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菁霞++丁心华
摘要:
本研究以苎麻纤维和棉纤维为原料,采用针刺非织造加工工艺,制备麻/棉非织造吸声材料,研究测试不同麻棉配比、不同针刺工艺参数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制备的麻/棉非织造复合材料中,麻纤维含量为30%,针刺密度为150刺/cm2以及較大针刺深度的较厚材料时,材料对中高频的声波吸声性能好。
关键词:麻/棉复合材料;非织造材料;针刺;吸声性能
1 引言
随着社会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与水污染、大气污染一起,被称为全球三大污染[1,2]。噪声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加速各种材料的老化,缩短材料的使用寿命[3-5]。因此,开发吸声降噪的吸声材料来控制噪声污染,是当前各行各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吸声材料一般为内部具有多孔结构、对入射的声波具有吸收作用的材料(如纤维毡、泡沫材料等),或通过共振对入射的声波具有吸收或者反射作用的材料(如薄膜、隔板等)。纤维类吸声材料具有来源广、孔隙度高、吸声性能优良、易加工成型、价格便宜等优点,使其在吸声材料中广泛应用[6,7]。棉、麻等天然纤维由于可再生、可天然降解、绿色环保以及具有天然的植物空腔、较高的强度、较低的价格等在吸声材料中受到青睐[8-10]。非织造纤维材料作为一种柔性、多孔隙的吸声材料,吸声系数范围宽,同时具有质量轻、可循环使用、经济环保等优点,对高频率声波吸收效果好,现已被广泛用作吸声材料[11-15]。非织造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不仅与纤维材料本身的结构、性能有关,还与其加工工艺关系密切。
本文以麻纤维和棉纤维为原料制备针刺非织造材料。通过改变纤维配比、针刺密度、针刺深度以及材料厚度等因素,研究针刺工艺及不同材料混合比对麻/棉非织造复合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2 试验部分
试验材料:麻纤维(市售苎麻),平均线密度6.83dtex,断裂强度6.95cN/dtex,断裂伸长率4.67%;棉纤维(市售细绒棉),平均线密度1.74dtex,断裂强度2.98cN/dtex,断裂伸长率6%。
试验设备及仪器如表1所示。
制备工艺流程如图1 所示。
3 吸声性能测试
本试验选用北京声望声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SW463型吸、隔声测试仪测试吸声性能,驻波管内径为100mm,其测量频率为250Hz~6300Hz。其中,500Hz以下是低频声,500Hz~2000Hz是中频声,2000Hz以上是高频声。选用传递函数法的阻抗管法测试材料的吸声系数,测试过程参照标准GB/T 18696.2—2002《阻抗管吸声系数和声阻抗的测量》[16]。当声波入射到材料表面时,一部分被材料表面的纤维立刻反射,另一部分进入纤维间空隙逐渐被吸收。吸声系数是声波入射到材料表面时,其能量被吸收的百分数,即被吸收的声能与入射的声能之比[17]。
注:Er——反射声能;Ei——入射声能;Eα——吸声声能;Eτ——投射声能。
传递函数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量样品前两个传声器之间的传递函数H12可以得到声波的法向反射系数r。传递函数H12为复数,定义式为:
(1)
其中:k0——波数,k0=2πf/c0;p1,p2——分别是两个传声器处的复数声压;x1,x2——分别为两个传声器距离参考面(x=0)的距离;
f—— 声频;c0—— 声速;j—— 虚数单位。
入射声波的传递函数HI和反射声波的传递函数HR,可以通过下式计算:
(2)
(3)
结合公式(1)~(3),可以得到法向反射系数r:
(4)
通过r可以得到吸声系数α的表达式:
α=1-|r|2=1-(rr2+ri2) (5)
式中:rr,ri分别表示r的实部和虚部。
4 结果与讨论
4.1 纤维配比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将麻纤维质量百分比按10%、30%、50%、70%、90%五个不同配比与棉纤维进行混合,控制厚度2mm、针刺密度150刺/cm2、针刺深度4mm,制备麻/棉非织造吸声材料。吸声材料的吸声性能测试结果如图2、图3所示。
