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客家土楼建筑艺术在现代首饰中的借鉴启示

2017-12-21 22:00王舒祺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客家建筑艺术首饰

王舒祺

摘 要:闽西客家土楼建筑不论是从建筑技术,还是建筑功能上都是一本读不完的艺术百科全书。从客家土楼的建造过程考量,在选址、建造、布局、装饰各个方面都充分显示了客家先民高超的建造技术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客家土楼的建造选址自然、建造科学、造型多样、装饰简约,其建筑艺术令人惊叹。这就给了现代首饰设计提供了一个艺术平台,笔者从现代首饰设计中寻找闽西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元素,进行首饰设计的再创作思考,利用客家土楼的传统建筑艺术元素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启示作用,为现代首饰设计开辟新的领域和空间。

关键词:首饰 客家 建筑艺术

一、客家土楼的建筑语言研究

1.造型语言下客家建筑的解读

闽西客家土楼?譹?訛,看是孤立存在的个体,然而它与整个山区的地势概貌以及许许多多的土楼一起形成了一幅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将“融合”这个理念运用于首饰设计中,我们可以将独立的个体设计语言加以复制,这个复制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有变化的,或渐变、或叠加、或解构,形成一个整体,拓展创作思维,在整体中突出个体的艺术张力,使整个设计由小及大,以大见小,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相互融合共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受。

其中环形住宅组合的典型代表便是闽西客家土楼建筑,客家土楼正是以厅堂作为整个环形住宅的中心,是这种组合形式住宅的外在形式与住宅建筑内涵之间的紧密联系与统一的表现,以宅院的“小圆”回应天的“大圆”,也是和谐的,贴合自然的,其建筑围合的形式也更具“合”的形态和意义,同时,它又是一种适合特殊地域环境和特殊生活背景下的民居建筑形式。?譺?訛

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对于圆形的主题不乏其数,不论是生活还是艺术领域方与圆是最基本的两个形状基础,由它所扩展出的各式各样的形状组成了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丰富多彩、光怪陆离的物质社会。在首饰设计的艺术语言中,直线表现得是较为刚性的一面,由于方形为许多直线組成的,所以在首饰设计中,为了体现男性性格中的刚毅一面,会常采用方形的结构构造来设计男款首饰;?譻?訛相反,圆形是由曲线组成的,曲线表现的是柔美与圆润,在首饰设计中,常用来设计女款?譼?訛。闽西客家土楼建筑,有方有圆,刚柔并济,交错布局,体现了很深的艺术审美造诣。

2.艺术语言下客家建筑的解读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艺术语言就是它的组群处理方法。从总的方面来说,组群的布局及结构形式是它的艺术语言;从具体处理上来说,设置一个特别的建筑来作为主体的衬托是建筑组群的艺术语言。中国建筑组群的合院式布局,它的对称性与均衡性、它的内向性和独立性,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组群的艺术性,这成为了中国建筑组群的重要特点。

闽西客家土楼建筑组群的和谐性,其艺术语言的突出性显而易见,广袤的闽西山区,由大大小小的,或方或圆的土楼组合而成,凝结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雄伟“长城”,在青山绿水中,土楼或三两座,或四五座,或几十座,聚集而建,参差而坐,从高到低,由远及近,一座座土楼随山峦、溪水逶迤而行,绵延数十公里,形成一派田园美景。土楼组合最为壮丽、神奇极具特色的当数下洋镇的初溪土楼群,从高处向下俯瞰,可见“四圆一方”的五座土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清一色的黄墙黛瓦,在周围的青山绿水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美丽,犹如自然造化、神工组合的天籁之曲。

二、现代首饰设计中客家土楼建筑艺术启示

1.现代首饰设计中建筑形制的借鉴

客家土楼的建筑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印记,更多是情感寄托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构建中,常用来艺术再创作的有斗拱、瓦当、屋檐、宫阙的建筑形制的运用,这些建筑构建一旦运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中,能让观赏者很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魅力,仿佛看到了微缩的建筑,由于建筑是有棱有角的立体物,直线的运用多过于曲线的运用,所以在建筑元素提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建筑首饰“偏刚性”的问题,不好说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不足,这也许正是作为建筑首饰存在的意义,通过有节律变化的组合形式,来达到一种存在性的高级美感,虽有些刚性因素掺杂其中,也不乏作为男士首饰佩戴的趋势。

客家土楼建筑在多年的迁徙变迁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特色成熟的艺术体系,方与圆形制的美或独立存在或以组合形式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首饰的形式美讲究的是对比与协调的统一,节奏与韵律的一致、平衡与对称的呼应,多元与个性的突出,在对客家土楼建筑的特性进行总结和归纳后,不难发现两者艺术形式有很多相同和可取之处。

