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适应“新常态”

2017-12-21 05:19一止
中国石油企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常态常态管理制度

□ 文/一止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要适应“新常态”

□ 文/一止

经济“旧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满足产能需要,相应地,它具备劳动力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等优势。而在原有资源可控性大幅度下降,同时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相应地企业经济管理内涵也必然发生转变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们的企业管理工作者又该如何去搞好新常态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呢?

问题ABC

毫无疑问,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下的新形势。

“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出现的“改革诉求”阶段。一方面,社会经济领域的新产业、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涌现,为解决经济新常态问题提供了方向;另一方面,“新常态”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常态”的消亡,双方要素会经历长时间的博弈,在经济领域的势力此消彼涨。在这一前提下,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具体来说,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A 问题—企业组织结构不适应。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在内部组织结构设计上都存在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征,其特点是组织严密、界限清晰、等级森严,管理者热衷于在企业内部划分多个层次、多种部门,以方便自身的管理工作,但却忽略了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但是,过于严密的组织结构会压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各部门之间界限越清晰,出现功能交叉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等级观念在组织结构中体现,容易导致沟通渠道不畅、信息闭塞,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争执和推诿;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过于关注经济利益,容易造成资源在组织层次间、各部门中的不平衡性分配。

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组织结构在设计初衷和实际功能方面是不相符的,很容易出现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相应地,在经济“旧常态”下企业依赖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维持运转,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存在缺陷,企业通过削减成本、降低品质、提升产能就可以维持,但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则表现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

B 问题—管理制度不适应。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政府“一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政企不分”客观问题,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缺乏独立性,或者是从国有企业生搬硬套,或者是从其他行业模仿借鉴,形式主义严重,实用功能不强。

在经济“旧常态”下,产品(服务)优劣决定了企业经济效益,但这并不是企业占据上风的唯一条件。在技术、资本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覆盖市场的决定性因素是产能,也就是说市场的扩大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产能过剩带来的困扰同样具有普遍性,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向从“数量”转移到“质量”,本质上说,这是消费需求改变所引起的,功能同质化的产品增多,并不能从选择性方面改善企业局面,高品质、差异化产品(服务)才是主要竞争目标。

很显然,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战略改变面临着极大的市场风险,一旦投资失败或创新不足,现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很难维持员工凝聚力和资本安全性,尤其是经济压力和同行竞争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企业还要面临人才流失、资源匮乏、技术成本提高等挑战。例如,企业高管或技术人员通过“跳槽”带走大量商业机密,在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很难进行防控。

C 问题—财务核算不适应。

企业财务是企业发展与落后的晴雨表。财务核算涉及到企业全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一旦财务核算出现混乱、误差,就会造成严重的企业经济风险。

从企业经济管理效能上来看,财务核算所发挥的功能也十分有效。财务会计部门主要工作是记账、统计、发放工资等,严重忽视了会计职能的全面性—会计职能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主导力量,只有将它置于企业经济全面状况中,包括企业法人、债权人、投资者等,才能全面、客观地反应企业经济现状。当然,如果某一利益主体对财务审核工作直接干预,必然促使企业决策向有利于自身的一方倾斜。这样一来必然影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例如在某些“僵尸企业”中,为了不至于中断外部“输血”,企业很可能左右财务核算职能来伪造经济数据,由此确保外部资金不断注入,以这种方式继续维持着“两高一剩”产业。可企业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

对策一二三

我国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环境塑造了企业独特的经济管理模式,它所具备的核心力量是调配企业资源、资产,几乎对任何一项与企业经济相关的活动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控制力。

对策一、新常态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比行动更重要。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基于组织化运行的实体都离不开理念指导,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管理目的明确的组织更是如此。毫不夸张地说,“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先导性功能,而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企业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管理理念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缺乏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学习意识和赶超意识,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安于现状,缺乏对市场未来变化的预测能力。

基于此,在理念创新方向上应该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创新,主动舍弃经济新常态下的“成熟机制”和“既得利益”,以创新的思维和视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我们要树立新常态下的经济管理的新理念,关键的环节是要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要将企业传统的“垂直化”组织结构压缩改造为“扁平化”结构;要在“扁平化”企业组织结构上进行以满足“人性化”需求从而建立一个开放、和谐、民主、自由的空间管理制度创新;要结合“互联网+”理念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深层创新,从而实现互联网技术优势的最大化。

对策二、以柔性管理为目标进行企业组织重构。

柔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从表面混沌的繁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潜在的未知需要和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变化并自动应付变化,这就是柔性管理的任务。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市场有强烈的“刚需”,企业组织结构稳定性、严密性、层次性越强,越能够发挥组织机制的高效性。根据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企业需要在维持经济收益的基础上,逐渐退出粗放型发展模式,减少高能耗、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领域,并以知识和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但要适应新常态的新形势,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必须具备柔性化的管理功能,即“以人为本”,强调组织间的合作和促进作用,基于企业文化来培养员工忠诚度、归属感。从这个角度说,“扁平化”的企业组织结构更有价值,它不仅可以加速信息处理和传递,同时也缩短了创新到市场的距离。同时,在这种组织结构体系中,人才优势得到了最大化地发挥,符合“新常态”下要素市场转变的需求。

对策三、十分重视建立在充分激活人力资源基础上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要围绕人力资源做文章。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人才即人力资源,它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也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企业应该围绕着人力资源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

其次要围绕高端人才做文章。经济新常态下的一大表征是人口红利消失,粗放型经济模式所依赖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坚强”,特别是“刘易斯拐点”出现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人力资本推动和技术创新保障。因此在新常态下能够招揽高端优秀人才非常重要,并要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进出和奖惩机制。

再次要围绕核心要素做文章。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中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不可以“闭门造车”,应在结合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抓住企业的核心要素去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新常态常态管理制度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努力推进青少年普法教育常态化长效化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