强双方民心沟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与中印关系的重要性相比,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民众交往都严重滞后。中印关系的未来和力量来自于两国民众。新形势下,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与互信,显得尤为迫切。“一带一路”倡议将推进民心相通作为重点之一,提出通过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恰好适应了深化中印关系的迫切需要。为此,双方都应抓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契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厚植中印友好的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