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菲宋博文薛朝霞王卫平
①中国.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E-mail:feiwang546@126.com ②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③太原师范学院 030619 E-mail:mi5275@163.com △通讯作者
SCI职业压力文献可视化图谱分析*
王 菲①宋博文②薛朝霞①王卫平③△
①中国.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 030001 E-mail:feiwang546@126.com ②山西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③太原师范学院 030619 E-mail:mi5275@163.com △通讯作者
目的:总结和分析SCI数据库中职业压力研究文献的发展历史、动态和特点。方法:以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搜索到的1956-2016年60年间的6945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应用CiteSpaceIII软件绘制职业压力研究的知识结构框架图与发展进程谱。结果:挖掘到职业压力研究的高学术影响力期刊、作者间的合作关系,描绘职业压力研究在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与前沿趋势。结论:职业压力研究在近20年间大幅增加,对其研究的国家、机构日益增多。不同学者提出的模型、理论均被研究者讨论、发展,并且被学者引入不同的研究领域。职业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使得meta分析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职业压力;知识图谱;信息可视化;健康;职业倦怠
职业压力又称工作压力、工作紧张、职业紧张,是指职业背景下的压力,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职业压力,但都倾向于职业压力是工作环境要求和个体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1-2]。并且,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雇主对雇员的要求愈加严苛,不断增加的职业压力严重地影响了雇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3-5]。由于职业压力基于的不同理论基础和工作环境对雇员身心健康、企业生产效率、劳资关系具有的重要影响,职业压力的研究日益丰富。有研究表明,职业压力文献近20年间增加了50倍,研究领域已从医学、心理学扩大到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和探讨[6]。本文使用CiteSpaceIII等软件对WoS数据库中职业压力研究的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可帮助准确把握学科动向为读者介绍职业压力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7]。
1.1 对象
对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WoS Core Collection),以SCI-EXPANDED,SSCI, A&HCI,CPCI-S,CPCI-SSH,ESCI,CCR-EXPANDED,IC为索引。以"JOB STRESS"(工作压力)、"JOB STRAIN"(工作紧张)、"OCCUPATIONAL STRESS"(职业压力)、"WORK STR ESS"(工作压力)作为索引主题词,用OR进行连接,选择文献类型为“ARTICLE”,出版时间为所有年份,共得到6945篇文献,其中包含2016年4篇。数据检索及下载结束时间为2015年12月27日。
1.2 方法
使用CiteSpaceIII 4.0 R5 SE以关键词、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机构、国家等内容,对上述6945篇文献题录进行频次分析。在软件页面设置时间跨度为1956-2016年,以每年为1个时间片段,数据抽取对象为每一时间片层Top30,修正算法选择Pathfinder,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选项为默认状态。节点类型分别选择国家、关键词、共引作者、共引参考文献、被引期刊和机构进行分析。
2.1 国家和机构
图1为职业压力文献年发表数量走势图。职业压力的文献产自75个国家或地区,文献产量100篇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共11个。图2显示,职业压力文献国家或地区分布,其中产量最多的是美国(1723篇),英格兰(584篇)、加拿大(441篇)、德国(419篇)等位居其后,中国大陆(224篇)和台湾地区(159篇)位居10和11名。
图1 各年份职业压力相关研究文献数量
被引机构前五为卡罗琳学院(135篇)、伦敦大学学院(116篇)、芬兰职业健康学院(107篇)、赫尔辛基大学(93篇)和哈佛大学(57篇)。其中排名前100名中,北京大学(27篇)和国立台湾大学(27篇)为第37名,中国医科大学(25篇)为第46名,香港中文大学(22篇)为第60名,香港理工大学(20篇)为第68名。
2.2 共被引作者及文献
被引作者频次前3名为:Karasek(3462次), Maslach(1045次),Siegrist(1007次)。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章见表1。
图2 职业压力研究国家分布知识图谱
表1 职业压力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
表2 职业压力研究学科文献频次排名
表3 职业压力文献关键词频次排名
2.3 期刊及学科
被引频次最高的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应用心理学杂志(J APPL PSYCHOL),依次为社会科学和医学杂志(SOC SCI MED)、工作压力杂志(WORK STRESS)、斯堪的纳维亚工作环境和健康杂志(SCAND J WORK ENV HEA)、职业健康心理学(J OCCUP HEALTH PSYCHOL)。职业压力研究学科领域发表文献频次排名见表2。
表4 关键词突现值排名
2.4 关键词及前沿
由于以职业压力关键词进行搜索,因此将其进行隐藏,得到关键词频次排序,见表3。表4显示, 2000年后的文献关键词的突现值进行排序。图3显示了职业压力研究前沿的时间分布。
图3 职业压力研究前沿的时间分布
