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017-12-19 08:42金满楼
同舟共进 2017年12期
关键词:章士钊席子银元

金满楼

报业易主案众说纷纭

《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大报,最早由英国商人美查1872年创办,后于1905年卖给该报华人经理席子佩。1912年秋,史量才以12万银元购入《申报》,由此开创了《申报》的鼎盛时期。

关于这场报业易主案,历来有颇多说法。其中传闻最甚的,莫过于史量才借名妓沈秋水之财收购《申报》一说。据载,史量才生于1880年,原籍南京,家境平平。1899年,史量才考中秀才,两年后抛弃旧科举入读杭州蚕学馆。1903年,在金山首富、民强小学校长黄公续的帮助下创办了上海女子蚕业学校。据史量才的友人冯亚雄在《<申报>与史量才》一文中的回忆,史量才办校时的生活无比拮据:

某日,史卧病在床,向我垂泪而言,因受经济压迫,要求我在小月底借五元,在大月底借十元,以解其困顿之苦。我恻然允之,每月照付,继续五年之久。一九一○年端午节前一天的晚间,史派校工阿贞来请我去下棋。见面他就惨然相告:“明日端午,欠债无力清偿,只有一死。现在有杭州新龙井茶,且与你围棋几局,再作永别。倘或你能救我,请代筹五十元,燃眉即解。好在蚕校有三个学生的学费准在一星期内交来,即可如数奉赵。”我不得已允之,于端午节清晨亲自送去。可是,他富裕以后,对此事竟忘记得一干二净。

从冯的叙述看,辛亥年前史量才经济状况紧绌不堪。在如此境况下,史量才为何能在几年后斥巨资收购《申报》?冯亚雄接着便谈起收购一事。据其所述,上海名妓沈慧芝(即沈秋水)有一恩客陶骏保,清末任南京军务要职,辛亥时挟其所贪污的军饷十数万元来到上海,寄迹于妓院,把财物交给沈慧芝保存。陈其美探知陶骏保有割据镇江、自任浙江都督的企图,于是设计枪杀之。沈慧芝就将钱物由另一相好史量才带去,“此即史盘进《申报》的财源”。

冯亚雄之说传闻颇广,报业闻人胡憨珠曾说“谈《申报》必及史量才,谈史量才必及秋水夫人”。而沈秋水后来确实成为史夫人。据史量才第一任妻子庞明德的内侄孙女、史量才研究会副会长庞荣棣女士在《申报魂: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图文珍集》中的介绍,1904年史量才与表妹庞明德结婚,1911年4月生子史咏赓。辛亥年后,沈秋水入住沈家,原配夫人庞明德隐退让贤,沈反以太太身份主持家政。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就连庞明德的亲生儿子史咏赓也称沈为“亲妈”,而庞被称为“好妈”。这或许是史量才收购《申报》来自沈秋水之财一说的辅证吧。

史量才或非独资购《申报》

却说陶骏保生于1878年,江苏镇江人,早年入读江南陆师学堂,毕业后投身军界。辛亥年镇江光复后,出任镇军参谋长,后在江浙联军光复南京时立下汗马功劳。1911年12月13日,陶骏保赴上海时被沪军都督陈其美所杀。

众所周知,辛亥年时革命军用款极缺,陈其美甚至不惜绑架银行家宋汉章以勒取钱款,说陶骏保遗留12万巨款于沈秋水处而陈其美不察,似乎有些不太可信。而对于史量才從沈秋水处取得巨款的说法,颇知其中内幕的民国闻人章士钊似不以为然。章士钊与史量才年纪相仿,同期出道,两人都在清末民初办过报,《申报》故事自是耳熟能详。据章士钊所说:清末苏松泰道蔡乃煌,为取佞两江总督端方,而在沪为之兼营谍报,“从而献计,用公库银八万两收买申报,管制舆论”,于是席氏子眉、子佩兄弟毕生经营之偌大报业,一转而为清运告终之机关刊物”。章士钊还说,“此固当时公然之秘密,知其事者并不乏人”。

至于1912年后《申报》易主之事,章士钊更表示“知之甚详”。无他,章本人即当事人之一。原来,辛亥年时,章士钊在江苏都督府任顾问之职,与都督程德全、民政长应德闳相处甚熟,颇得重用。按章的说法,某日应德闳曾对他说,《申报》属本省民政管理,但因为缺乏合适的人选而“运不得当”。言下之意,是打算让章士钊去接管《申报》。不过,章士钊当时对接管报政并无兴趣,后来才改为史量才。章士钊后来记述:申报乃官物,量才不过任监守之责,若据为己有,在法应是监守自盗。”

