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是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欧亚大通道的关键性要素。《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要求“发挥陕西、甘肃综合经济文化和宁夏、青海民族人文优势,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加快兰州、西宁开发开放,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既是加快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也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和新动力。
一、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水润城市。水是城市之源,是生态文明之源,水城相融,共生发展;水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更是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深化合作的重要保障。水资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只有增加水资源管理的忧患意识,强化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措施,才能有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进行。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人口的增长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变化,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对于一个城市就像血液对人一样重要,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同样,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是当前的基本水情,用水方式粗放,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三条红线”,扭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结合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节水工业和高效节水农业,确保有限的水资源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
(二)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实现经济带重点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种基本国情水情决定了必须将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发展和水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适应国家西部大開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科学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经济社会目标的实现,科学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水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以人为本、城水相济,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水资源管理是统筹开发利用全国水资源的需要
水资源管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权威高效、运转协调的管理体制,才能根本改变水资源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开发的状况。
加强水资源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水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加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管理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超前考虑和解决水资源问题,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供水目标是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主要解决西北地区缺水问题,基本满足黄河上中游6省(区)和邻近地区2050年前的用水需求,同时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上中游的河道治理,并向黄河下游供水,缓解黄河下游断流等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依赖性增强,对水资源管理要求愈高,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水资源管理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时,世界各国由于政治、社会、宗教、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素质水平、生产水平以及历史习惯等原因,其水资源管理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也不可能一致。但是,水资源管理目标的确定都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控制目标相适应,不仅要考虑自然资源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而且还应充分考虑经济承受能力。
二、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现状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东起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乌鲁木齐,东西跨度大,水资源分布差异大,既有共性问题,又有差异性问题,需综合考虑、统筹管理。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利用面临的共性问题
由于受特殊的因素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也逐渐影响到各重点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重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缺水严重。
在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省、区的部分地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极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500~2000毫米以上。按可利用水资源统计,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只有110m3,是全国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720m3的15.3%;是世界人均可利用水资源占有量2970m3的3.7%。
(1)西宁市: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
