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
最近,来自上海的三张微信群截图,触碰到了许多中国父母心底的那根难言之弦。
“我毕业于美国XXX大学”、“我是XX大学博士”、“我是知名外企的HRD”…….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小学一年级的家长们,在微信群里做家长委员会选举自荐,他们亮出的光鲜履历让人惊叹,甚至有家长“怒”了,直接甩脸退群:“我不竞选家长委员会,就想警告一下各位家长,千万别欺负我儿子,否则他爸爸会把你们的股票砸跌停的,包括茅台!”
这件本只影响几十人的“内部事务”,成为拷问家校关系的公共话题。
当今社会,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私事——家委会的定位再次成为全民焦点,有些家长认为家委会的成员都是抱有目的性的;有些家长表示害怕了,坚决不参加家委会。但也有校方和家长认为,只要运作得当,家委会确实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家长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一概而论否定其作用。
是是非非家委会,到底为谁代言?學校、老师和家委会成员们眼中的家委会,又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