职业压力的研究历程可以从图1中有清晰的了解,其发展阶段有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发文1篇,下同)到1990(37篇),发文数量增长较为平缓,说明在这一级阶段当中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1991(114篇)到2003(193篇)之间,数量呈现温和增长趋势;第三阶段从2004(230篇)年至今(2015年419篇),文献数量大幅增长,原因是由于中国大陆、韩国、南非这类新兴市场的经济在20世纪末的快速发展,使得研究者逐渐重视员工的职业压力为企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在中国,由于香港和台湾的经济发展早于内地,所以香港的研究开始于1985年,台湾为1995年,而内地则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有相关研究。这也反映出经济发展和职业压力是息息相关的,研究者对职业压力研究是由于经济的发展所带给员工和雇主共同面临的问题。中国的国际合作情况可以从图2中看出,中国大陆仅与澳大利亚、韩国和新加坡三国之间有合作,并且与新加坡合作较为密切,而台湾仅与英格兰有合作关系。相较于美国、英格兰等国家与其他国家或地区高跨地区合作的关系,我们国家的国际合作还有待加强。并且,被引机构排名显示出我们国家的高校机构发文质量还有待提高,这都是我们国家研究者在职业压力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
在丰富的职业压力研究成果中,有相当多的文献具有跨学科的背景。表2显示,除心理学和公共环境职业卫生这两个学科外,研究者在精神学学科、商业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等都引入了职业压力的概念。并且在近十余年,将职业压力涉足的领域学科扩展到儿科学、酒店业、老年医学等学科。这都侧面反映出不同职业人群均可能产生职业压力,应引起相关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对职业压力研究的前沿热点分析,我们发现,关键词频次排序中(见表2),健康一词居于首位。并且在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章中(见表1),有5篇是探讨职业压力和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不仅如此,在突现值排序中(见表4),联系(ASSOCIATION)的突现值结束年份为2016,也就是说,职业压力和诸如动脉粥样硬化、睡眠质量、代谢综合征等身体健康方面关系的研究从2013年起,便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由此可见身体健康是职业压力研究的重点,并且心血管疾病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但文献对于两者关系是否显著存在不一致的结论,这也值得研究者进一步研究。这10篇文章都对职业压力的模型进行了探讨,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理论模型提出的问卷,也成为后续研究者探讨的热点,同样表现在模型关键词具有较高的频次。并且,被引作者频次最高的3位均提出了其理论模型:Karasek提出的工作需求-控制模型(Job Demand-Control Model,JDC)[8-9]、Maslach提出的职业倦怠模型及其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10]和Siegrist提出的付出-回报失衡模型(Effort-Reward Imbalance,ERI)[11-12]。这些理论模型经过提出和发展,已被研究者所广泛探讨和使用。尤其是德国生理学家Siegrist提出的ERI模型,此模型认为员工在工作中付出的时间、精力是需要通过薪酬、尊重和发展前景等作为补偿,如果雇主没有给予与付出相对等的回报,员工就会有诸如迟到、早退、旷工等消极的工作行为和对工作不满意的感觉等。虽然ERI模型的提出仅有10余年时间,但其突现值在2011年至2014年之间达到了21.37,说明该模型在职业压力研究中备受研究者关注,也可以预测理论模型会在未来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随着职业压力研究文献的日益丰富和meta分析方法的日渐成熟,研究者将两者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在被引文献频次前10名中,有两篇文献使用了meta分析[13-14],并且这两篇文献被引频次非常高,在表4中,meta分析关键词从2012年开始,其突现值达到了26.97,这不仅说明meta分析方法已在职业压力研究领域中被快速使用,也侧面反映了职业压力研究经过近60年的探讨,其研究结果已相当丰富。在这些文献中,离职意向(TURNOVER INTENTION)和联系两个关键词分别从2011年和2013年分别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突现值和其结束时间可以预测,联系、离职意向和meta分析将成为未来职业压力研究的前沿热点。
职业压力研究前沿的时间分布(见图3)可以很好的纵向反映某一热点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年轻男性公司职员(young male office worker)一直是研究对象,这也符合前人研究发现的国外研究者对样本选择的专业性[6]。旁观者(beholder)和幼儿看护工作者(child-care worker)同样一直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并且我们发现职业倦怠(burnout)在后者坐标上,说明首先职业倦怠是基于该工作人群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他聚类如血脂障碍(dyslipidemia)和冠心病、风险因素、白厅2系列研究(whitehall II)有相关研究,任务反馈(task feedback)聚类和心理健康、ERI模型有相关研究,护理专业(nursing profession)和健康、工作满意感有相关研究等等均为当年研究的热点。
自职业压力被提出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研究的领域现已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心理学、社会学,其他领域例如医学、教育、神经科学也为其涉猎领域。本文首次从整体层面上,宏观的探寻了该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面以及研究重点、研究方法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更全面的展示了职业压力的学科重点。不仅发达国家研究人员对职业压力研究给予了重视,我们国家在经济增长时也紧跟国际研究潮流,并在近10余年随着经济结构改革也愈加深入。职业压力的研究也从个体微观影响角度转变到组织企业宏观角度,这也正是经济发展下对员工个人的重视转向对组织集体的重视的必然要求。从宏观角度研究的离职意向、工作环境及对影响因素整理的meta分析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我们国家研究人员可以依此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加强心理学与公共卫生、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使我们国家在职业压力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并为企业组织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提升从业者的工作品质而给出更多科学依据[]。
[1]R R Ross,E M Altmaier.Intervention in occupational stress:A handbook of counselling for stress at work[M].Sage,1994:11-12