西宁市地处湟水河的中上游,湟水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包忽图山,在海晏与哈利涧汇合后称西川,流经湟源进入西宁盆地,与最大的支流—北川相汇后,南接南川,北纳沙塘川,穿过小峡、大峡、老鸦峡,在民和县享堂与大通河汇合后,于甘肃省河口镇注入黄河。湟水水系将境内地形切割成树枝状展开,并随水系形成河谷平原,河网密集。境内流程95.9公里,占干流总长25.5%,境内流域面积73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西宁站)为39.6立方米/秒。
在西宁市境内汇入湟水的各主要支流约有56条,构成了西宁市的河流水系,全市水资源总量13.14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2.93亿m3,地下水资源量8.94亿m3,重复量8.73亿m3。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水资源有如下特点,一是水资源量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量约为570m3,分别占全国和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近1/4和1/20,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西宁市水资源量为降水补给型,年内分配极不均匀,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受降水季节性的影响,水资源量年内年际变化明显,汛期6—9月径流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6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较困难,造成工程性缺水与资源性缺水并存,使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季节性缺水矛盾突出。三是水体污染加剧。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湟水流域17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站点中,水质优于和达到Ⅲ类水的站点9个,水質劣于Ⅲ类水标准的站点8个。水体污染限制了有限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甚至造成了湟水中下游水质性缺水。
(2)兰州市:自产水资源匮乏,过境水资源相对丰富。
兰州市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年均降水量为322㎜,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63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23亿m3,不重复地下水资源量为0.40亿m3。
黄河兰州段位于黄河上游,全长152㎞,其中流经兰州市区45㎞,年平均径流量为307.7亿m3。兰州市入境河流为黄河干流、大通河、湟水河、庄浪河,兰州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317.6亿m3(其中黄河干流为272.4亿m3,大通河为27.2亿m3,湟水河为16.2亿m3,庄浪河为1.8亿m3),出境河流只有黄河干流一条河流,从榆中县出境流入白银市,多年平均出境水资源量为310.9亿m3。
根据近10年(2004—2013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的统计成果,兰州市浅层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平均是1.59亿m3,占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58%,与允许地下水开采量持平。平均利用地表水资源量是13.55亿m3,是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的6.1倍。
兰州市可用水资源主要依靠黄河地表水,但受分配给甘肃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限制,兰州市可利用水资源量十分有限,人均仅为720多m3,远低于国际缺水警戒线1700m3的水平,水资源形势十分严峻。总体上看,兰州市的自产水资源匮乏,过境水资源相对较丰富。由于时空分布不平衡和过境客水多,兰州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区域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
(3)银川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较高。
银川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水源地9块,水厂11座(其中:三区7座、两县一市4座),深井270眼,输配水管线总长度1277㎞,设计供水能力44.5万m3/日(市辖三区34.5万m3/日),供水服务面积约330㎞2,服务人口约130万,供水服务区域覆盖银川市市辖三区(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以及河东(机场)地区。近三年来实际日均供水量达31万m3,水源为地下深井取水,采用沉淀、消毒等常规处理工艺后,经过二级泵房加压进入城市配水管网输送到用户,银川市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统筹管理,建立并完善了城市供水体系。2011年至2014年期间,年供水量分别为10617万m3、11166万m3、12386万m3和13800万m3。2014年,市辖三区6座水厂最高日供水量达39万m3。
(4)天水市:水资源严重不足。
天水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0.2℃,无霜期141~200天左右,年均降雨量448.4~571.8㎜之间。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及入境水资源量为24.8918亿m3。其中,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5.1735亿m3/年,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9.4271亿m3/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7.206亿m3/年,地下水净资源量为0.2911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25亿m3/年。境内黄河流域总水资源量为19.2822亿m3,占全市总水资源量的77.5%;长江流域总水资源量为5.6096亿m3,占全市总水资源量的22.5%。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15.4647亿m3,只有全省的5.34%,居全省14个市(州)的第5位。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30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70m3,属严重缺水地区。
天水市水资源分布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冬春季少,夏秋季多,春、夏、秋、冬分别占年降雨量的19.8%、47.7%、30.4%和2.1%。二是地表水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干支流基本上无调蓄能力。5—9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且多以洪水形式出现。三是地下水含水层厚度