由图2、图3可知,麻/棉复合材料在中频段麻纤维含量增加吸声系数降低,材料的吸声性能减弱;在高频段具有较好的吸声效果;麻纤维质量分数为30%时,复合材料在高频段吸声性能最好。非织造材料的吸声机理是声波深入三维杂乱纤维孔隙中,引起空气和细小纤维发生机械振动,并通过与空气分子发生摩擦、黏滞阻力及热交换等作用,声能被转变为热能,达到吸声的目的[18]。由于棉纤维较苎麻纤维细而柔软,对高频声波具有很好的吸声效果,而麻纤维模量大,纤维较刚硬,对低频声波有良好的反射,但由于麻纤维刚硬不易变形纠缠,针刺后结构蓬松,空隙较大,而过大的空隙会影响材料的吸声。从而使麻/棉复合材料在高频段吸声效果好,而在中频段吸声效果差。
4.2 针刺密度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
采用针刺加固工艺,控制麻纤维质量比30%、厚度2mm、针刺深度4mm,改变针刺密度(120刺/cm2、150刺/cm2、180刺/cm2),制备麻/棉非织造吸声材料。吸声性能测试结果如图4、图5所示。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当针刺密度为150刺/cm?时,材料的吸声性能好,针刺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材料的吸声。这是因为当针刺密度太小时,材料中纤维缠结不够紧密,整个材料结构比较蓬松,声波容易穿透材料,没有与材料充分接触摩擦;而当针刺密度过大时,纤维之间会产生较大幅度的位移甚至会导致部分纤维发生拉伸断裂,所以使得材料中孔径增大,空洞数目增多,而且会使得同平方米克重下的针刺毡变得紧密而薄[19],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不利于提高材料的吸声性能。另一方面,从力学性能来考虑,针刺密度太小,纤维之间没有充分紧密缠结,材料受力作用后,纤网中纤维容易产生相对滑移从而导致其力学性能不佳;当针刺密度过大,纤网中部分纤维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因此也会使得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因而会影响材料在使用过程的寿命。endprint
4.3 针刺深度与材料吸声性能的关系
采用针刺加固工艺,麻纤维质量比30%、厚度2mm、针刺密度150刺/cm2,改变针刺深度(3mm、4mm、5mm),制备麻/棉非织造吸声材料。吸声性能测试结果如图6、图7所示。
通常,工程上认为吸声系数大于0.20的材料为吸声材料,大于0.56的材料为高效吸声材料[20]。当噪声频率在中频段1000Hz~1600Hz的范围时,针刺深度为5mm的材料表现出优良的吸声性能,吸声系数达到0.2以上。当噪声频率在高频段3000Hz~6300Hz,针刺深度为5mm时,材料的吸声系数达0.56以上,已经达到高效吸声材料的指标。图7中,当声波频率5000Hz以上针刺深度5mm的材料吸声性能略有下降,主要是由于纤维纠缠紧密,材料的孔径变小、孔隙率降低,从而导致吸声性能略有降低。
4.4 材料厚度与材料吸声性能的关系
采用针刺加固工艺,麻纤维质量比30%、针刺密度150刺/cm2、针刺深度5mm,改变材料厚度(2mm、4mm、6mm、8mm),制备麻/棉非织造吸声材料,吸声性能测试分析如图8、图9所示。
由图8、图9可知,不管在中频段还是在高频段,材料的吸声性能都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大,而且吸声系数几乎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而成倍增大。在中频段,材料的吸声系数随着频率增加几乎成线性增加,因为吸声材料越厚声波在通过时能量消耗越大,转换成内能越多,吸收的声能越大。在高频段,吸声系数先增加而后减小,频率在5000Hz左右时,吸声系数达到最大峰值,达到0.96左右,吸声性能达到最优。由上图还可以看出,在工艺参数分别为麻纤维质量比30%、针刺密度150刺/cm2、针刺深度5mm、材料厚度8mm时,麻/棉非织造吸声材料的吸声系数在中频波段(500Hz~2000Hz)都达到0.2以上,在高频波段(2000Hz以上)都达到0.5以上,已经达到吸声材料的要求。
5 结论
通过改变麻棉纤维配比、针刺密度、针刺深度和材料厚度等工艺参数,制备不同非织造吸声材料,通过吸声性能的测试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当麻纤维的质量比为30%时,吸声材料对高频段噪声具有很好的吸声效果,但在中频段麻纤维的含量对材料吸声性能的影响不大。
(2)材料吸声性能随着针刺密度先增加后减小,当针刺密度为150刺/cm?时,材料在中频段和高频段下吸声性能好。
(3)在工艺参数分别为麻纤维质量比30%、针刺密度150刺/cm2、针刺深度5mm、材料厚度8mm时,噪声频率在500Hz~6300Hz的范围,都表现出良好的吸声性能。
参考文献:
[1]唐兆民. 噪声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治理[J]. 生态经济, 2017,33(1):6-9.