2.现代首饰设计中建筑色彩的借鉴

客家土楼建筑色彩上运用同样也不拘一格,土楼的外墙是古朴的,以黄色调为主,黄色自古就是土地的颜色,与天为共的大地色彩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度成为君王的专用色调,带有非常庄严且气派的视觉效果。古朴的黄色夯土强,内部装潢的色调各异,与周围的青山绿水,湛蓝的天空形成了相得益彰的美丽画卷。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多采用朱红色作为主色调,客家土楼建筑同样采用了朱红色这种鲜艳亮丽的颜色作为屋檐及瓦当的色彩。虽然客家土楼的整体色调稍显低调,甚至可以说并不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却如同朴实的客家人一般不多加修饰,就这么静静的以它端庄内敛的姿态座落在群山之中。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首饰的色彩是影响人们的心理、生理等各个方面的一个无形语言,它能反映出设计师们对色彩的敏感度,对设计配色的修养以及个人的性格喜好,不同的颜色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然而,如何运用颜色、搭配颜色也是一门学问,颜色搭配的好,达到色彩的和谐统一,在视觉上会给人良好的印象,会将观赏者带入画面中,倘若颜色搭配的不好,会让观赏者心理产生排斥感。在现代首饰设计中,设计主题是有感情色彩的,不同的颜色在首饰设计中是有不同情感追溯的:红色代表的是热情、绿色代表的是亲切、蓝色代表的是忧郁、黄色代表的是尊贵等等,不同的材质决定了不用的色彩,缤纷多样的颜色为首饰设计师们提供了施展艺术想象力和创作空间的表达。

3.现代首饰设计中建筑装饰的借鉴

客家土楼建筑的装饰体现了极深的人文底蕴,无论从土楼处处可见楹联还是窗台、门廊、屋檐等极尽华丽精巧,形成了外土内洋的特色风格。走进土楼,可见装饰工艺精致优良,显得富丽堂皇,内在的文化内涵同样丰富且寓意深远。从土楼的大门、中门以及侧门柱、门框、门楣、门槛、内环走廊边缘都体现了工艺师们精湛的装饰技艺。屋顶的雕龙画凤,栩栩如生,屋面的内环圈选用的琉璃瓦,气宇不凡,遍布墙壁和门楣、门框上的名人字画、格言警句,一位深长,隽秀深刻,艺术价值颇高。笔者在实地考察了客家土楼的内外装饰之后,在自己的首饰设计创作中,希望作品可以多涵盖些文化内容,借用客家土楼的外土内洋的建筑特色,在首饰设计中注重内在的一些雕饰琢型,希望能有所突破。

4.现代首饰设计中建筑结构的借鉴

客家土楼建筑中的内部木质结构的装潢部分,工艺精良,其中在房梁构件部分有运用到榫卯、咬合等的组合方式,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可以利用解构主义作为设计依托,灵活的将建筑的各个部件通过拆分、分解、组合和重新再创造,达到现代解构主义的一种新的设计手法。传统的首饰工艺加工包括常用的锯、锉、焊,多用的金属连接方式也是采用焊接的手法,在現代首饰设计中,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新的一些连接方式的研究和运用,使得首饰设计的部件连接更有新鲜创意。同时将客家土楼传统的一些雕刻手法运用于现代首饰设计中,使得首饰更加多样化,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韵味,这种传统与现代,复古与时兴的设计手法相信会让观赏者看到首饰设计的另类的艺术设计价值。

三、结语

客家土楼建筑犹如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缩影,重意而不重形,往往画家用寥寥几笔笔墨带过,只是形似山水,旁边留有多处的空白,取之无形却胜有形,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感。整体注重体现了画面的意境美,无形胜有形,少即是多。在现代首饰设计中,可以借鉴这种设计语言,少即是多,用简单的几个设计元素,贯穿首饰整体,由小见大,由少到多,崇尚言简意赅,达到三生无形的另一种境界。运用简单的单体建筑造型,延伸扩展到首饰设计的各个部件及功能的细化设计语言,来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将技巧性与艺术性相互融合,达到客家土楼建筑原则上的重新再创作。

另外在审美情趣上,中华民族审美观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的,更加注重的是意境涵养的线条组织,以灵动的笔墨线条造型造镜,用细腻的画笔勾勒人物,神态栩栩如生,用墨淡雅,营造出一种无形胜有形的境界。西方从审美角度出发,西方的艺术更注重体现的是视觉上的美感,较为真实,透视感强,达到摄影的效果,可以说西方审美情趣更注重实际,形似神不似的创意抽象空间创造力,而东方审美情趣是更注重意境的传达,神似而形不似。

综上所述,建筑与首饰,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是放大了的艺术精品,首饰是浓缩了的建筑。在建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元素,从造型、装饰、材料、色彩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将闽西客家土楼建筑的特色艺术语言加以提炼和在创作,笔者希望在现代首饰设计中,通过对建筑的艺术语言以及美学的深入研究可以对自己的设计创作有所帮助,使首饰不仅仅是装饰之物,更多能够体现它内在的艺术价值品质。

参考文献:

[1]昵图网:www.nipic.com/

[2]王其钧. 中国传统建筑组群[M]. 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来源网络:百度:http://baike.soso.com/

[4]来源网络:百度:http://image.baidu.com/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客家建筑艺术首饰
首饰,是身体的告白
《互生》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宝石首饰系列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客家传统女装结构设计初探
赣南客家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语境
论闽西钢琴音乐创作与客家民歌的融合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