小,调节能力差,补给不足且与地表水交替强烈。黄土山丘区地下水除少部分供人畜饮用外,基本上无开采意义。四是河水含沙量大,水污染严重。由于受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的影响,天水连年干旱,雨量锐减,致使许多河流变成了季节河,甚至长年断流无水,泉水干枯,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干旱灾害时常发生,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天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5)西安市:水资源总量严重短缺。
西安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总量19.73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14.32亿m3,重复量10.57亿m3。水资源总量按地域分布:黄河流域22.56亿m3,长江流域0.91亿m3。全市地表水可利用量7.50亿m3,占自产地表水资源量的38%,地下水可开采量(包括傍河水源地地下水)为9.07亿m3。
西安市水资源分布特点: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目前,全市水资源总量23.47亿m3,人均水资源量为275 m3,相当于全省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1/8,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m3,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二是时空分布不均。从时间上看,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0.4mm,最大降水量为840.6mm(1958年),最小降水量为346.2mm(1997年),极值比2.43;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四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从空间上看,全市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山丘区大于平原区。山区径流占地表径流总量的86.4%,平川和台塬阶地区仅占13.6%。三是开发程度不均衡。目前,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为36%,距离国际公认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应超过径流总量40%的限值还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另外,西安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饱和,主城区已属超采区,只有周至、户县等远郊县及临潼、高陵渭河滩地还有少量地下水可开发利用。
2.水资源管理制度权有限。
“八七分水”方案以1980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统籌考虑了沿黄各省区的灌溉规模、工业和城市用水增长,解决了敏感而棘手的黄河水权问题。“八七分水”方案明确指出,该水量分配方案,是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对黄河可供水量的分配方案。
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目前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深入落实,原“八七分水”方案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用水的需求。受分水指标限制,可利用水资源短缺。西宁、兰州、银川、太原、洛阳的用水来源主要依靠黄河干流的过境水量,受国家“87”分水指标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指标的限制,大量的过境水量难以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也无扩大用水的权利和更新合理使用水权。
3.水资源管理软件建设滞后。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现状还不能满足形势的要求。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影响到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地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滞后于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建设,且各地发展不平衡,很多省区尚未启动这项工作;二是开发平台和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已建的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试点之间,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应用系统之间,各省自行开发的水资源管理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三是缺乏对已建系统的有效集成,根据专项业务需要分别建设的取水许可管理信息系统、取用水户取水在线监测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缺乏有效的集成和资源整合。
4.水资源保护管理资金短缺。
近年来,财政用于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资金较多,但是用于河、湖湿地建成后维护河湖健康专项资金不足,对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实验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缺口巨大,例如,兰州市列入规划的西固区岸门桥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封闭式工程,截至2015年6月,已支付专项资金2400万元,但要完成一级保护区全封闭管理和水源地综合整治目标,后续资金仍需5000多万元左右, 但仅靠当地政府财政资金,无法独立承担水源地封闭工程的建设费用,缺口大,其它城市也是如此。
5.区域间协调难度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内段重点城市东起连云港,西至新疆阿拉山口,地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三大地带的城市拥有的水资源以及水资源拥有量,也各不相同,城市之间差异十分巨大,东部水资源丰富,西部水资源相对短缺。由于各个城市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管辖,加之水利管理部门各自管理的权限的限制,区域之间协调起来十分困难,也无法能够及时给与解决。
(二)重点城市水资源管理的差异性问题
1.我国东西部城市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首先从水资源的分布上看,我国南方河流湖泊纵横,而北方较少;并且我国的南方属于湿润地区每年的降雨量在1500㎜以上。而我国的北方大多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每年的降雨量在800㎜左右。其次从气候上进行着手,我国属于西太平洋季风气候,每年的季风来临的时候会带来大量的降水但是主要的降雨带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及以南的地区,这也是为什么在每年的夏天我国的南方地区多洪涝灾害了。再加上每年的夏天我国会遭受台风的侵袭,而台风的登陆会带来大量的降水,而台风的登录主要在我国的南方地区。
表现一:南北方降水量有差异
