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兰
美国著名的数学家乔治·盖洛普说:“人們对历史上有些人物念念不忘,有时并非由于他们的政绩如何、战功多大、拥有多少财富,而只因为他们的某些性格上的细微特点。”财经作家吴晓波就调研过全球30位首富,发现他们在细微性格上极其相似:低调、坚硬、貌似不近人情,就像一枚硬币。换一个角度说,就是这些富人们对自己有着近乎固执的控制能力。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其人生成就似乎有着某种关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开始时,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结果,有些孩子马上把糖吃掉了,有些等了一会儿也吃掉了,有些等待了足够长的时间,得到了第二块棉花糖。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然而在18年、30年、41年之后,研究小组都获得了一致的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在后来的人生发展、事业成就上都出乎意料地超越了那些“迫不及待”的孩子,也许这就是自我控制力强大的衍生作用。
一位著名企业家曾经在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时犯过男人常会犯的错误,他想与结发妻子离婚,原因是大字不识的妻子对他的事业没有任何帮助,自己对她的感情越来越淡薄。可是理性睿智的企业家在离婚前做了一个调查,他挑选了100对有代表性的夫妻,有工人、医生、干部,有老师,也有老板,他一一询问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最终他发现,这100对夫妻中没有一对夫妻对自己的家庭是完全满意的,没有一个家庭是绝对幸福的。于是,他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决定培养与妻子的感情,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在上世纪80年代,这样一个资产千万的董事长能够如此自我约束情感欲望,坚守一份平静如水的婚姻,着实令人敬佩。
而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对于财富的消费欲望,更是吝啬到令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刚结婚时,巴菲特夫妇租房子居住在偏僻的郊区。等到巴菲特的公司开始盈利时,他们才花300万美元在市中心买了一座灰色小楼。结婚47年后,他的财产高达620亿美元,一跃成为世界首富,但他还居住在这座始建于1921年的灰色小楼里。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就是“节俭”,他不追求大豪宅,对新款手机、电脑、汽车也没多大兴趣,更不要说私人岛屿和社会地位这些虚幻的东西。他会将几百亿的财富捐出去,但生活中却极力约束开支,连手机费、上网费、房地产税、房屋修缮费等都会尽量控制并减少。
德国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说:“贪婪和控制是新时代企业家要面临的抉择。”而自我控制却是唯一的答案,因为“只有超乎寻常的坚强性格才能使这样一个新型的企业家不至于丧失适度的自我控制,才能使他免遭道德上和经济上的毁灭。”对于婚姻如此,对于金钱如此,对于所有的人生欲望都是如此,自我控制是所有富人在时代高标里保持长青的终极武器。
你是不是富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你有没有超越他人的自我控制约束能力,有了这个性格特质,那么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