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燕
宝塔山下门球热
——记陕西省延安市门球协会
◎文/雷燕
晨光微露,革命圣地延安经过一夜的沉寂活泛起来了,散布在各个广场、空地上晨练的人们,让这座城市更加生动。高思龙大步流星地走着,他要尽早赶到位于文化艺术广场的门球协会办公室。那里,是他和门球协会班子成员思谋延安市门球再发展的聚会地。2016年底换届担任新一届门球协会主席的高思龙,深感要做的事太多了,要想让延安市的门球活动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尽快理出新思路,拿出新方案。一路上,他看到三五成群背着球棒,奔向各个门球场的门球爱好者,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一项健身运动能做到领导重视,全民参与,四季赛事不断,在陕西恐怕要数延安市的门球运动了。
门球是高尔夫球和台球的混合体,起源于法国,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因它“占地小、花费少、运动量不大、比赛时间短、安全简单”等特点,1970年开始作为老年人活动项目在我国推广。延安市的门球运动始于1985年,由时任延安行署副专员、老体协主席的高兴海引进并推广。这项既有地上台球运动之妙,又有高尔夫球之趣的运动,一经引入,立即引起中老年人的兴趣,参与的人数日益增加,市体育局、老干局、老龄办、老体协等单位领导注意到这一现象,于1986年9月成立了延安市门球协会。在历任主席郭致祥、刘玉杰、郭忠和、高思龙和一大批热心老年体育事业人士的积极努力下,延安的门球运动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在零基础上,他们广泛宣传门球,鼓励中老年人走进门球场,并外请教练,内组团队,苦练技术,组织举办各种门球比赛,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声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项运动。
谈起延安门球运动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的原因,高思龙主席说:“延安门球之所以能发展壮大,最大的特点和原因就是实行‘赛事体制’,以赛事促发展。”30多年来,延安门球以各类冠名的比赛不计其数。从2000年开始,一年一届的“延安市中老年人门球展示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6届,这个比赛,由全市13个县区轮流坐庄,比赛的名称由主办方根据自己的特点自拟,比如“宝塔杯”“红都杯”“安塞杯”“壶口杯”等等;“延安市直单位门球赛”由有门球队的单位轮流承办,每个季度举办一次,每次参赛队35个左右,约300人,已举办了68届;还有“巾帼妇女门球赛”、男女单打混双“精英赛”“少儿赛”“北片南片联赛”“俱乐部赛”等等。可以说,延安门球活动做到了“天天有球打,月月有赛事”。频繁的比赛,不但提高了队员的球技,锻炼了队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更繁荣了门球市场,促进了门球健身活动的发展。
门球场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门球运动的发展,延安市各级党委、政府、市老体协等部门领导特别重视场地的建设,他们和门球协会共同努力,多方筹集资金,改造沙土场地、新建人工草坪场地,已投入使用的草坪场地有34块,很好地缓解了门球运动场地简陋、紧张的局面。
目前,仅在延安市,就有门球队106支,常年坚持参与门球运动的老中青少约1400人。这么多队伍、这么多人员怎么能更好管理呢?延安市门球协会制定了市(区)单位各门球队队员申请登记注册备案制度,要求各个队的队员必须是长期居住在延安市(区)的干部、职工、居民等,这样便于管理,如有外出赛事,也便于选拔人员,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保障制度。
在延安,门球不仅仅是一项健身活动,在门球协会队员的眼里,它是延安群众体育发展的一张名片;在门球爱好者眼里,它是展示晚年生活精彩的一方舞台;在社会人士眼里,它代表了圣地延安积极快乐的精神风貌。为让门球运动持续稳定发展,门球协会的历届领导和同事们真是费尽心血。健全制度、筹措资金、建设场地、培训队员、举办比赛等等,哪一项都不能马虎,哪一项都不能放松。如果说,在本市定期或不定期举办门球赛事是门球活动发展与普及的需要,那么,走出市区,走向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就是开阔眼界、相互交流、提高技艺、推进门球活动长盛不衰、为圣地延安争光添彩的途径。延安门球协会在认真办好市区的各项比赛外,深感“走出去、请进来”对门球运动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延安市门球协会组队奔赴全国各地参赛,曾三次代表陕西省老体协参加国家比赛,两次获得团体冠军,在代表省老体协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老体协在山东省滨州市、河北省廊坊市举办的全国老促会一届、二届门球项目交流展示会上,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和优秀组织奖;在安康市首届“会员杯”门球赛中获团体第一名;2013年在西安举办的全省门球公开赛总决赛上,延安市门协一、二队分别获得团体第五名、第八名;2013年,在韩国光州门球友好交流赛上,吴起县队获得第3名的好成绩;2014年9月,陕西省首届农民门球赛在宝鸡陈仓举办,志丹县获得第二名,同月,在内蒙古“乌海湖杯”门球邀请赛上,甘泉县队获得团体第一名。