我国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呈现北少南多的极不均匀态势,1999年降水量由于气候异常而造成这种北少南多的分布状况更为突出:北方及青藏高原一般为100~600㎜,其中新疆南部和青海西部不足50㎜;南方地区一般为800~1600㎜,部分地区超过2000㎜。将1999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除上海、浙北、皖南、赣北、湘北、滇中、新疆中部等地偏多2~5成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偏少或接近常年,其中东北大部、华北中部、陕西北部、河西走廊、淮河流域大部等地偏少2~6成。
表现二:南北方地表水资源量有差异
1999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7204亿m3,折合径流深286.6㎜,比常年多3.8%,比上年减少16.6%。按流域片计,松辽河片1115亿m3,比常年少34.3%;海河片92亿m3,比常年少64.5%;黄河片524亿m3,比常年少19.6%;淮河片347亿m3,比常年少50.5%;长江片11126亿m3,比常年多14.8%(太湖流域323亿m3,比常年多112.1%);珠江片4379亿m3,比常年少6.5%;东南诸河片2240亿m3,比常年多13.1%;西南诸河片5927亿m3,比常年多11.6%;内陆河片1455亿m3,比常年多19.2%。
1999年,从国外流入国内的水量为289亿m3,其中流入新疆、内蒙古境内的为124亿m3,流入广西、云南、西藏境内的为165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及流入国际界河的水量共7106亿m3,其中从新疆流出国境的为267亿m3,从云南、西藏、广西流出国境的为6049亿m3,从辽、吉、黑、内蒙古4省(自治区)流入国际界河的为790亿m3;全国入海水量共17461亿m3,其中北方松辽河、海河、黄河、淮河4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362亿m3,南方长江、珠江、东南诸河3个流域片的入海水量为17099亿m3。与上年比较,入境水量变化不大,只减少5亿m3,而出境水量、入海水量分别减少1130、3860亿m3。
表现三:南北方地下水资源量有差异
地下水资源量指降水、地表水体(含河道、湖库、渠系和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地下含水层的动态水量。山丘区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包括河川基流量、山前侧向流出量、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开采净消耗量;平原区采用补给量法计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和山前侧向流入量。在确定流域分区或行政分区的地下水资源量时,扣除了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之间的重复计算量。
1999年全国地下水资源计算面积为939万㎞2(未包括水面面积和矿化度大于2g/L的咸水面积),地下水资源量为8387亿m3。其中,平原区计算面积为193万㎞2,地下水资源量为1786亿m3,加上井灌回归补给量后的总补给量为1856亿m3。
表现四:南北方水资源总量差异大
1999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96亿m3,比常年多2.7%。全国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7%,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为29.7万m3。
与常年比较,松辽河片减少28.6%,海河片减少54.3%,黄河片减少15.8%,淮河片减少38.9%,长江片增加17.2%(太湖流域增加120.9%),珠江片减少6.5%,东南诸河片增加16.8%,西南诸河片增加1.3%,内陆河片增加20.0%。
我国水资源在分布上具有时、空分布不均衡和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的显著特征。我国地域辽阔,跨跃高、中、低三个纬度带,由于东西距海的远近、南北纬度的高低相差大,全国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南方四片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81%,人均占有水量约为全国的1.6倍。其中,西南诸河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达全国均值的15倍。北方片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的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7.5%,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均值的16%,是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南方和北方相比,前者人均水量为后者的4.5倍。
2.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城市水资源利用不均衡。
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城市缺水而东部城市水资源相对富裕。
(1)丝绸之路西部城市水资源短缺,兰州、天水、太原、西安最为典型。
①兰州市水资源现状。
兰州市均属于黄河流域,流域面积1.31万㎞2。根据近10年(2004—2013年)甘肃省水资源公报的统计成果,兰州市浅层地下水资源开采量平均是1.59亿m3,占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的2.74亿m3的58%,与允许地下水开采量持平。平均利用地表水资源量是13.55亿m3,是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2.23亿m3的6.1倍,表明兰州市大部分利用黄河干流及支流过境水。
水资源匮乏,时空分布不均。兰州市自产水资源总量为2.634亿m3,人均水资源量少,不足甘肃省人均水资源量(1101m3)的1/10及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m3)的1/20,属水资源极为紧缺的地区。河川径流年内分配受降水季节性影响较大,连续最大四个月降水量主要出现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而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与降水基本一致,来水年内不均,非汛期水量小,汛期水量集中,部分河道水利工程建设条件受到限制,造成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相对较大。
水资源利用率低,用水效益不高。水利工程修建年代久,工程设施老化问题严重;灌溉技术落后,用水形式较为粗放,灌溉定额和渠系利用率没有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節水设施和节水技术相对落后,节约用水的基础工作相对滞后;城市污水回用量很小,管理措施相对薄弱;群众的节水意识不强。所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使当地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
②天水市水资源现状。
