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氮后移对寒地不同分蘖性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7-12-20 08:53
中国种业 2017年12期
关键词:牡丹江分蘖氮肥

赵 鹤 王 丽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 157041)

前氮后移对寒地不同分蘖性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赵 鹤 王 丽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牡丹江 157041)

以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和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前氮后移对不同分蘖性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氮后移可有效增加植株单位面积颖花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建议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7∶3,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8∶2,生产中在促进分蘖的同时,减少小蘖穗的发生,注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培养。

寒地水稻;前氮后移;分蘖性;产量;品质

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主产区[1],虽然水稻单产和总产都有很大提高,但农民在生产施肥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造成水稻单产波动大,稻瘟病和倒伏严重、结实率低。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除氮肥用量过高外,还与氮肥施用比例失调有很大关系[2-4]。氮肥对水稻的增产作用大,农民调控的空间大,但施肥不当造成的损失也大。本试验以多蘖性水稻品种牡丹江28号和寡蘖性水稻品种龙稻5号为研究对象,研究前氮后移对不同分蘖性水稻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根据品种分蘖特点,优化水稻群体结构,协调个体和群体的发展,在生产中调控氮肥使用比例,以达到高产优质态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多蘖性水稻品种牡丹江28号和寡蘖性水稻品种龙稻5号为试材。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6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试验田进行,土壤肥力中等。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20m2。插秧规格30 cm×13.3 cm,每穴4苗。试验设3个氮肥水平:(1)比当地水稻生产施氮水平降低20%,即纯氮128kg/hm2;(2)当地水稻生产施氮水平,即纯氮160kg/hm2;(3)比当地水稻生产施氮水平提高20%,即纯氮192kg/hm2,试验结果取3个氮肥水平数据的平均值。设4个施肥处理(表1):(1)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 10∶0;(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 8∶2;(3)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7∶3;(4)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磷、钾肥用量统一,每hm2施P5O235kg作基肥,施K2O 60kg作基肥和穗肥,各施50%。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生产。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分蘖动态 每小区定点10穴,每隔7d调查1次,直至齐穗期后10d,计算群体最高茎数、群体最高分蘖数、群体分蘖穗数、分蘖穗比例、有效分蘖率和成穗率[4-6]。

1.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收获前,各小区取有代表性植株3株,风干后考种。考种项目包括株高、穗长、每穗粒数、秕粒数、空粒数,计算受精颖花率、千粒重。收获时每小区割取9m2脱谷称重测产,计算每hm2折合产量[4-6]。

1.3.3 米质分析 采用日本静冈机械株式会社PS-500食味分析仪测定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4-6]。

1.4 数据处理 利用Excel软件和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构成因素变化 从表2可见,随氮肥后移牡丹江28号在施用比例为7∶3时产量最高;龙稻5号在施用比例8∶2时产量最高,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通过产量构成来看,牡丹江28号在施用比例7∶3时其有效穗数、单位面积颖花数和千粒重较高,进而获得较高产量;龙稻5号在施用比例8∶2时,虽然有效穗数和千粒重并不是最高,但此施肥比例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穗粒数和受精颖花率。因此,牡丹江28号在生产中应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龙稻5号在生产中应在促进分蘖的同时兼顾每穗粒数和千粒重。

表2 各施肥比例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

2.2 群体分蘖利用情况 从表3可见,随氮肥后移牡丹江28号和龙稻5号群体最高茎数和群体最高分蘖数、群体分蘖穗数在施用比例7∶3时较高,但与其他施肥比例差异不显著;分蘖穗比例、有效分蘖率、成穗率在6∶4较高,其中牡丹江28号有效分蘖率、成穗率在施用比例6∶4时显著高于其他比例。可见,氮肥后移对群体动摇分蘖向蘖穗的转化起着重要的正向作用。

表3 各施肥比例下群体分蘖利用情况

2.3 品质变化 从表4可见,随着氮肥后移,牡丹江28号精米率略有增加,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随氮肥后移显著或极显著升高,食味值显著或极显著降低。龙稻5号随氮肥后移糙米率和精米率先增高后降低,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及食味值规律与牡丹江28号相似。通过品种间对比可知,氮肥后移对牡丹江28号食味品质的影响相对大于龙稻5号。

表4 各施肥比例下稻米品质的变化

3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氮肥后移提高了2个品种的单位面积颖花数、穗粒数、千粒重等,促进动摇分蘖向蘖穗的转化,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但不利于稻米食味品质的提高。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和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分别在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为7∶3和8∶2时能较好地协调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千粒重的关系,从而获得较高产量。从品种分蘖特点来看,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随氮肥后移可以降低无效分蘖的产生,提高有效分蘖和成穗率;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随氮肥后移降低了空秕粒,提高了千粒重。因此,建议多蘖性品种牡丹江28号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在7∶3,在生产中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寡蘖性品种龙稻5号建议基蘖肥与穗粒肥施用比例在8∶2,在生产中以促进分蘖为主,同时减少小蘖穗的发生,注重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培养。

[1] 于清涛,肖佳雷,龙江雨,等.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种业,2011(7):12-13

[2] 李广宇.前氮后移对寒地水稻物质运转及品质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3] 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等.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12):1456-1461

[4] 凌启鸿,张洪程,蔡建中,等.水稻高产群体质量及其优化控制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1993,26(6):1-11

[5] 陈温福,徐正进,张龙步,等.水稻穗重与叶片茎秆性状的关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18(2):1-6

[6] 苏祖芳,张娟,王辉斌,等.水稻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和产量形成关系的研究 [J].江苏农学院学报,1997,18(1):36-40

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GA13B101118);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01-41)

2017-09-18)

猜你喜欢
牡丹江分蘖氮肥
预计今年氮肥消费或将增加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投稿须知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江淮小氮肥 耕耘六十年——纪念安徽小氮肥诞生六十周年
抓住机遇 主动作为 努力推进我国氮肥市场稳步前行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2017春季各地氮肥市场掠影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