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翠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种类繁多,仅战国时期就有上百种文化在龙争虎斗,都在极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斗转星移,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过程中,终于有两种文化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即儒家和道家,随之他们便趁机占据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课本中体现也比较明显,下面会给大家详细介绍。
关键词:儒家;道家;相辅相成
这两种文化为什么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实它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一正一反,互相配合,缺一不可。易中天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儒、道文化,儒家是粮食,道家是药。粮食和药,究竟何意?那这就需要从儒、道两家文化的特征说起了。
一、何为儒家精神?即,自强不息、舍我其谁的奋斗精神
被誉百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这本书,其书中的第一卦乾卦卦辞这样写道:天行健,君子贵在自强不息!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本的第一篇文章,也是初中学生在升高中开学后要学的第一篇文章,即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文章的主旨句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中的谁主沉浮的精神是和《易经》中的“天行健”精神是一致的。况且这首诗在感情抒发上不但强烈,而且直接,文章主旨鲜明,所以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是在向每一个莘莘学子呼唤:人活得就是活个精气神儿,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这才是人生的真谛!所以易中天先生说儒家文化就是粮食,必须天天吃。曹操在其诗歌《龟虽寿》中曾这样呼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正当暮年,壮心不已。这位英雄是在悲伤时间过得太快,自己生命过于短暂,可自己的理想还未实现。初唐文学家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说: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话表达了王勃自己不安现状,积极入世的普世情怀。像这样积极向上,不平则鸣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中还有很多,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城北固亭怀古》,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我不再一一列举。
说完古人,回到现实,作为朝气蓬勃的高中生,不仅担负着发展个人的责任,而且更要扛起建设家庭和国家的使命。拥有如此多的压力,我们又怎能忍心自甘堕落,而不去奋斗呢?
曾经也有学生这样问我:“老师,担负起个人的家庭责任好理解,只要做到赡养自己的子女,孝敬好老人即可。但我们个人的力量如此有限,又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呢?”
我是这么给他们回答的:“人生是分很多阶段的,你只要在每个阶段,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何为家?何为国?家国本一体,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只要出了你的家门,外面所有的山川河流、单位的楼房都是国。待你以后走上了工作岗位,只要做好本职工作,能为顾客提供优良的服务或是为顾客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就是在体现自己的价值,就是在建设你的国。一个人的价值或许不是很明显,但把很多的一个人的贡献叠加在一起,这不就组成了国家发展的GDP的大数据吗?我们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大海,就是由我们这一滴滴不起眼的水滴组成的。所以,所谓爱国,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儒家精神,就是这么一种积极入世,争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奋斗精神,甚至还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奉献精神。每个学生都应具有这种自强不息的品质。
但这种精神也有其局限之处,经常使很多满腔热血之人很痛苦。才华横溢却苦无机会施展,或是时常被世道的浊流所绑架,身心俱疲。既然,精神受到了摧残,人格有些分裂,那么就需要有人抚慰,那么此时,道家文化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二、何为道家精神?即,顺应自然,适时隐世的退让精神
志向远大,但又长期不能实现时,很多人自然会出现一定精神层面的人格分裂。人有病就需要吃药,而这种药就是道家文化。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要明白“有所不为”的道理!人的一生,什么事情绝对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暂时不能做,否则便会徒增麻烦,自寻烦恼。庄子在《逍遥游》中这样写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其现实含义就是人如果想减少痛苦,就必须降低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为,而不能妄为。所以苏轼在其《赤壁赋》中有这样的感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因自己在官场上的不得志,终日沉寂在抑郁、苦闷之中。但自从换个角度看问题之后,立刻明白其实自己的生命也是永恒的,不用去羡慕别人,最后得出了人应该好好享受当下的结论。陶渊明在他的《归园田居》中表明心志,因为自己受不了官场的那种黑暗与污浊,最终辞官回到了自己那无勾心斗角、简单悠闲的田园里,使自己得到了解脱。反之,如果屈原当年懂得及时放下,也不会有抱石沉江的悲惨结局!所以学会放下很重要。
而这种“学会放下”的精神对于高中生而言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即学生要放下与学业无关的事情,不要因学业的失败而给人生带来遗憾。学生在校做很多不该做的事,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自己家庭。所以我们经常对学生讲:如果把高考比作一场战争,学生就是冲锋在战场前线的战士,而父母则是为前线战士提供后勤保障的勤务兵,高考本就是一家子的事情,而非一个人的事,如果在求学的路上因自己“胡作非为”而导致高考失利或中途辍学,痛苦的将会是全家,所以为了高考的成功,要学会“有所不为”,放弃不该做的事。
综上所论,视为让同学们放下有形的行為活动,还有一种无形的东西也是值得同学们及时放下的,那就是一切思想上的包袱,即失败后颓废心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做到轻装上阵,不影响以后的进步。所以作为老师的我曾给学生讲过:在学习上,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但道家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之处,成为一些人逃避困难、苟且余生的借口。
三、儒道并存,相辅相成,受益绵绵
所谓儒道并存,即一个人最好既具有儒家自强不息的品质,又具有道家及时收敛的觉悟。只有“知进又知退的人”才能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就是众人学习的楷模,在帮刘邦打天下时,他通过自己“运筹于帷幄之中”的智慧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更为自己赢得了美名;而在刘邦得天下后,他功成身退,又很好地保全了自己。秦国战功赫赫的名将王翦,在当时可谓功高震主,但他知道适时示弱,即使消除了秦始皇对他的猜疑。
对于学生,高考之路就是一根独木桥,为了自己理想中的大学,需要用“拼搏”来积累自己的目标,也需要用“舍弃”去排除一切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健全的阴阳人格”才是学生高考取得胜利的保证。
“儒道相济”,即以儒为主,以道为辅,互为补益;“孕育完美人格”,即教师要利用这两种思想培育出学生“知进退,胜不骄败不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变通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