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娜
摘要:树立现代体育观念,注重教学方法、模式等创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及培养终身体育思想。通过羽毛球运动特点,分析多球教学运用的重要依据。多球是练习密度高、运动量大,并且可以通过增加练习密度,有针对性的提高实战中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可以根据身体素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人为的控制训练时间、次数、速度及停顿而把握训练强度,因而逐步成为最为广泛和专业化的训练方式。羽毛球多球训练在教学中是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让其学习或掌握不太成熟的技术动作加以巩固定型,通过不同的路线多球训练模拟比赛的战术进行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球教学法;高校羽毛球;
一、前言
羽毛球运动是一项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具有技术性强、技术细腻、手法多变、击球速度快、线路变化多等特点。在高校体育课中受学生们的青睐。主要发展协调能力、复杂反应能力、时间感、节奏感和本体感觉能力的最佳运动。羽毛球运动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及战术。然而高校的羽毛球教学过程中,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及课时不足、场地条件有限、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不同的种种客观条件下,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实效性较差很难达到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进行羽毛球教学来提高教学的质量是当前值得我们所要探讨的重要核心。多球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基本的技术动作的巩固定型,还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多球教学在羽毛球教学中的重要依据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进行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对所学的运动项目感兴趣,就会主动的投入到锻炼中。在羽毛球教学中,多球教学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培养当代大学生敢于竞争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羽毛球技术一点点的进步,逐渐增强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正确掌握羽毛球技术
多球教学对提高羽毛球技术水平、战术意识及身体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能使学生的注意的高度集中,从而加强大脑皮层的记忆与存储功能,弱化动作的不规范。在羽毛球教学中,初学者普遍存在高远球挥拍拍面不正,击球点判断不稳定等问题。通过多球教学的手段,即能够使老师及时的发现纠正错误动作,同时使得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更快更好更正确的掌握技术。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多球练习与单球练习相比,多球练习强度和密度更加突出,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练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多球密度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有节奏不断连续进行快速移动击球的技术,使学生能有效的提高击球的力量、移动速度、耐力等各方面身体素质协调,而且培养团队意识,教学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平衡,一个老师面对N多个学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生羽毛球技术动作,也要教学生怎么去抛球教学。让学生学技术动作的同时达到抛球的教学技巧,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及团队团结精神,发挥彼此之间的战术配合、默契配合、动作连贯性等的提高。
三、多球教学在羽毛球教學中的实践应用
(一)定点手抛球
定点手抛球就是教师站在学生的侧身或对面一定的安全距离给学生用手抛一定高度的球后学生击球的练习方法。对于初学者学羽毛球来讲,多球练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定点手抛球的球速相对稳定,易使学生快速掌握击高远球的击球点。教师尽量把球抛在学生最容易击打的部位,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击球的基本动作,同时方便教师观察学生的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掌握。反复的练习,提高自己对球的判断能力,从而加快教学脚步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后场移动网前拍子喂球
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上,对羽毛球的击球点跟方向做出一定的判断能力上。隔网用拍子喂球的方式,提高球速的运行及方向跟击球点,学生要及时根据自己的位置移动做出调整,找到最合适的击球点跟方向。这种练习方法,不仅提高球感,还强化判断能力和全场移动跑的耐力速度,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实战型的练习。
(三)不定点路线喂球
通过多球教学法主要是使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羽毛球技术、战术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及对羽毛运动水平的掌握层次来安排不同量的多球内容练习。不定点路线喂球是在全场六点中随机喂球的落点,学生在中场要及时做出判断移动回球。这种练习更加强化了学生的移动反应能力和击球技术,接近模拟比赛型的练习。
结束语
多球教学运用得好,能发挥最大功率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合理的安排练习内容,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做出有效的训练强度,得以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及激发学生对羽毛球的热爱,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正强.多球训练法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报.2016(9):121-122.
[2]田国华.多球练习在高校羽毛球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创新.2016(10):139.144.
[3]陈一勤.浅谈羽毛球教学中的多球训练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