天水市地处于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区,年均降雨量448.4~571.8毫米之间,最高年降水772.2mm(1967),最低年降水316.6mm(1939)。全市多年平均自产及入境水资源量为24.8918亿m3。其中,全市自产地表水资源量为15.1735亿m3/年,入境地表水资源量为9.4271亿m3/年,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7.206亿m3/年,地下水净资源量为0.2911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25亿m3/年。全市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15.4647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30m3,亩均水资源占有量270m3,属严重缺水地区。其中:天水市分布在黄河流域渭河水系的面积为11673,占全市总人口93.2%,经济相对发达,水资源总量为19.2822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77.5%;长江流域2652㎞2,占天水市总人口的6.8%,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水资源总量为5.6096亿m3,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2.5%。城市水资源地处水资源紧张地区,并面临被污染威胁。目前天水市城区的三处水源地,均处于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工农业用水量大、自然降水少的黄河流域藉渭河滩地,水源均取自于河谷区第四系浅层地下水。建于1980年的西十里水源地水,主要依靠藉河河水、南部山区地下潜流及大气降水的补给,含水层10~15m,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运行,该水源已无法得到有效补给,目前日向秦州区供水量为2.0万方左右,少雨季或干旱年份日供水量不足1.0万方。2010年建成的南沟河应急水源地,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及南沟河流域内山区地下潜流,含水层平均深度10~15m,目前日向秦州区供水0.8万方左右。建成于1997年的麦积区慕滩水源地,主要依靠渭河、颖川河及大气降水补给,含水层厚度在30~40m之间,设计日产水量5.0万吨,由于近年来持续发生的旱情及城市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实际供水能力已远远达不到设计能力,目前日供水2万吨。目前天水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十分紧张,部分地段经常停水或降压供水。
③太原市水资源现状。
根据多年的水文资料统计计算,太原市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7.1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94×108m3,其中地表水资源2.35×108m3,地下水资源4.16×108m3,地表水與地下水的重复量为1.57×108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4.31×108m3,可利用率为87%。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8m3,仅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46%,因此,太原市的用水严重依赖过境河流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太原市境内的过境河流可以分为两大流域:汾河主干河流的一部分及其部分支流属于黄河流域,共有45条支流;包括温川河、乌河在内的一些河流属于海河流域,共有7条支流。这些河流主要的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补给,结合太原地区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这些河流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的流量变化;再加上一些气候变化的因素,这些河流还体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虽然支流众多,但是可以利用的河水较少。目前,主要被地区开发利用的河流主要为汾河,在汾河(太原段)修建了汾河水库和汾河二库,汾河三库也在积极建设之中。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境内,南北长约15km,东西宽约5km,总面积32km2,最高水线海拔1131.4m。汾河水库的控制流域面积约为5268km2,总库容7×108m3,设计洪水流量3670m3/s,设计灌溉面积995km2。该库区主要为太原市提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太原市工业用水,同时也为太原市和晋中市的部分农村地区提供农业灌溉用水。
④西安市水资源现状。
西安市位于我国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东经107.40度~109.49度和北纬33.42度~34.45度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气流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气流控制,寒冷少雨。西安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且年内分配不均匀。据西安肖家村站40年降水资料统计,西安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4mm,最大降水量为 903.2mm(1983),最小降水量为312.2mm(1995),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89倍。(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这期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7%,且降水量少的年份多于降水量多的年份,干旱灾害多于洪涝灾害。)
(2)丝绸之路东部城市水资源相对富裕,连云港、徐州、郑州、洛阳水资源丰富最为典型。
①连云港水资源现状。
连云港市位于我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承泄上游约7.8 万km2集水范围的来水,是著名的“洪水走廊”。境内大小河流纵横密布,水利工程众多,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基础条件良好。连云港市本地水资源量不足,水资源利用主要依靠现有蓄水及引水工程,对外调水依赖程度较高,常年靠调引江淮水补足本地工农业用水需求。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基本形成“双线送水、蓄引结合、河库相连、联合调度”的水资源配置格局。2013年,全市农业供水保证率基本达到70%~75%,工业供水保证率基本达到90%~97%,生活供水保证率基本达到97%。根据《2013年连云港市水资源公报》,全市实际用水总量27.15亿m3,绝大部分取用地表水。
连云港市西、北部低山区库塘闸坝星罗棋布,中、东、南部平原区河渠纵横交织,河网稠密,全市水域面积约6.4%。两条流域性行洪河道新沂河、新沭河从境内穿过,沂、沭、泗诸水主要通过新沂河、新沭河入海,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60.8亿m3,全市防洪压力大。连云港市共有82 条河道列入江苏省骨干河道名录,其中流域性河道4 条,区域性骨干河道18 条,重要跨县河道15条,重要县域河道45条,有近20 条河流直接入海。连云港市共有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35座,总库容达12.5亿m3。
全市河流由于受上游来水、本地污染影响,整体水质状况不理想。根据《2013年连云港市环境状况公报》,全市地表水达到Ⅲ类以上水质类别的断面占52.3%、Ⅳ类水质断面占24.4%、Ⅴ类水质断面占7.0%、劣Ⅴ类水质断面占16.3%,超标断面主要为市区景观河流以及跨界河流;市区主要景观河流未能达到相应功能类别标准。
