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莫寒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问题分析
孙莫寒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的临床选择中,在100例患者使用传统中药注射产生不良反应的状况下,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特点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讨论。结果 在这次的研究中患者在30~60岁之间的比重最大;胃肠道系统、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三个系统比其他器官不良反应更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中,不相容是主要原因(P<0.05)。结论 可以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提供有效预防的方式,减少不良反应产生的概率,以保证治疗的疗效。
药品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问题分析
本文对100例中药注射剂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调查,并采取统计学分析,如下所示。
本研究选取2012年10月至十月~2014年间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这些患者都自愿进行调查,并遵守所有的指导方针。其中,53名男性和47名女性,年龄在25~76岁。25~30岁,33例,30~60岁,52例,60岁以上,15例。
收集了所有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整理并记录下性别、年龄、不良反应发生时期和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等数据的研究对象,并对产生这些的原因进行回顾性解析。然后,对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是基于健康部门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因果判断。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统计软件,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这项探究中选择的100个案例中,男性53%和女性47%,在男和女之间所占比例,在统计学上没有的显著差异(P<0.05)。从岁数上看,比重33%的是在25~30岁,比重52%的是30~60岁,比重15%的是60岁以上,探究证明比重在30~60岁的最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最快的产生不良反应的是给药后2 min,最慢的产生在11天给药以后,很多的不良反应产生在用药后30 min左右的时间,占62例,占总数的62%。
就累及器官方面而言,胃肠系统、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比其余器官的比例更大(P<0.05)。见表1。
表1 患者中医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累及器官统计(n,%)
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分析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证明这种药不匹配43例,比例为43%,配药错误27例,比例为27%,错误的用量占21例,比例为21%,原因是有一些疾病患者治疗前就患病,或者患者的肾功能不健康,没有办法对体内毒素进行排泄等有 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首先,很多中药注射剂源于多种中药中采取现代工艺提取获得的。因为中药成分本身相对复杂[1],其中的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并不是很清楚,自然也无法完全分离,由此,使用中药注入本身有一定的风险。第二,为了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常常在注射剂的制备流程里加进少量的助溶、稳定剂等添加剂,添加的物质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最后,一般在中药注射剂中都有各种致敏因素,如树脂、粘液、蛋白质、鞣质、淀粉、色素等,这些物质只要注入血液,就会让人体抗体受刺激产生,再次接触抗原物质,会引起过敏反应。
大致情况相同时,许多患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是相同的,但也有一些人能产生和大多数人在反应的数量和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如:低敏性反应、特异质反应、高敏性反应,这被称为个体性的差异。个体性的差异产生,与患病的人性别、岁数、个人习惯等有关的,特别在遗传、酶系统、免疫系统、生理病理及体内代谢状态情况差异明显,因此,不同患者对同一剂量和药物的敏感度是不相同,过敏体质的患者远比普通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高。
中药注射药品不良反应引起了很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满足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效率,促进药品生产企业加强研究工作,国家药品监管部门需要药品质量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功能[2],可以减少中药注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了解中药注射液的性质,根据患者自己的原因,针对性药物,合理规范的临床应用,这是为了避免传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手段。
[1]吴 昊,谭光羡,蒲 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9):146-147.
[2]秦 华,曹广生,姜 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07):235-236.
R285
B
ISSN.2095-8242.2017.64.12612.01
本文编辑:吴玲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