如此,在章士钊看来,《申报》于鼎革之际产权不明,所谓史量才以12万银元收购《申报》的传闻并不可信。按其推测,《申报》当时应属江苏都督府,史量才得以接手,很可能是因为原立宪党人张謇、赵凤昌等人的推动;陶骏保之兄、弟当时均为有力人物,岂能让沈秋水、史量才私匿自肥。此外,章士钊又指出,史量才接手《申报》后,张謇、赵凤昌、庄蕴宽等名流皆列名股东”。

章士钊之文刊于《文史资料选辑》第23缉(1962年出版),此时不仅史量才,包括《申报》也已经成为历史。不过,人死而史不灭。在章士钊看来,张謇、赵凤昌、庄蕴宽等人在民初《申报》易主一事中颇有混沌之处,或借史量才之手将前清之官财化为私有,此嫌疑恐亦不能排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史量才以12万银元收购《申报》之说与蔡乃煌8万银两收买《申报》在数字上颇为吻合,因按当时银两与银元的比价,一银元通常折合银七钱两分,即0.72两白银,则12万银元折合银86400两,如算上数年来的投资收益的话,应该说是相当接近的。

史量才“监守自盗”?

《申报》易主之事迷雾虽多,节点却只有几处,究竟是因为席子佩有意转让,还是张謇、赵凤昌、庄蕴宽等人谋夺原蔡乃煌所购的官家股份?此节点若不厘清,则民初《申报》收购案终为迷雾。换一种思路的话,所谓史量才以12万银元收购《申报》,可能是在张、赵、庄等人的策划下由史量才代持前清官府股份,之后干脆化公为私,即章士钊所指的“监守自盗”?

曾在《申报》长期供职的老报人马荫良在《史量才接办申报初期史料》一文中提到,章士钊确实为接手《申报》的最初人选,之后因章士钊拒绝合作而最终选中了史量才。按马文说法,席子佩放出消息欲让出《申报》后,由史量才、张謇、应德闳、赵凤昌、陈景韩五人组成合伙企业,因史与陈都是文人出身,毫无积蓄,只得由张、应、赵三人出资,以12万银元的代价从席子佩手中购得《申报》全部股权,款项分三期付清。按照新安排,史量才出任《申报》总经理,陈景韩为总主笔,席子佩仍为经理。endprint

关于此事,同时期的名记者包天笑也在回忆录中两处提及,曰:“江苏诸元老,合谋接收席子佩《申报》馆”;又说,“史量才接办《申报》,张謇、赵凤昌出力最多”。从以上说法看,谋《申报》者除应德闳与庄蕴宽互换外,张謇与赵凤昌则始终出现无误,可见为其中关键人物。

那么,久处官场、深得上层人脉的张、赵诸人如何会看上刚刚三十出头的史量才呢?这恐怕还得从史量才在清末办教育时说起。史量才虽只是秀才出身,但毕竟是有功名的人,可入地方中下层士绅之列,加上清末新政时期办教育为社会所关注、所重视,史量才也由此结识了不少沪上名流,如黄炎培及江浙立宪派张謇、汤寿潜等。1905年,黄炎培、史量才等人在上海成立“江苏学务总会”,张謇被推选为会长。1907年,史量才又因积极参加拒借外资保护路权运动,而被推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

辛亥年中,在张謇、赵凤昌等人密谋于惜阴堂时,史量才亦频繁往来其间,并在辛亥年后任过上海海关清理处长、松江盐政局长等职。曾有人问张謇为何如此器重史量才,张謇回答说:“我是量才录用。”据说,这就是史量才改名的缘由(原名史家修)。包天笑的回忆也颇能说明问题:“史量才办事有决断,各方咸器重,张謇尤为倚重。史量才有今日,固由其才气志气之足以自展,张四(謇)之功不可磨灭。”

此外,据民国报人胡憨珠所言,史量才得以接盘《申报》,与当时共和党中坚分子熊希龄、汤化龙等不无关系。据云,经张謇等介绍,史量才与熊希龄由相识而相知,因熊氏对史量才的干练有为非常赏识,极想留为己用,为其党派效劳。所以,熊希龄对史量才竭力笼络,又将他介绍给共和党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汤化龙。熊希龄、汤化龙在与南方共和党人张謇、赵凤昌、程德全等人商议后,认为席子佩手中的《申报》是最适合而理想的一份报纸。于是史量才被公推为接洽人前去与席子佩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敲定。1912年9月23日签下合约,1912年10月22日正式移交。史量才任总经理总揽一切营运事务,张、赵、应等股东退居幕后。

