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宇齐
据教育部相关意见,家委会是“支持和监督学校做好教育工作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竞选者的首要素质,应当是关心学生群体的教育。然而,统观那些金光闪闪的竞选宣言,焦点已然跑偏,整场竞选变身“资源秀”“关系秀”。诸位家长赤膊上阵、各放大招,不排除有为班级服务的想法,但更不乏有如是期待:通过入选家委会,为孩子赢得“特殊关照”。这样的心思多了,家委会也就悄然异化成了名利场。
不知何时起,关于孩子教育的一切,已成为家长不能承受之重。无论是变味的家委会竞选、假期旅行鄙视链,或是兴趣班选择,都变成了赤裸裸的“拼爹拼妈”。那些“牛爸牛媽”有意无意间展现出丰厚实力,本也无可厚非。只是一旦实力可能转换成对孩子的“另眼相看”,那越来越多的家长便会在那条本不应当存在的鄙视链条上奋勇前行。于是,那些立志成为“清流”者,只能被裹挟着卷入竞争湍流。所谓“中产阶级教育焦虑”由此在全社会愈演愈烈,演绎出各种奇怪姿态。
只是,这般大费周章,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成长?不妨设想,如果孩子真的因为“牛爸牛妈”而受到照顾,自以为高人一等,无异于被输入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努力不重要、表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关系、有资源、能砸钱。而所谓“有对比才有伤害”,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来说,也许就会因为没有“别人家的父母”,而倍感欠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家长间变味的竞争存在,无论输赢,孩子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当下,变味比拼风气日盛,尤须学校拿出实招维护正确的价值导向,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清朗的成长环境。有“传道”之责的师者,尤其应该在言行间传递出不问资源、不问关系、不问钱财的明确信号。否则,造成多输之局的家长较劲,如何能够止息?
现实中,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要避免两种极端状态。一种状态是,家校之间缺乏互动,家长对孩子在学校期间的学习表现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另一种状态则是,家长过度关心孩子,总是想方设法亲自介入学校管理。构建良性的家校互动可说是当务之急,亟待从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从微观层面改进具体举措,科学设置其职能,清晰划分学校与家庭的权责边界。“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对家长而言,理性认识家委会的作用,怀抱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参与,也才能让这一平台释放更多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应当看到,家委会选举出现“拼爹”“拼妈”现象,根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近年来,无论是“幼升小”等升学挑战带来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课外培训火热,都说明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事项,影响极其深远,牵动着无数人心。这提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一切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必须想方设法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摘编自《北京日报》《人民日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