2016年8月安塞县少儿门球队参加全省夏令营少儿门球比赛,获得团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16年9月在安康市举办全省门球公开赛总决赛,延安市4个队跻身前8名,市政府一队、市邮政队、市阳光队、吴起县队分队获得团体第二、三、五、七的优异成绩,全省门球界惊呼“汉江刮来了圣地风”;2016年10月中国门球公开赛宝鸡站,延安门协队获得团体第6名。个人参加全国比赛也是连获好名次。这些荣誉只是众多荣誉中的一部分,却力证了延安门球的实力和辉煌。门球协会也获得不少殊荣:2007年被中国门球协会评为“全国门球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被陕西省老体协评为“全省老年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被延安市委评为“全市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等等。
目前,延安市参与门球活动的人大多已近70岁,80多岁的不在少数,队员处于老龄化。对这一问题,门协班子极为重视,几年前已经要求每名老队员发展带帮一名新队员,并作为一项硬任务来完成,每次比赛要求有新队员参加。经过艰辛努力,发展新队员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了使门球运动后续新生力量不断壮大,今年延安门球协会将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普及发展少儿门球运动”上,并已开始实施。他们组织人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讲授门球知识,组建门球队伍,利用双休日组织少儿门球队训练,目前已有近百名少儿参加。8月11日,延安市体育局、延安市教育局、共青团延安市委、延安市妇联,延安市关工委联合主办首届少儿门球赛。这次首秀,将打开延安门球运动新局面,预示着延安门球运动后继有人。这些孩子们,将会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加入门球运动中。不久,参与门球运动的青少年会像山丹丹花一样,开遍延安的山水间。
打门球看似简单,三门一柱,一球一棒,瞄准、击球、擦球、撞球、送球、闪带球,但真正要打好每一杆,可不是简单的事,没有过硬的基本功,那拳头大小的红白球就会像顽皮的小孩,顺着草坪随意滚动,根本别想打哪到哪。要想潇洒的一杆到位,唯有苦练基本功。千万次的挥杆起落,千万步的走动站位,阳光下的挥汗如雨,风雨中的坚定沉着,当红白两个精灵乖乖地打哪到哪的时候,每个人会甜在心里、喜在眉梢。
延安市门球协会办公室的门口有三块标准草坪场地,每天早晨6点半,乒乓的击球声就响起了。这些人都是门球场上的老兵,一年四季,冬练严寒、夏练酷暑,一天不去门球场,感觉一天白过了似的。88岁的刘栋,个高腰挺,每天清早,骑着他那辆28老式自行车从北关的家里第一个赶到训练场,打扫场地,为训练做准备。刘栋从市邮电局退休,送了40多年信件电报,也骑了40多年自行车。2003年他开始打门球,这一打就再也没有放下过,小小门球带给他的乐趣,就像当年骑着他心爱的自行车驰骋在延安的大街小巷,给千万家送去福音获得的快乐一样。他说:人老了更要运动,打门球让我身心愉悦,没病没灾。我运动、我打球、我健康、我快乐!
79岁的王秀崇,1998年开始打门球。他喜欢红白球在绿色场地上的滚动,也羡慕那些能掌控红白球人。刚开始打门球时,小小的球就是不听使唤,打东跑西,想上场参加比赛,更是做白日梦,队友不时开一些善意的玩笑,这让他心里很不服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出样子来。回到家,他有空就在自己的窑洞里练,一天练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球技进步很快。队友看到他越来越击球准确、送球到位、擦球到点,都翘起了大拇指。2002年,王秀崇开始参加比赛了。2005年后,他在原单位成立了老年门球队,代表延长石油总公司参加比赛。他娴熟的技术、沉着的球风,被大家称为“门球第一杆”。说起自己打门球的体会,王秀崇总结出六个字:坚持练、不怕苦。说起打门球的收获,他说:腰椎不疼了,心情舒畅了,见见面拉拉话,日子丰满了。
63岁的师晓梅算门球队里的年轻人。2000年她走进门球场,那时家里还有好多事要她操心,她总是利索地干完家务,抓紧时间到球场上打上一阵。有一次,她作为参赛队员到外省比赛,看到一个老同志没有手指头,但球打得非常好,让她感触很深:人家没有手指都能打得这么好,咱有两只手还打不好吗?由此,她对打门球更加用心了。经常外出比赛,她结交了许多朋友,没事的时候打打电话、聊聊微信,生活充实愉快。每次比赛,看到赛场上裁判员的飒爽英姿,她特别羡慕,下决心要考裁判员证。她请教门球裁判张玉清,认真学习,经过努力,她考取了国家一级裁判。现在,她也可以在赛场上一展裁判的风采了。她说:门球比赛,队员年龄都偏大,执行裁判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动作规范,判罚无误,说话温馨,杜绝吼叫。门球裁判的角色让她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门球运动的魅力。
在延安,坚持每天打门球的人很多很多,门球运动已深深融进他们的生活里,而从中获得的健康、收获的快乐,结交的友谊,谁都可以说上三天三夜。
这真是:
宝塔山下绿茵场,
潇洒挥棒神采扬。
击撞擦闪巧用技,
笑逐颜开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