同样扑朔迷离的诉讼案

据冯亚雄所说,史量才掌管《申报》后,开始尚对席子佩礼敬有加,席子佩亦将历年办报经验尽情相告;之后,《申报》蒸蒸日上,待到第三期付款期间,“席子佩每因经济拮据,陆续向史支借款项,有时数百元、数千元不等。史颇厌之,有时照借,有时拒绝,两人已有芥蒂”。之后,史量才有意将席子佩赶出《申报》,每次席遇事来与史商谈时,史俨然以董事长身份,冷面相向。时间一久,席子佩自无法忍受而不得不主动退职,脱离《申报》。

按说,席子佩收到12万元,应不至于经济拮据,而他向史支借数百、数千元,这在当时自不是小数字,史量才由此反感也不奇怪。但反过来说,席子佩出现如此“怨妇心态”般的反常之举,恐怕仍与《申报》转让迷局有关。也许,席子佩觉得自己在《申报》转让一事中吃亏上当,有意以“借款”的名义加以补偿,史量才不胜其烦而终至翻脸。最后,席子佩将史量才诉至租界法庭,双方“纠讼三年,史量才被判支付席子佩二十四万五千银元,并着史当庭交保。史无可奈何,只得将赔款如数呈交”。

据目前有限的材料看,席子佩起诉史量才一案与《申报》收购案一样,同样是云山雾罩,令人有些不明所以。不过,有一点倒是相似的,那就是史量才当年收购《申报》时得贵人相助,而这次的巨额赔偿也同样如此。

诉讼案后,在普益纱厂老板徐静仁的担保下,史量才免去牢狱之灾;同时,徐老板还将自己的两家爿纱厂抵押,为史量才支付了这笔赔款。在这次官司结束后,张謇等参股者全部退出,《申报》成为史量才独资所有。而据马荫良所云,一战期间,日本在华倾销白报纸,《申报》成本大为降低,每年盈利一二十萬甚至三十万,短短数年间,不仅清偿了巨额赔款,同时也将张、赵、应三人的投资如数归还,《申报》也成为史量才一人独资经营的企业了。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徐静仁的出手或许不仅仅是因为史量才,而更可能是出于幕后张謇等人的运作,其进入与退出《申报》股权的来龙去脉虽未见诸片纸点墨,但其可说之处恐凭常识亦可知之。倒是席子佩在此官司后硬是不折不挠,随后又对史量才发起刁难。原来,席子佩不甘心就此失去其兄弟呕心沥血数十年的《申报》名号而另创《新申报》,他盯上原《申报》的房屋,而与大房东串通将月租金200两银子增至800两,史量才被迫将馆址迁至天津路口泰记弄,印刷、营业两部遥隔,如同新造。然而,所谓“时也、势也”,无论在人脉上还是经营能力上,席子佩终非史量才的对手,《新申报》虽然在开始时颇有气势,但毕竟不能和老牌的《申报》相提并论。最终,这份创业未久的新报纸不得不让渡于人。从1912年收购到一战期间诉讼案的最终定案,《申报》最终为史量才独家所有,直到1934年史量才被刺。

《申报》收购案依旧成谜

在史家地位崇高,正是因为史量才借取其资财才得以收购《申报》,但谁又能保证其资财来自陶骏保呢?即便史量才的资金全部或部分来自沈秋水,但沈秋水地位也许只是史量才深爱她所致呢?甚至,如章士钊揣测的,把收购《申报》与这桩风流秘案搅合起来的传闻,说不定只是有意无意制造出来的一个烟雾弹也未可知。更重要的是,深介其中的诸多民初闻人如张謇、赵凤昌等,都并无片言只语提及此事,而关门之后的种种运作与手段,又岂能为局外人所能尽知。因此,对于历史秘案的种种疑点,备存而不论定,或许是最好的办法吧。

退一步说,不管《申报》收购案存在多少疑点,至少在史量才接手后,《申报》欣欣向荣并及于鼎盛终究是不争的事实。就这点而言,无疑是《申报》之幸、民国报业之幸了。

(作者系文史学者)endprint

猜你喜欢
章士钊席子银元
“一席话”的来历
凉席突然不凉了
席子好厉害的
——吃饭、当官都和席子有关
凉席突然不凉了
章士钊妙藏态度
章士钊与陈独秀
章士钊妙说杨昌济
外国银元流入福建及其影响初考
聪明的县官
章士钊《柳文指要》出版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