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方言中的“给VP”问句

2017-12-20 21:11胡媛媛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7年11期

摘 要:六合方言归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其正反问句形式上不同于该片区的其他方言,主要采用“给VP”句式来表达。正因如此,“给VP”问句本身呈现出多种与众不同的使用特点。此外,疑问副词“给”作为焦点标记,在使用过程中声调发生了促化现象,这种变化不仅可以从语用功能上进行解释,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类型学依据。

关键词:六合方言 “给VP”问句 舒声促化

一、引言

六合区坐落于南京市的北部,是南京市的北大门,素有“京畿之屏障、冀鲁之通道、军事之要地、江北之巨镇”之称。六合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学家、地质工作者及史学专家的考证,在距今约一万年前就有原始氏族村落,两千年前就见诸史端。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的划分,六合区方言同南京市区方言一同归入江淮官話洪巢片。正因为这样的相似性,过去学者在研究南京方言尤其是方言语法时往往将目光集中于南京市区从而忽略了离市区较远的六合区。笔者有感于此,对六合方言中的“给VP”问句作简要分析,以期对六合方言语法研究有所补充。

六合区方言一般不采用普通话中的“VP不VP”句式来表示正反问,而更常用“给VP”①句来表达。例如:

六合方言 普通话

(1)你给吃过啦? 你吃过没吃过?

(2)她给漂亮? 她漂亮不漂亮?

“给VP”问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有其自身的特点,下面分别进行描述。

二、“给VP”问句的使用特点

(一)疑问副词“给”后可以出现光杆动词或形容词,“给”作为焦点标记用来提示疑问信息。例如:

(3)你给去?(你去不去?)②

(4)这个小姑娘给漂亮?(这个小姑娘漂亮不漂亮?)

(二)“给VP”问句既适用于未然体,也适用于已然体。例如:

(5)他给回家?(他回不回家?)

(6)她给欢喜吃南瓜饼?(她喜欢不喜欢吃南瓜饼?)

(7)你昨个给去过图书馆?(你昨天去过图书馆没有?)

(8)你爸爸给喝酒?(你爸爸喝不喝酒?)

(9)你爸爸以前给喝酒?(你爸爸过去喝不喝酒?)

在实际交流中,“给VP”问句用于未然体频率较高,当它用于已然体的语境时,往往要在“给”的前面添加相应的时间状语,如例(7);但若是询问一个人的某种习惯时,时间状语添加与否则比较自由,如例(8)和例(9)。

(三)“给VP”问句本身表示正反问,不能再同正反问结合起来使用,即“给VP”和“VP不VP”不能在同一句中共现。例如:

(10)他给去过你家?(他去没有去过你家?)

(10)′*他给去没去过你家?

(11)他给晓得那件事啊?(他知道不知道那件事?)

(11)′*他给晓不晓得那件事啊?

如例(10)′和(11)′,六合方言中是没有这种说法的。朱德熙(1985)指出,在某些“可VP”型方言里存在着两种句式的杂糅,即呈现出形式为“可VP不VP”的正反问句。例如③:

(12)可香不香?(香不香?)

(13)可拿动拿不动?(拿得动拿不动?)

南京市区方言中的“阿/还VP”问句也可以杂糅为“阿/还VP不VP”句式。例如:

(14)你阿/还去不去他家?(你去不去他家?)

(15)她阿/还来不来?(她来不来?)

六合方言中“给VP”问句没有这样的混合形式,很可能是因为六合方言几乎不用“VP不VP”句式来表达正反问,从而使得其发生杂糅的可能性很小。

(四)现代汉语里存在着“V得C”这样的中补结构,其中,“C”既可能是情态补语,也可能是可能补语。为了分化这个歧义结构,“给VP”问句体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以普通话“写得好”为例,其不同情况下的正反问句分别为:

(16)他写得好不好?(情态补语)

(17)他写得好写不好?(可能补语)

当使用“给VP”问句来表达时,情况就略显复杂一些,这主要体现在“C”为可能补语的情况下:

(16)′他写得给好?(情态补语)

(17)′他给得写好?(可能补语)

如例(17)′所示,当“好”为可能补语时,“给VP”问句选择在疑问副词“给”后插入能愿动词“得”,同时将原句中的补语标记“得”去掉,构成了“给得VC”句式。而当“好”为情态补语时,只需要在其前面加上疑问副词“给”,如例(16)′。

(五)“给VP”问句中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的使用十分灵活。可以不使用语气词,如上例(2)~(10)′以及例(12)~(17)′;也可以使用语气词“啊”“哦”“哩”“啦”等,但绝对不能使用“吗”。例如:

(18)你给喜欢啊?(你喜欢不喜欢啊?)

(19)你给去他家哩?(你去不去他家呢?)

(20)你给吃哦?(你吃不吃?)

(21)你给写完啦?(你写完没有呀?)

(22)*你给上过学吗?(你上过学没有?)

一般来说,语气词“哩”在“给VP”问句中单纯表疑问,表达的语气最为缓和,其次为“啊”;“啦”在表示疑问的同时往往带有问话人的主观期待;“哦”的语气最为强烈,常同语气副词“到底”搭配使用,用于追究对“给VP”问句的回答。例如:

(23)你到底给吃哦?(你到底吃不吃?)