[2]SB Park, DS Seo, J Lee. Studies on the sound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concrete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recycled aggregate and target void ratio [J].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2005,35(9):1846-1854.
[3]吕丽华,毕吉红,于翔. 废弃纤维吸声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声性能[J]. 纺织学报, 2016,37(2):39-43.
[4]Yu Xiang, LvLihua, Wei Chunyan, et al. Research on sou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multilayer structural material based on discarded polyester fiber [J]. 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2014,105(10):1009-1013.
[5]栾巧丽, 邱华,成钢, 等. 羊毛及其混合纤维非织造材料的吸声性能[J]. 纺织学报, 2017,38(3):67-71.
[6]Margaritis E, Kang J. Relationship between green space-related morphology and noise pollution [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7(72):921-933.
[7]Campello-Vicente H, Peral-Orts R, Campillo-Davo N, et al. The effect of electric vehicles on urban noise maps [J]. Applied Acoustics, 2017(116):59-64.
[8]I. Kruciska, E. Gli ci ska, M Michalak, et al. Sound-absorbing green composites based on cellulose ultra-short/ultra-fine fibers [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15,85(6):646-657.
[9]W D Yang, Y Li. Sound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natural fibers and their composites [J]. Science China 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2,55(8):2278-2283.
[10]F X Hu, Z F Du, M MZhao, et al. Realtionship between sound absorption property and needling techniques of automotive interior materials made of hemp fiber [J].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 2013,34(12):45-49.
[11]冬利,罗小华,钟祥璋. SoundTex吸声无纺布的吸声特性[J]. 噪声与振动控制, 1998(5):32-33.
[12]KMcintyre. Nonwovens offer win-win solutions for car makers [J]. Nonwovens Industry, 2012,43(12):24-32.
[13]李晶,郭秉臣. 非织造布吸声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 非织造布, 2007,15(1):8-13.
[14]李昌稳,靳向煜,吴海波. 非织造多孔降噪材料的制造工艺及新技术[J]. 产业用纺织品, 2011, 29(1):26-29.
[15]A Mahmoud, G EI-Shenawy, E Ramadan. Using nonwoven hollow fibers to improve cars interior acoustic properties [J]. Life Science Journal, 2011,8(1):344-351.
[16]楊树,于伟东,潘宁. 非织造布的结构特征与其吸声性能研究[J]. 产业用纺织品, 2010(7):6-11.
[17]巫莹柱,何洽燊,刘裕文,等. 针刺非织造布与机织物复合材料的吸声性能研究[J]. 棉纺织技术,2015(6):10-14.
[18]周锦涛,焦晓宁,胡炳辉. 汽车用吸声非织造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产业用纺织品, 2016(3):1-7.
[19]HF Xiang,D Wang,HC Liu, et al. Investigation on sound 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kapok [J].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2013,31(3):521-529.
[20]何冬林,郭占成,廖洪强,等. 多孔吸声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材料导报, 2012, 26(19) :303-306.
(作者单位:南通纤维检验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