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Linux原理与应用》课程体系设计与构建

2017-12-19 10:24杨胜利李超邱林润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杨胜利+李超+邱林润

【摘要】本论文对高校的《Linux原理与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课程体系设计和构建,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可以更好地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

【关键词】课程体系;Linux;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6.81-4;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26-01

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Linux系统的发展很快,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主流软件之一。尤其在服务器、嵌入式平台等方面,Linux占很大比重。各国政府对Linux的开发和应用给予很大关注,全球软件业和厂商都以极大热情和资金投入Linux的开发。Linux已成为众多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Linux系统的基本概念、一般原理、简单应用、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Linux操作系统概述、Linux桌面环境及运行级、vi编辑器的使用、常用命令及文件操作、目录及其操作、Linux账号管理、Linux进程管理、Linux的包管理、C程序编译工具、shell编程、网络管理及应用、Linux系统安全、Linux系统内核裁剪等。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工科院校面向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等计算机类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计算机学科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其目标是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命令行方式和图形方式对Linux系统进行操作和管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的内容包括Linux系统概念、特点和安装方法,Linux系统的用户账户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磁盘文件与目录管理、包管理、进程管理、shell编程、网络应用和系统内核的裁剪与编译等。

课程重点:Linux系统的用户账户管理、磁盘文件与目录管理、进程管理、shell编程

课程难点:shell编程、Linux系统内核的裁剪与编译。

另外,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建议本课程单独安排为期1到2周的专项实践,使学生掌握Linux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结构

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条件

(1)合理编排教学实例,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和手段,通过细致分析、形象引导和问题启发,着重讲解相关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使学生真正领会编程的方法步骤和基本要领。

(2)灵活采用了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以及网络自主学习法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勤于实践,积极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五、总结

论文讨论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重点强调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增加最新的前沿知识和工程应用等内容,从实验环节重点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组织开放化,实現教学过程的交互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苏畅.《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8):154-158.

[2]张淑媛.《Linux操作系统》课程改革及教学实施过程[J].现代经济信息,2011(12):72-74.

[3]李玉林.《Linux系统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5):136-138.

[4]金京犬,杨忆.Linux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89-290.

[5]马欢,景志勇.Linux课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的实践[J].软件导刊,2014(12):12-13.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