[2]许小东.管理者工作内源压力与外源压力的结构模型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1):36-40
[3]王雁飞.国外员工援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5,13(2):219-26
[4]Z Kronfol,M Saleh,M Al-Ghafry.Mental health issues among migrant workers in 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countries: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illustrations[J],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4,10:109-113
[5]M ten Have,S Van Dorsselaer,R de Graaf.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ype and number of adverse working conditions and mental health during a time of economic crisis(2010-2012)[J].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15,50(6):899-907
[6]杜鹏程,王月玥,宋锟泰.基于共词网络的国外工作压力领域知识图谱[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8):179-184
[7]C Chen.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 57,3:359-377
[8]R A Karasek,Job Demands.Job Decision Latitude,and Mental Strain: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9,24(2):285-308
[9]R Karasek,C Brisson,N Kawakami,et al.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JCQ):An instrument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1998,3(4):322-323
[10]C Maslach,S E.Jackson,The cost of caring[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2:10-12
[11]J Siegrist,D Starke,T Chandola,et al.The measurement of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European comparisons[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4,58(8):1483-1499
[12]J.Siegrist.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high-effort/low-reward conditions[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996,1(1):27-29
[13]M Kivimaki,M Virtanen,M Elovainio,et al.Work stress in the etiolog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 meta-analysi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Environment&Health,2006,32(6): 431-442
[14]S Stansfeld,B Candy.Psychosocial work environment and mental health—a meta-analytic review[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Work,Environment&Health,2006,32(6):443-462
[15]杜江红,李永鑫.2004-2013年《职业健康心理学杂志》论文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8):602-607
Visualization Map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on SCI Occupational Stress Research
WANG Fei,SONG Bowen,XUE Zhaoxia,et al
College of Humanity and Social Science,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s on occupational stress research and their features. Methods:Based on 6945 literatures on occupational stress research from 1956 to 2016 in the ISI Web of Science database,this paper visualized the result with the data visualization tool called CiteSpaceIII.Results:This results showed the high-impact journals,the cooperations between authors,the trends across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hot issu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research.Conclusion:Papers on occupational stress have been increased 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and countries and institutes are increased.Different models and theories have been discussed,developed and used in different fields.Meta analysis becomes the hot issuse.
Occupational stress;Knowledge mapping;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CiteSpaceIII
R395.6
A
1005-1252(2017)01-0033-05
10.13342/j.cnki.cjhp.2017.01.009
2016-08-22)
http://www.cjhp.com.cn/
山西省软科学课题基金山西省中青年医生职业压力研究(编号:2013041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