全市饮用水源地水量充足,水质达标率相对较高,但汛期仍然易受上游来水、本地汇水影响。水量方面表现为本地水资源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过境水量丰沛但利用难度大;外调水依赖程度较高,但存在大量弃水。水质方面表现为水功能区氮磷类污染突出,部分区域水质极差,全市水功能区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总磷、氨氮、总氮、高锰酸盐指数等耗氧类污染较突出,水库营养化现象普遍存在。饮用水源现状以河流型、引淮清水为主,水源调蓄能力偏弱且受制于上游来水水质,结构较单一,水质状况一般、尚未实现100%达标。水源地水质状况一般,污染现象仍存在,水库型水源地普遍呈富营养化状态。部分水源地保护区尚未划分、报批,区划范围的管理工作有待强化,警示、隔离防护措施需进一步完善。
按照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统一分区,连云港市分属于沂南区、沂北区和赣榆区三个四级水资源区,其中沂南、沂北区之间以新沂河南堤为界,沂北、赣榆区之间以新沭河北堤为界。随着工业高速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连云港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形势严峻,水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②徐州市水资源现状。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两大水系通过京杭大运河、徐洪河使之相通,又通过两河流将江淮水调入本区,区域内各分区的水资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沂沭泗水系:废黄河以北为沂沭泗水系,面积8479km2,又分为沂河、沭河、泗运河三大水系,由京杭大运河和徐洪河与淮河流域相连。
濉安河水系:废黄河以南属濉安河水系,面积2020km2,其中:安河水系1350km2,濉河水系670km2。安河、濉河都直接排水入洪泽湖。
废黄河水系:废黄河滩地高于两侧地面5~7m,成为独立的排水系统。上段起于河南兰考三义寨,下游经宿迁等地至滨海县入海。废黄河从二坝——睢宁县袁圩废黄河河道长192.7km,流域面积891km2,其中安徽省内面积132km2,徐州市内面积759km2。
201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94.9㎜,折合降水总量为89.49亿m3,比多年平均偏小4.8%,比上年偏大9.3%,属于正常年份。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0.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20亿m3,地下水资源量21.3亿m3,重復计算量1.00亿m3。
徐州市区供水主要由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两部分组成,目前实际供水量约62万m3/d,其中公共供水(包括徐州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务有限公司、徐州市新城水务有限公司)约35万m3/d,自备水(包括徐州市城区水资源管理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务处管理自备水用水户)27万m3/d。2013年、2014年徐州市区供水情况如表2所示。
随着刘湾水厂扩建工程建成投产、骆马湖水源地及第二地面水厂建设,市区地表水供水量逐渐增大,地下水逐步压采。至2014年底累计封井110眼,其中2013—2014年共封井15眼。《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已经省政府批复,计划至2020年徐州市市区共永久封填37眼水井,封存备用87眼水井。2013-2014年自备水供水量占城市供水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2.68%、40.67%,其中自备地下水供水量占城市供水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95%、2.87%,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③郑州市水资源现状。
2013年郑州全市平均降水量389.4mm,比2012年的456.5mm减少67.1mm,减少幅度14.7%,比多年平均降水量634.2mm少38.6%,属特枯年份。2013年全市水资源总量6.973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4754亿m3,地下水资源量5.4064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1.9081亿m3。
2013年郑州市行政分区总供水量为15.990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总量5.9746亿m3,占总供水量的37.4%(其中引黄4.9480亿m3,占地表水供水总量的82.8%);地下水供水量为9.4533亿m3,占总供水量的59.1%,郑州市区污水回用水量为0.5629亿m3,占总供水量的3.5%。2013年郑州市人均用水量为190.9m3,比上年增加0.6%;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为28.4m3,比上年减少9.3%。2013年度郑州市耗水总量估算为8.2062亿m3,占用水量的比例为51.3%。其中农田灌溉耗水2.2042亿m3,占耗水总量的26.9%;林牧渔畜耗水0.9732亿m3,占耗水总量的11.9%;工业耗水1.2990亿m3,占总耗水量的15.8%;城镇公共耗水量为0.3356亿m3,占总耗水量的4.1%;城镇居民生活耗水0.5885亿m3,占总耗水量的7.2%;农村居民生活耗水0.7147亿m3,占总耗水量的8.7%;生态环境耗水2.0910亿m3,占总耗水量的25.5%。
2013年末郑州市中型水库蓄水总量5490万m3,比年初的蓄水总量减少2068万m3。郑州市区的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枯水期为298.17 km2,丰水期为411.02 km2;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枯水期为249.20 km2,丰水期为279.82 km2。郑州市区的浅层和中深层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均呈扩大趋势。
④洛阳市水资源现状。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境东西长约254km,南北宽约234km,总面积15230km2。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占总面积的45.51%,丘陵占40.74%,平原占13.8%。境内山脉属秦岭东延余脉,自北向南依次有邙山、崤山、熊耳山、外方山、伏牛山等组成,境内有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34条,分属于长江、淮河和黄河三大流域。
洛阳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6.9mm(根据1956-1999年雨量观测数据)。总体上是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南部降水量较大,中部次之,北部相对较小。长江流域为832.3mm,淮河流域为746.2mm,黄河流域为682.3mm。较为集中的暴雨区为新安—宜阳—嵩县呈一弧线分布,是伊河、洛河、汝河中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洛阳市水资源整体情况为: 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06.61亿m3,地表水资源量26.27亿m3,地下水资源量16.79亿m3,重复量14.97亿m3,水资源总量28.09亿m3。2011年全市人口680万人,人均水资源量413 m3,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2年数据,2100 m3)的 1/5,并且人均水资源量的地理分布极为不均,人口较少的县(市)人均水资源量最高可达2080m3,而最小的市区只有34.3m3,两者相差达60 倍。按照联合国分析的指标:人均水资源量83000m3为丰水;在 2000~3000m3之间为轻度缺水;在1000~2000m3之间为中度缺水;在500~1000m3之间为重度缺水;在500 m3以下为极度缺水。洛阳市人均水资源量<500m3,属于极度缺水地区。
