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地市党报文化报道的全媒体形态
——以《大同日报》为例

2017-12-20 03:13刘红霞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党报受众微信

□刘红霞

(大同日报社,山西 大同 037008)

浅论地市党报文化报道的全媒体形态
——以《大同日报》为例

□刘红霞

(大同日报社,山西 大同 037008)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广泛开发与应用,媒体真正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对地市党报的传统报道形式和理念带来强烈冲击。文化报道作为地市党报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报道方法和传播渠道上,与全媒体有着天然的吻合与交融,应用好新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新闻采编、体裁选择和传播平台的选择,将有助于地市党报的文化报道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提升舆论引导功能。那么,如何来架构文化报道的全媒体形态呢?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浅谈一二。

主流媒体进入全媒体时代两层定义的融合

目前,学术界对主流媒体进入全媒体时代给出两层定义:一是指综合运用媒体的形式,除传播的文字、图片、视频或音频外,还包括互联网超级链接、动漫、VR(虚拟现实)、全景图画等;二是指广罗媒体传播平台,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及传统的PC网站之外,还有手机、平板电脑、户外屏、车载设备与可穿戴设备等。对地市党报文化报道而言,架构全媒体形态是将上述两层定义中的技术手段与时空平台做出精准的遴选与有效的融合,对一项新闻事实给予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方式,让报道角度更全面,形象更直观,传播更久远,与受众的融洽度更高。

突破传统报人思维定势,积极应用视频和音频

开拓思维与视野,摒弃单纯靠文字描述和少量图片点缀进行文化报道的传统报人思维定势,积极应用视频和音频的手段,让固态的报道“活起来”“动起来”,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不可否认,一些地市党报的文化新闻报道有着强烈的文字情节,采编人员或因自身文学修养使然,或因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习惯依赖,在开展采编业务的过程中偏好文字应用,这本无可厚非。但面对受众群体碎片化和视觉化的阅读生态,单纯依靠文字来传播新闻事实,在部分时间段会与受众的实际阅读心理产生某种抵触。若想保持新闻在受众中的传播活力,选择更加视觉化的报道方式成为一种必然,实践证明,它对提高读者黏度大有裨益。

以《大同日报·文化周刊》为例,从2016年1月起,我们启动“文化报道全媒工程”,对公众关注度高的文化热点采用综合报道手段,不仅加大传统文字报道力度,还并行视频与图片专集两种制作方式,收到良好效果。记者一手拿笔,一手拿摄像机;编辑一手制作版面,一手编辑视频处理图片。将近两年时间里,《大同日报·文化周刊》先后以全媒形态完成“大同职工文化博览会”“大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同国家级自然与地质公园巡礼”“中国大同古都灯会”等一系列新闻报道,用影像的力量展现大同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可喜成绩。

制作完成的视频和图片专集,我们发布到大同新闻网相关频道或腾讯视频、大同传媒微信公众号、大同新闻的微博上,取得十分良好的传播效果。不仅弥补了传统文字报道导致的关注量流失,还扩展了传播覆盖面和辐射面。特别是一些与百姓相关的文化活动,全媒体报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回馈远超传统手段。2017年中国·大同古都灯会期间,我们在加强传统版面报道的同时,制作发布灯会巡展、无人机航拍古城风貌等短片,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后两天就实现10万+的点击量,有不少邻近省市的读者把我们的视频当成观灯指南,自驾数百公里来大同过春节。

主动接纳应用新的媒体平台,实现传播载体的全覆盖

主动接纳应用新的媒体平台,增强渠道阵列,拓展主阵地,实现传播载体的全覆盖。过去地市传统媒体多应用自己主体平台进行传播,如报社的平台是报纸,电视台的主体是音视频。全媒时代,传播平台多样化,受众对信息载体的选择也多样化。作为地市党报的重要构成,《大同日报·文化周刊》如果固守报纸版面,对其他平台缺乏关注,势必会导致读者群的流失,更不要谈传播得更高更远。2015年起,大同日报社启动全媒体转型战略,先后升级大同新闻网,新开发“掌中大同”APP,开办“大同传媒”等微信公众号,我们积极转变思想,顺势而为,让文化新闻内容上网上线上微,通过“一稿多采”“一稿多屏”拓展阵地,提高有效阅读量。

实际操作中,我们的采编人员由“一支笔一个本”变身成“钢铁侠”,随行摄影摄像器材和笔记本、无线网关等设备。对重要的新闻事实,既编发文字稿,也拍摄收集影像素材,然后先将消息发布在网站、APP和微信公众号,再撰写深度报道刊发在报纸上,同时视新闻重要程度并行或延迟制作视频,发布在网站视频栏目或第三方视频平台上。事实证明,平台的全覆盖实现了精准传播和信息的自我复制,正面舆论能力和效率得以成倍提高。2017年9月5日,大同市有关部门召开“2017年山西大同云冈文化旅游活动月”新闻发布会,我们仅用30分钟就完成网络与微信稿件制作,发布后点击量在短时间内飙升,当天阅读者超过2万人次,充分体现了全媒体平台对新闻报道的推动力量。

架构地市党报文化报道的全媒体形态,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采编人员素质的养成。新的业态要求所有采编播人员具备全媒体意识,了解全媒体传播规律,掌握全媒体工作能力。为此,我们在技术和思想两方面给予培训,要求记者编辑不断学习,不断突破自我。一年里,记者编辑们陆续掌握摄像机使用、小型机航拍、视频剪辑、Html5编辑等技能,多数人能独立制作短视频和微信排版,在“快”与“融”上实现质的飞跃。同时,我们还定期组织学习活动,学习交流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理论与思想,注重结合实际锤炼全媒时代下的新闻眼与新闻耳。实践证明,并非任何题材都适合全媒体报道,如果事事时时处处都以全媒体方式报道,必定会浪费有限的人力与物力,有的甚至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目前,《大同日报·文化周刊》的全媒体报道对象以内容为引导,以正能量主旋律为标尺,强调真正满足受众精神层面和生活工作上的需求。说老百姓关心事,谈发展成绩,服务大局、凝心聚力。2017年7月,大同市发布《旅游接待奖励办法》,政府出台优惠奖励措施,鼓励各行各业为发展大同文化旅游助力,我们敏锐捕捉到其中的热点和兴奋点,通过全媒体矩阵发布消息,进行深度解读,在市民中引起了不小轰动,间接推动了大同“全民发展文化旅游”时代的到来。

(编辑:秦明瑛)

猜你喜欢
党报受众微信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微信
微信
微信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