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娣
摘要:健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实施健康体适能课程将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健康体适能是一种有效的健康促进模式,它符合高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健康体适能;体育课程;改革
一、健康体适能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体适能定义为:在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余力去享受休閑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运动(竞技)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体适能按个人需求划分的。反应、速度、爆发性、灵敏性和协调性等素质属于竞技体适能,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得最佳运动成绩所具备的体适能;体脂成分、心血管耐力、肌肉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素质是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它是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为最终目标的体适能,及健康体适能。最早的健康体适能教育计划是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联盟于1987年提出的一项旨在建立一个能协助体育教师帮助青少年理解终身体育活动的计划。实践证明,健康体适能对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效果甚佳。近年来,健康体适能在我国逐渐被众多高校体育课程所引入。如何使健康体适能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得到充分演绎,促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是摆在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院校体育普修课程存在设置缺乏灵活性、开设频率和时间有限、课程设置与专业脱节等弊端,探讨健康体适能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体现和运用,有利于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发展职业特色等。认为应该结合健康体适能的目标,增加高职院校体育普修课程内容形式,进一步发挥健康体适能的功能,转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式,加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率。
二、大学生体质和健康体能课程的关联
(一)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下滑趋势明显。据《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调查,大学生的爆发力、肌肉力量、柔韧性、耐力都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城市学生比乡下下降速度更为明显。在高等学校中,坚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越来越少,体育课缺席情况也越来越多。很多学校的运动会记录出现几年或者十几年没有被打破的局面。
(二)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被忽视
高职体育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大多数学校一年级设置的多为基础课,二年级为限选课,三年级就不再设置体育课程,而且体育课程每周也只有两个学时,根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加之现在的学生懒惰和不愿动的心理,使体育课如同摆设。
(三)大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生活习惯、方式不合理
目前,大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各项机能正处于成熟和稳定期。在此时期,人体的免疫力、体抗力等相对较高,患病率略低,出现身体“健康”的假象,从而麻痹他们的思想,造成他们健康意识淡薄。另外,现在的科技日益发达,很多智能设备代替人们的基本活动,熬夜、喝酒、生活不规律的现象也普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因素,使其体质下降。
三、健康体适能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健康的身心,提高国民素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发展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培养社会复合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健康体适能课程主要以身体锻炼为主,突出“适”,强调适应,适量,适度,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传授健康体适能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并推进大众体育的普及,“终身体育”的开展。
(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传授学生终身体育的锻炼方式和方法,符合国家提出的“终身体育”的目标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立了新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要传授健康的生活方式、态度和行为,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健康体适能课程,就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健康和体育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传承体育文化,深化体育精神
高校是传承文化的殿堂,是各种文化的汇聚地,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传承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四)为体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支撑
鉴于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修改和补充及其历史性的变革,体适能的内容多样化,教育对象分层次,解放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促进教师对原有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和探讨,使其更加主动地去考虑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以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体适能课程,首先分成分类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对体育课的畏惧心理,重新认识体育课是获得健康的途径,认知并学会健康资源,掌握一定的现代体育知识和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符合我国新颁布的“标准”中综合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指导思想和内容。
四、健康体适能教学模式的初探
一节完整的健康体适能课程,将分成开始部分(集合整队,准备活动):使机体从安静状态逐步进入运动状态,从而适应该强度的运动训练,避免心血管、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系统突然承受较大运动负荷而造成意外伤害,避免肌肉、韧带、关节等器官的损伤。可以采用运动强度较小的有氧运动和拉伸运动,时间分配10-15min。基本部分(授课内容):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等,时间分配60-65min。结束部分(放松运动,集合总结):整理放松,总结评价,时间分配10-15min。
五、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健康体适能作为当代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对其健康的身心有着重大的意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设置,教学评价等体系有着巨大的难度,健康体适能的理念将增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度,促进终身体育的发展,改善国民体质,对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创造有利的理论基础——通过将健康体适能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可行的。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国民体制健康标准》的实施,有利于“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对全面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舒盛芳,沈建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61):90-92.
[2]肖焕禹,周莉,罗海涛.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02):76-81.
[3]邹师.体育教学模式分类及其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7).
[4]张兆斌,窦晓宁.中美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
[5]季浏.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范云祥,夏漫辉,马卫平.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及其诊断与矫正[J].体育学刊,201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