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新元 柳永强 陆立银 谢奎忠 罗爱花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兰州 730070)
陇中半干旱区不同种植模式与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及抗旱性的影响
胡新元1柳永强2陆立银2谢奎忠2罗爱花2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兰州 730070)
在陇中半干旱区,采用黑膜覆盖、黑膜覆盖+滴灌两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陇薯7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抗旱性。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与大薯重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51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密度51000株/hm2与57000株/hm2的产量较高,二者基本持平。黑膜覆盖+滴灌模式比黑膜覆盖模式马铃薯产量增幅明显,其平均抗旱指数达到1.40,说明黑膜覆盖+滴灌是陇中旱作区马铃薯抗旱栽培的高效模式。
马铃薯;半干旱区;种植密度;生长;抗旱
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及总产居世界首位[1-2]。黑膜覆盖+滴灌种植模式是目前定西旱作区主要推广的马铃薯种植模式[3],其在半干旱区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节水,有效减少渗漏(土渠渗漏、大水漫灌造成的渗漏),减少了灌溉的实有面积,通过地膜覆盖减少蒸发[4-5];节肥,滴灌模式只湿润作物的根层,底肥一次性集中施用,避免了肥料的损失,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6-7];节约土地,避免了因田梗、土渠等占用土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8]。而目前关于陇中旱作区黑膜覆盖+滴灌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黑膜覆盖、黑膜覆盖+滴灌两种种植方式,结合不同种植密度,通过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和抗旱性的分析,研究了适合陇中半干旱区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马铃薯的种植密度,为区域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1.1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选用中晚熟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试验材料。试验地点位于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香泉村,103°52′~105°13′E、34°26′~35°35′N;海拔约 2577.3m,无霜期 122~160d,年均降雨量350~600mm,蒸发量1400mm。土壤为典型的黄绵土,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12.90g/kg、全氮 0.85g/kg、全磷 0.91g/kg、全钾 21.61g/kg、速效氮63.00mg/kg、速效磷 30.01mg/kg、速效钾 376.00mg/kg,土壤pH 8.47。试验地前茬为马铃薯,播种前深耕45~55cm,旋耕耙耱,结合深耕施肥,每hm2施肥量:鸡粪11250kg、尿素300kg、磷酸二铵375kg、复合肥1200kg。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两种种植模式:黑膜覆盖,黑膜覆盖+滴灌。设5个密度梯度处理,T1∶33000株 /hm2,T2∶39000株 /hm2,T3∶45000 株 /hm2,T4∶51000株/hm2,T5∶57000株/hm2。采用裂区设计,随机区组排列,4垄区,垄宽1.2m、长7m,小区面积33.6m2,3次重复。2015年5月11日播种,人工点播,播深8~10cm;10月15日收获。
1.3 指标测定 株高用直尺直接测定;茎粗用数显卡尺测定;收获后统计大薯(≥75g)重量、小薯(<75g)重量及小区产量,计算折合产量;计算抗旱指数,抗旱指数为黑膜覆盖+滴灌产量相对于黑膜覆盖产量的比值[2]。采用Excel与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 两种种植模式下密度对株高和茎粗的影响从表1可知,两种模式、不同种植密度下陇薯7号的株高有所差异,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不同时期、不同密度的株高整体高于黑膜覆盖模式下的株高,但差异不大。同一种植模式下,T4、T5的株高明显高于T1、T2、T3。茎粗则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表1 两种种植模式下密度对马铃薯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2.2 两种种植模式下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知,两种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对陇薯7号的大薯重量和产量影响较大。黑膜覆盖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与大薯重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51000株/hm2时大薯重量和产量最高;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密度51000株/hm2与45000株/hm2的大薯重量和产量较高,二者基本持平。从平均值来看,黑膜覆盖+滴灌比黑膜覆盖的大薯重量和产量分别增加49.52%和40.01%。
表2 两种种植模式下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和大薯重量的影响
2.3 两种种植模式的抗旱指数比较 从表2可知,在5个不同种植密度下,黑膜覆盖+滴灌模式的抗旱指数均大于1,平均达到1.40,其中57000株/hm2密度下的抗旱指数最高达到1.56。说明定西半干旱区黑膜覆盖+滴灌模式种植马铃薯的抗旱效果良好。
本研究表明,黑膜覆盖+滴灌模式比黑膜覆盖模式下的马铃薯产量和大薯重量均明显增加。黑膜覆盖模式下,种植密度51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密度51000株/hm2与45000株/hm2的大薯重量和产量较高,二者基本持平。通过黑膜覆盖+滴灌相对黑膜覆盖的抗旱指数分析发现,黑膜覆盖+滴灌水抗旱指数均大于1,平均值达到1.40,说明黑膜覆盖+滴灌种植模式是提高马铃薯抗旱的高效方法。
[1]杨恩琼.中国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之路[J].种子,2007,26(10):90-92
[2]谢奎忠,陆立银,胡新元,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宜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新品种筛选试验[J].中国种业,2017(9):48-50
[3]曹树人.旱作区黑膜马铃薯栽培技术十要点[J].农机科技推广,2012(6):11-12
[4]林萍.膜下滴灌的节水潜力及其发展意义[J].现代农业科技,2012(7):264-265
[5]杨国成.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意义[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1):33-34
[6]柳永强,王一航,张武,等.试管苗移栽压苗高效生产脱毒微型种薯技术 [J].中国种业,2010(1):41
[7]孙芳.马铃薯源、库关系的营养调控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20-24
[8]张万青.膜下滴灌技术优势分析与发展前景[J].农业与技术,2015,35(18):18-19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503001-7)柳永强为共同第一作者
陆立银
20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