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养老关键词:“居家”和“免费”

2017-12-19 13:33李忠东
检察风云 2017年21期
关键词:乐龄公寓居家

李忠东

统计数字表明,新加坡正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9个人中就有1人在65岁或以上,到2030年将激增到20%。为了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新加坡政府20世纪90年代成立6个工作小组,开展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跟子女同住、独居或只与老伴住在一起的情况越来越多,从1990年的10%增至1997年的15%,到2030年将上升到25%,住屋成为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由新加坡政府主导的养老模式以免费为主,养老方式呈现“去产业化”色彩。政府从养老金、医疗、护理、就业、子女、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全面构建和完善以“乐龄公寓”和临终护理为重点的老龄化社会保障网络。与养老相关的各部门建立起相互协调促进的工作机制,确保了老年人可以在无需额外支付费用的情况下安享晚年。

“乐龄公寓”舒适惬意

在新加坡,“乐龄”是对60岁以上老人的尊称。大家达成这样的共识:老人辛苦了一辈子,理应享受快乐生活,因此老年住宅也就成了“乐龄公寓”。这种居家养老模式从1998年3月开始推行,正在逐步实现“老有所居”和“老有所养”的目标。根据有关规定,入住“乐龄公寓”的申请者必须为年满55周岁或以上的组屋屋主,而且是新加坡公民。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卖掉自己的原有住房(新加坡公民只能拥有一套政府组屋),一部分钱用来购买面积稍小但方便实用的“乐龄公寓”,另一部分作为养老金之外的补充资金。夫妇必须一起申请购买,单身人士、离婚者或丧偶者也可申请。考虑到能与子女团聚,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会把老人分配至距离他们住所最近的“乐龄公寓”中。如果老人的子女想到“乐龄公寓”所在的社区居住,可以优先购买附近的住房,以方便探视交流。

根据规划,全国有金松、金柳、金棕、金栎、金香和金莲6个“乐龄公寓”小区,地点都选在成熟的社区中。所谓成熟的社区,指的是老年人常年居住、公共设施完善、商业发达、生活和交通较便利的居住区。这里离亲属和朋友比较近,便于与同龄人为邻。“乐龄公寓”一般为12~14层的精装修板式高层建筑,户型有35平方米与45平方米两种(基本上是使用面积,没有分摊面积),为一位或两位老人居住提供足够的空间。一般是一室一厅,有部分家具。公寓的一、二层是老年人活动用房和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用房,其中第一层全部架空,设有休息场所和便民设施。第二层作为提供养老服务和必需设施的场所使用,开辟了诊疗中心、活动中心和心理疏导室等。配备有专业的医疗护理人员,从身体和精神上帮扶老人。

和一般住宅的内部设施大不一样,“乐龄公寓”充分结合了老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从大的方面来说,居室里凡是改变了方向或者高度的地方,都有醒目的颜色加以提示。与普通住宅相比,照明度提高了1倍。自来水和煤气等各种开关上用的都是大号字体,报警系统的音量也适当地加以提高。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例如,楼梯和走廊两侧都安装有扶手,以确保老人的安全。开关、门铃和门窗等设施的高度有所降低,便于弯腰驼背的老人使用。厕所离卧室仅咫尺之隔,而且装的是长明灯,以防止不慎摔倒。厨房的灶台、水池和卫生间的洗面台的下方设计成凹形,可以摆放椅子,供老人需要时坐下。

为了降低养老成本,政府制定了较为低廉的价格,刚开始时规定35平方米的户型售价5万新元(大约合24.49万人民币元),45平方米为7万新元。但随着建筑安装成本的上升,价格到2015年升至10万元新币左右。“乐龄公寓”的产权为30年,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转售,只能回售给建屋发展局。如果不想拥有“乐龄公寓”或屋主去世时,政府会按房价比例退还余款。

新加坡有关部门引进非营利社会团体,组织入住“乐龄公寓”的老人们读书、唱歌、跳舞和健身等,开展各种学习和娱乐活动,并提供生活照料。与此同时还鼓励他们走出家门,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人们响应政府号召,主动帮助更困难的老人,志愿到学校去教学生如何做手工,给他们讲故事,协助督促父母都在上班的孩子完成功课。参加这些活动有益于老人们的身心健康,他们感到晚年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快乐。

除了兴建“乐龄公寓”之外,新加坡政府还采取了另外一些措施。建屋发展局在设计组屋时,专门推出了满足几代同堂的户型,而且在价格上给予优惠。这种户型和互相连通的两套住宅很相似,既能分开,又可以合起来。不但尊重了老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年轻人的特别需求,而且可以让长辈和晚辈彼此照应,融洽相处。政府大力提倡那些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尽可能迁居到离他们近一些的地方,以便更好地加以照顾。凡是想在父母居住的组屋区内购买住房的人,可以优先挑选户型和楼层筹,并且在价格上享有一定的优惠。

