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彭小玲,85后。电影策划人,时尚杂志撰稿人,专栏作者,现就职于某知名互联网公司。代表作品《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选择你所能承受的那条路》等。
每个人的生活里都有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点之前,你是你自己。在这个时间点后,你也从未改变——你只是遵循在此之前,在这个世界上所吸收的种种,来供养这个节点后的岁月。
在《奇葩大会》上,有一次讨论起关于各个地域的区别,跟当地的文化趣味。高晓松问起蔡康永,在国外生活的日子,会不会觉得自己并非其中人,于是難免难以融入?
蔡康永的回答是:我很少把自己归类为“我是哪里人”,于是,也并非觉得它是一种巨大差异的存在。
我突然灵光一闪,捕捉到了某样东西:我不该一开始就把自己归类于某种人。
我需要等待,等到外在的躯壳跟上我内核的脚步。这个过程或许要花上很多年,其中的错位纠结会让你痛苦,可是它必须这样呈现,逼迫你去面对、探寻、历练耐心,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独有的、坚定的处世哲学。
有一天,跟一个好友聊天说起一句,我们总是活在鄙视链中,既是鄙视别人的那一个,同时也被别人鄙视着。他大笑:“这个世界太大,你要寻觅的,是在你自己的世界里驰骋风云,潇洒一生。”
再有一天,另一个好友跟我说起一些往事,提到当年前男友提出分手,她哭得声嘶力竭,可是对方一丝情绪也没有。直到很久以后,她终于理解:“虽然当时我们面对面坐在一张餐桌上,可是心里的相隔差距早已是千山万水。”
再是一天,前同事来参加公司的聚会。他当年离职,是因为一个项目的某些错误,背了黑锅。在他人眼里相当于是被开除赶走的。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他怨了好些年,因为某个领导的无情、冷漠、心计,于是他遭受了这些难。
这一次,他突然出现了,然后端着酒,走向当年那一位领导,敬上一杯一饮而尽。
夜里回家的路上,同他散步走了一段。一场大雨过后,他踩着落叶,步伐轻盈,夜色里哼起了歌。
看得出,他是高兴的,那种得以放下的高兴。
于我而言,经常在脑海里的挣扎,穿过时空的概念,在无数场好几个“我”之间的残酷斗争中签订协议,统一结论,达成共识——我愿意向外人呈现出这样一个自己,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一次旅行中,好友跟我说了一句:“心安处即是吾家。”此刻,我终于理解,就整个人生而言,不存在你本该到达的那个世界,而是要去编织一个让你舒坦的世界。
关于那个时间节点,我在祈祷:我想要远远地看见你,可是我并不想那么快够得到你。
且让我仰望着吧,毕竟得以仰望,已是希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