3.丝绸之路经济带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利用压力大。
(1)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使水少沙多的黄河难以承受,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地区间用水矛盾加剧,一些地区地下水超采,形成地下水漏斗,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黄河下游持续长时间断流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集中表现。
从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中,黄河下游利津水文站有21年出现断流,累计达1050天,断流年份年均断流50天。进入90年代,黄河断流加剧。七八十年代断流年份平均断流天数分别为14天、15天,而1991—1998年每年都出现断流,平均每年断流107天,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达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km的河南开封附近。断流造成了部分地区无水可供、河道主河槽淤积加重、洪水威胁和防洪难度增加、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2)汛期水量与水土保持压力大。
汛期输沙水量考虑水土保持减沙和中游骨干工程的调节作用,2010年、2030年、2050年水平分别为130亿m3、120亿m3、110亿m3。
非汛期生态基流水量综合考虑河道内用水、生物多样性、湿地保护等用水要求,总需水量50亿m3,相当于非汛期平均入海流量240 m3/s,入海最小流量控制在50 m3/s以上。
维持水体自然净化能力需水量根据黄河水资源短缺的实际情况,汛期以输沙水量、非汛期以生态基流作为其需水,并通过控制入河排污量,保证相应水质要求。
用水量水土保持措施除利用降雨入渗土壤中的一部分无效蒸发外,也利用了形成河川径流的一部分水量。据分析,水保措施利用的河川径流现状为10亿m3,预计2010年、2030年、2050年分别为20亿m3、30亿m3、40亿m3。
以上生态环境低限需水量200亿m3,计入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10亿m3,相应黄河可供城乡生活和国民经济耗用河川径流约370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按110亿m3计,则在无外水调入情况下黄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多年平均最大可供水量约480亿m3。
(3)国民经济需水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西部地区建设的加快,黄河流域经济必将得到更快发展。预计流域内人口将由现在的1.1亿增加到2050年的1.36亿,城市化率由现在的26.4%提高到2050年的50%。流域内GDP预计2050年将达到56000亿元左右,流域内农田灌溉面积将由487万h㎡增加到2010年的548万h㎡,预计2050年农田灌溉面积需达到620万h㎡。
在采取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国民经济需水量仍将会有一定的增长。预计黄河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2030年和2050年水平总需耗用黄河水资源量分别为590亿m3和640亿m3左右,已超过黄河的供水能力。在需水增加的同时,用水结构也将发生较大变化,工业、生活用水占国民经济总用水的比例由现在的约18%提高到2050年的44%左右。用水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在总需水量增加的同时,对供水保证程度的要求也将相应提高,特别是枯水期供水压力进一步加大。
经分析计算,在充分利用地下水和保证生态环境低限需水的条件下,2030年和2050年水平,正常年份黄河流域缺水量将达到110亿m3和160亿m3;中等枯水年份分别缺水170亿m3和220亿m3。
4.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城市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管理能力建设滞后。兰州市尚未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等难以统筹规划、协调实施。现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终端水价偏低,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全过程的成本核算尚未真正开展,水价形成机制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1)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和有效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黄河水资源水量、水质统一管理,严格调控的机制和政策法规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黄河干流已建的大型水库及引水工程分属不同地区和部门管理,尚没有很好形成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调度管理体制,流域机构又缺乏监督监测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引用水量。在用水高峰季节,各地争相引水,人为造成水资源紧张,很难做到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取水许可制度虽已全面实施,但由于流域机构缺乏强有力的行政处罚手段,尚不能行使有效的监督管理,直接影响到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
(2)用水管理粗放,部分地区浪费水现象严重。
由于部分灌区渠系老化失修、工程配套较差、灌水田块偏大、沟长畦宽、土地不平整、灌水技术落后及用水管理粗放等原因,部分灌区大水漫灌、浪费水现象严重,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工业用水也存在浪费现象,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定额和重复利用率,与国外先进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对水资源的不科学认识和水价严重背离成本也是浪费水现象长期存在和迟迟得不到纠正的重要原因。目前,国家尚未在黄河流域征收水资源税,流域内大部分自流灌区水价不足成本的40%。由于水资源的无偿使用和水价严重偏低,背离了水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丧失了节约用水的内在经济动力,造成了对水资源无节制地滥用,阻碍了节水工程的建设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中游干流河段水库调节能力不足。
按照流域规划,三门峡、小浪底、碛口、古贤等四座水利枢纽为黄河中游控制洪水和泥沙的骨干工程。受库区淤积和潼关高程的限制,已建的三门峡水库只能进行有限的调节,一般年份在2~3月结合防洪最大蓄水量仅14亿m3,远不能满足下游引黄灌溉用水要求。小浪底水库长期有效库容51亿m3,可起到一定程度的调节。但仅靠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中游干流河段的水库调节能力仍显不足,尤其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晋陕峡谷缺乏可调节径流的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
(4)基础研究工作滞后。
