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市民化的社区认同路径探索

2017-12-19 16:24王楠
大观 2017年10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

摘要:通过对农民工市民化发展阶段性分析,探讨从政府政策、基层社区、城市居民和农民工自身方面提升农民工的社区认同,促进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真正的市民。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社区认同

农民工市民化成为我国非农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城市的发展少不了农民工的贡献,农民工也需要在城市里安家立业、繁衍后代,城市、社区将是未来农民工主要工作和生活的场所。

农民与市民在中国目前仍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社会角色。农民工在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职业的转变和地域的转变可能是同时发生的,也是能依次发生的。当农民工在城市社区居住,从事非农生产时,我们把这个阶段可以成为“半市民化”。此时的农民工虽然是农村户口但已经不从事农业生产,生活在城市社區,但是没有城市户口,在社会权利、法律规范、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角色、社会资本等诸多方面和市民还有一定的差距。准市民化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最后一步,是即将成为市民,但仍然欠缺某些方面,还和市民不完全相同的阶段。准市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在城市里有了固定的工作和收入,甚至有了住房,有了家庭并有稳定、正常的生活,在城市里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他们已经成了城镇工人、居民,融入了城市生活。他们的子女和后代也不可能回到农村去。现在的城市中,准市民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他们在城市中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和职能,使城市正常的运转。

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社区相当于城市的基本管理单元,也是接触农民工的基层管理组织,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户籍、社保等政策措施,也充分意识到社区的功能作用,健全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农民工对城市社区及居住社区的认同应从社区层面、社区居民和农民工的互动三方面进行改善,才能加快实现“准市民”到“完全市民”的转化。

一、社区层面

(一)加强社区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社区组织建设,深入贯彻服务意识。基层社区应加强组织自身的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在社区内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建设,增强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意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保障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因农民工的思想观念闭塞,社区观念淡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故社区应加大宣传非政府组织的力度,让农民工真正了解、资源、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农民工走出传统的血缘、地缘的社会网络,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二)创新社区教育

“准市民”到“完全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除了城市户籍外,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行为模式等最难转变。社区基层组织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培养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政府和民政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编制一本《市民手册》,并通过社区免费向农民工发放,帮助农民工明确了解城市生活指南、就业指南、资讯信息等,内容涉及学习、就业、医疗、救助、法律等多个方面。这样既能帮助农民工快速了解所在城市,尽快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还能提高农民工的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是向市民转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在社区建立市民学校,通过开展讲座、培训、座谈会等多种教育形式传授农民工急需了解的内容。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向农民工传递及时有效的知识和信息。

(三)健全社区服务

社区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子女的教育、专业化的职业培训以及良好的生活环境等社区服务平台,保障农民工的物质生存需求。

同时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保障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保障农民工的物质生存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他们在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上向市民转变。社区内农民工群体存在内部分化,年龄层次也有所不同,丰富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农民工的参与热情.这个既能够增加农民工的个人素养、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拓宽农民工的日常交往范围,促进农民工逐步适应城市社区生活。

二、城市居民层面

农民工能否能快速融入到城市社会,能否适应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不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层次,也在于他们能否成功地跨越城乡二元模式的隔阂,实现与城市居民的良性互动。因此,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也是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市民们应该更多地看到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为市民生活提供的便利。市民们要能客观的评价农民工,认为农民工进城并不是城市治安状况变坏,交通拥挤,环境卫生恶化的主要根源。农民工进城从事了一些市民不愿意从事的脏、累、险的部分工作。

社区应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主动向农民工灌输城市人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动员他们参与城市社区活动;一方面向市民宣传农民工对城市的贡献,通过社区的帮助借助各种手段创造农民工与市民相处的机会,加大力度宣传社区居民与农民工互动中突出的典型事例,在社区中形成农民工与市民互动的良好氛围。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交往,不仅能够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误解,增进彼此的了解,而且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工的行为态度,消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的心里落差,使他们的心理背景转化为城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从内心和行为真正地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三、农民工个人层面

对于农民工的社区认同构建,国家配套政策制度、社区层面的支持、城市居民的接纳只是影响社会认同的外部因素。优越的外部条件需要农民工自己能够主动去把握机遇,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一)增强学习意识、提高自身能力

农民工市民化和社区认同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农民工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在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农民工要建立“终身主动学习”的观念意识,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和社区组织各项培训或者活动,抓住每一个学习培训的机会。在培训过程中主动提高技能水平,主动了解城市主流的思想观念、倡导的行为模式、相应的法律知识,能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使自己的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质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缩小与市民的区别。endprint

(二)提升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

农民工是漂泊无根的一代,在城市中被边缘化,生活状态时常感到迷惘、孤独、抑郁和疏离感,他们在城市经常交流对象只能是同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老乡或者是工友群体,他们在城市里感觉无依无靠。同时市民化的道路很漫长,涉及国家制度、社会支持、工作机遇、个人能力等各种复杂因素,当长时间没有实现市民化,或者在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難时,农民工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失衡,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失范行为和极端行为。农民工应该不断调适自己的心理,学会调节不良情绪,正确认识看待遇到的困难、歧视等各种问题。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不公正的对待时,学会运用手中的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困惑多与亲人、朋友、同事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与周围的朋友共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当自己不能够调适心理的时候,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不能把问题搁置,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三)增加社区参与、实现自我价值提升

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多以传统的“血缘”“亲缘”“地缘”乡土关系,采用群居的生活方式,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与周围市民的沟通和交流。农民工应处理好与市民的人际关系,放下心理包袱,敞开心扉,主动加强与市民的沟通,破除市民心中的保守观念。其次应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或工作单位或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不断扩大交友范围,通过活动与市民直接接触,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沟通交流方式,采用市民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视角去衡量城市社会。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市民对农民工的刻板映像,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另外,农民工应多参与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文艺表演、义务劳动等,为社区建设多做贡献,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增强社区认同。农民工还可以利用网络、微博、微信群、朋友圈等多种途径参与社区活动。在工作之余多关注报刊杂志,了解社区动态。通过学习充实业余生活,缩小与城市居民的距离,从而提升社区认同。

社区认同不仅仅是农民工自身的事情,它关乎农民工能否顺利融入社会,关乎中国社会的有序进步,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农民工市民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政策配套实施、基层社区承担社会责任、广大城市居民的包容接纳和农民工群体自身的努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农民工和市民相互认同、和谐相处,使农民工从心理上真正形成对城市社区的认同归属感,从而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参考文献】

[1]牧原.基于社会依赖视角的社区认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黄锟.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制度安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2).

[3]范雯.转型期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5.

[4]张小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阶段特征探究——基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查数据研究[J].今日湖北旬刊,2012(05).

[5]汪大海.社区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楠(1981-),女,河南卫辉人,讲师,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处教师。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
工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山东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