(24)你到底给看书哦?(你到底看不看书?)

(六)当句中出现不同状语时,“给VP”问句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主要体现为疑问副词“给”不同的位置分布④。

1.时间状语endprint

当句中出现时间状语时,由于副词“给”同“VP”联系紧密(疑问信息主要在于“VP”),因此往往将此类状语置于疑问副词“给”前。例如:

(25)你今个给走啊?(你今天离开不离开?)

(26)你中午给回来啊?(你中午回来不回来?)

如果说话人对时间状语进行正反提问时,副词“给”则要挪到时间状语之前,同时在其后还需添加判断动词“是”,构成“给+是+时间状语+VP”句式。例如:

(25)′你给是今个走啊?(你是不是今天离开?)

(26)′你给是中午回来啊?(你是不是中午回来?)

2.程度状语

当句中出现程度副词作状语时,疑问副词“给”必须位于程度副词前,同时二者之间还需要添加判断动词“是”,构成“给+是+程度状语+VP”句式。例如:

(27)他给是非常聪明啊?(他是不是非常聪明啊?)

(28)她给是特别文静啊?(她是不是特别文静?)

需要指出的是,上例中疑问副词“给”只能对“程度状语+VP”这个整体进行正反发问,不能单独针对“程度状语”或是“VP”个体进行正反发问。

3.语气副词作状语

当句中出现语气副词充当状语时,疑问副词“给”则必须同“VP”紧密相连共同置于语气副词后,构成“语气副词+给+VP”句式。例如:

(29)你到底给去吃饭哦?(你到底去不去吃饭?)

(30)你到底给做作业哦?(你到底写不写作业?)

当同一句中多种类型的状语共现时,问话人则需分别遵守相应规则,各规则间呈现出相容性。例如:

(31)你到底给是今个来?(你到底是不是今天来?)

(32)他昨个给是特别伤心?(他昨天是不是特别伤心?)

(七)“给VP”问句的回答方式和相应的正反问句相同,往往从“VP”或非“VP”中进行选择,不能为“是”或者“否”。例如:

(33)她给漂亮啊?(她漂亮不漂亮?)回答:“漂亮/不漂亮”

(34)你明个给回家啊?(你明天回不回家?)回答:“回(家)/不回(家)”

当“给”和“VP”间插入判断动词“是”时,则可以采用是非问的回答方式。如:

(34)′你给是明天回家啊?(你是不是明天回家?)回答:“是/不是”

(35)你给是非常不欢喜他啊?(你是不是非常不喜欢他?)回答:“是/不是”

但从广义上来说,判断动词“是”也是“VP”中的一员,听话人仍然是从“VP”或非“VP”中进行选择,只是回答时省略了“VP”,而直接用“是”或“不是”来替代。

上述内容是将“给VP”作为一个整体,主要讨论它不同的使用特点,下面将单独谈谈其中的“給”字。

三、“给”字的变调

《广韵》中“给”的读音为“居立切”,声母是清声母见母字,声调为入声,按照声调一般的演变规律,“给”如今的声调应为舒声。六合方言里“给”(动词、介词)现一般读作[ki],调类为上声(舒声),调值是11,但当它作为疑问副词出现在“给VP”问句中时声调则发生促化,读为入声的[ki?],调值为5,这种现象我们称为“舒声促化”,原因可能在于:作为疑问副词的“给”承担着全句焦点标记的功能,从而选择改变声调以示区别。这种现象并不是孤例,它在南京市区方言里也有体现,如疑问副词“阿”。“阿”在《广韵》时期读为“乌何切”,声调为舒声,按照一般的变化规律,现代汉语里的“阿”应为舒声,南京市区方言里作为词前缀“阿”的声调也确实如此。但当它作为疑问副词出现在“阿VP”问句中时则需将其原来的舒声调变为促声调,读作[α?]。由此可见,“给VP”问句中疑问副词“给”的变调有一定的类型学依据。

注释:

①这里的“VP”是就广义上来说的,不仅包括动词性词语,还包括形容词性词语。

②括号内为与方言对应的普通话的说法,下同。

③此两例均引自朱德熙(1985),前一例取自安徽东流方言,后一例来自安徽合肥方言。

④以下仅列举在“给VP”问句中较为典型的状语实例,未列举的状语种类如地点状语,其句法表现同时间状语相似;情态、频率以及否定副词充当的状语同程度状语相似。此外,并非所有的语气副词都能进入“给VP”问句。例如:

(1)*他居然给来? (2)*他简直给漂亮?

由于一个单句只能包含一种类型的语气,当“给VP”句表示的正反问承担了句子的疑问语气时,类似于上例中“居然”“简直”类表示感叹的语气副词便不能再出现。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2]王世华.扬州话里两种反复问句共存[J].中国语文,1985,(6).

[3]徐烈炯,邵敬敏.“阿 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J].中国语文,1999,(3).

[4]尤敦明.“给”的读音辨[J].咬文嚼字,1999,(7).

[5]丁治民.东台话的疑问副词“个”[J].语文研究,2003,(3).

[6]刘春卉.南京方言中的“V不起来”与“阿/还VP”——兼谈语法同中有异对学习普通话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7]陈建锋.万安方言中的“阿”字疑问句[J].宜春学院学报,2014,(2).

(胡媛媛 江苏徐州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