黄河是一条人类活动影响大、水资源开发程度高的河流,近十几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制约着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突出表现在:水資源衰减机理不明;产汇流规律发生了明显变化;用水统计不准;地表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未能很好定量化;生态需水计算理论和方法上在探讨之中,等等。
5.水资源管理开发利用能力较低。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盲目开采水源。部分城市忽视水文规律,肆意开采本地地下水,造成本地地下水超采,补源困难;不经过科学论证,盲目引用邻域水源,造成邻域水源缺乏,同时影响本域补源。沿海城市地下水超采,造成海水入侵、咸水扩散;内陆地下水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区,地面沉陷。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2)水源单一。有些城市水源单一,缺乏后备水源和辅助水源,一旦出现单一水源断流、水污染等事件,将无法应对。
(3)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目前,许多城市尚无中水利用措施,全部为一次性用水,浪费了大量优质水源。工矿企业用水,循环水和冷却水等如不能重复利用,是严重的水资源浪费。
(4)污水处理不力。由于污水处理成本高,许多城市忽视污水处理工作,仅有小部分的污水得到处理,整个城市排放的大量污水,对下游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三、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
(一)加强国家对丝路经济带重点城市水资源的协调与指导
从“一带一路”倡议出发,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建议对“八七分水方案”进行适当调整,以促进重点城市的对内对外发展。解决水资源问题,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變,从事后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变,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丝路经济带重点城市间水资源的统一调配与管理
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总思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标,在用水总量控制保障上,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国发〔2012〕3号)为主线,保证并充分利用调引江淮水量,以用水总量控制、水资源节约和优化配置为重点,突出需水管理和用水过程监控;以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为重中之重,兼顾水量、水质双重保障,努力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城市。
(三)充分发挥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的作用
陇海兰新经济促进会是专门从事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与协调的组织,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的水资源发展有相对较全面的了解,既可以将研究报告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建议。也可以积极推进、指导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的水资源管理与利用的相关建设。
(四)加大对西部城市水资源的财政政策补偿力度
尽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利益分享机制、利益协商机制,建立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专项扶持基金、资源调节基金等,加大对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大省的支持和反哺力度,使西部地区获得长期稳定合理的生态补偿,可以依托现有的主体税种,以附加税的方式开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补偿税,利用税收杠杆为西部主要江河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增加资金的来源。
建立生态国家补偿机制和流域间、地区间的生态补偿。比如,青海和甘肃作为三江源上游,用水受到限制,而下游收益,因此流域性的区域间的补偿机制也应逐步地建立起来。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向中下游地区征收水资源费,专门用于水资源涵养地的生态保护补偿,确保水资源的合理有序、节约利用。
建议深入研究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对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的力度,保持和提高退耕、退牧、还林、还草的群众生活,把生态保护与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快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共建共享的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补偿机制, 有效调节利益分配格局,促进全流域的合作与协调,以达到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经济共赢的目的。
(五)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法制建设
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涉及多个部门,是一项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完成的任务。为此,必须严格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计划》(国发〔2015〕17号),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库兼顾,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坚持落实各方责任,严格考核问责;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相应措施,以污染治理为前提,强化节水减污,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河库保护,建设生态廊道和生态流域,注重改革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并明确部门责任,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真正形成“政府统领、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水污染防治新机制。
为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缺水问题,建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城市之间要相互协作,积极配合,共同争取国家论证实施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从根本上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