临终关怀免费暖心

临终关怀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通常由医生、护士、心理师、社工、义工等多方人员组成的团队提供特殊的缓和医疗服务,也包括给予临终者家属身心慰藉和支持。

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三种可行模式:完全免费、保险支付和病人自付,其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前两种模式。新加坡提供的是完全免费的临终关怀服务,只要身在这个国家,即使来看病的是外国人,如被医生定性为末期病人,寿命少于1年,均可在临终关怀中度过余生。

新加坡目前提供的护理服务有三种:一种是上门访问的家居式护理,第二为可以来到護理中心的病人提供日间护理,第三种是让病人留住看护的服务。所有的医院均开展医疗诊治和护理,设有病痛舒缓小组和临终护理病床。新加坡以区域性的医疗系统为主,大医院之下有社区医院,社区医院之下有一些疗养院和护理中心,疗养院和护理中心下面是社区的一些服务。

新加坡的临终护理起源于1985年,当时一名女医生在玉朗区看到有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遂与两名助手以志愿者的身份照顾这些病人,从而开启了新加坡的临终护理事业。1989年新加坡第一家临终护理机构注册成立,旨在整合和促进全国的安宁缓和医疗,向公众普及有关临终护理的知识。它取名为HCA慈怀护理中心,是目前新加坡规模最大的居家临终关怀护理机构,分总部和4个卫星中心,目前有98位职员,志愿人士不包括在内。endprint

在HCA慈怀护理中心,能享受免费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病得很重到了末期,二是剩下寿命很短。病人需要有医生写的推荐信,证明寿命只剩下一年或者更少,所患的是无药可救的病。如果要留住的话,医生给他们预测的寿命要少于3个月。与“乐龄公寓”的思路相同,即使是末期失能患者,护理中心仍然秉持居家护理为主的方式,大多数临终关怀护理通过家访完成。为此卫生部门还为病人提供家庭装修、改装所需资金的贷款。并且护理中心的设备也可带到家中使用,只需支付100新币的押金即可。

护理中心共有5个看护团队,由医生、护士、社会工作者、顾问和经过培训的志愿者组成,专业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给病症末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和舒适服务,上门探望病人及其家属。志愿者通过其他的方式,比如给病人煮饭、帮他们理发、驾车接送患者或者参加日间照料中心的其他活动。在护理中心,末期患者因巨大疼痛而抑郁或愤怒的情绪化表现不可避免,家属面对奄奄一息或者去世的亲人更是悲痛欲绝,护理人员面对突发情况会高度紧张甚至束手无策。为了应付挑战,护理中心要向护理人员传授基本沟通技巧,另外每年还要培训家庭看护700余名。

迄今为止,HCA慈怀护理中心已经照顾了5.5万多名末期患者,每年进行4万多次家访,平均服务3500名患者。在任何時刻,都有800多名患者接受护理。病患中85%为癌症,15%为非癌症,如肺部堵塞、心脏疾病、末期肾病等。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全力把老人遭受的痛楚和折磨减到最低点,可以达到为患者解除90%的病痛,安心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护理中心不仅提供有形的体育活动,帮助临终病人行动起来,还组织他们参与社会互动,有所期待。许多人在参与日间活动之后,病情有所改进。原本医生预测他们只有一年的寿命,结果三年四年之后还在这里活动。这种精神和社会的作用也延伸到家庭,加深了他们与家人的关系。

阿齐利·瓦兰教授是HCA慈怀护理中心的总裁兼医疗总监,此前是一位事业有成的肿瘤科医生。“护理中心的理念是同情心、专业、尊重病人和家属,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关怀和护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衡量一个国家不仅要依据经济实力,更要看重这个国家对待老人和临终人士的态度和做法。”他表示,“我们的重点不是死亡,而是要让病人及其家属活得更好。要尽全力把他们受到的痛苦减到最低,并同时关注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为此,我们的名片设计像一所房子,里面有着一个温暖的家。”

资金保障是临终关怀护理的基础,新加坡卫生部为HCA慈怀护理中心提供了60%~70%的资金,社会捐助占据20%~30%的比例,中心也会主办一些筹款活动,筹集10%的经费。据提供的财务数据,2012~2013年间,HCA慈怀护理中心接受政府财政和捐助金额为817万新币,当年支出为721万新币。在政府和持续的社会捐助下,新加坡临终护理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在全国建成6家护理中心。据阿齐利·瓦兰教授透露,至2017年,护理中心的数量将再增加2家。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endprint

猜你喜欢
乐龄公寓居家
乐龄之心
面向“乐龄”人士的开放包容社区精神的营造
——以新加坡组屋公共空间为考察对象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前滩禧悦公寓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共享公寓
staycation居家假期
末日公寓
数字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