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韦俊峰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
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韦俊峰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旅游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以机制设计理论为研究范式,阐明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架构目标、各主体理性、约束条件和实现路径,并提出从旅游精准识别信息体系、旅游精准帮扶激励体系、旅游精准管理协调体系、旅游脱贫考核激励体系、旅游脱贫监督保障体系对我国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进行调适与路径研究,以期进一步厘清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设计骨架,明确机制建构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引领性作用。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设计;调适与路径
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旨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制度、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实现人类自我解放的社会。如是,“贫困”将会贯穿于人类追求理想社会的整个进程,“贫困”始终存在,只是“贫困”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理区域有着特定的含义。近年来,“贫困”成为一个“多维”(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不但体现在贫困的内涵突破了经济视角而扩张到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也体现在对贫困的评价标准从客观方面延伸到主观感受方面[1]。早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就把“消灭贫困”写进了庄严的《联合国宪章》,中国虽作为创始成员国,建国初期一直未能认识到自身的贫困问题。直到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反贫困思想初具雏形。历经近30年的发展①,中国的扶贫取得了瞩目的成效②。但是,返贫现象却越发凸显,这最后的5575万人口,包含了脱贫后又返贫的人口,成为了脱贫攻坚事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解决脱贫攻坚难题,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指导下,2016年,国务院制定了精准扶贫路线图③,特色产业帮扶是主要脱贫方式。
1.旅游精准扶贫
旅游精准扶贫作为特色产业帮扶的形式之一,在反贫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然景观与人文习俗受外界干扰和影响较少,造成了我国贫困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在地理分布上的叠加[2]。如我国贫困县占多数的中西部地区拥有较多的生态旅游资源类型,自然保护区数量占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的80%以上[3],我国70%的旅游景点、近1/2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都分布在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无疑为旅游精准扶贫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多年来,通过发展旅游直接受益的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1/3左右[4]。
旅游精准扶贫经历了粗放式扶贫的摸索期,扶持对象从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到贫困人口、扶贫人口的转变。以邓小海[1]对“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阐释为基础,融合徐龙顺[5]、周歆红[6]、高舜礼[7]、吴忠军[8]、刘向明[9]等人对精准扶贫和旅游扶贫的解读,结合国家扶贫政策,采用3W1H分析法进行梳理整合。
表1 旅游精准扶贫概念的3W1H阐释
2.旅游扶贫机制研究
(1)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机制
孙九霞等认为在旅游的决策、开发、规划、管理、监督等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将社区居民作为主要的开发参与主体,充分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性[10]。郑群明等则认为旅游扶贫不仅要重视社区居民的参与性,还应当对其实施全面的教育、培训、管理,提升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以实现旅游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化运转,防止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返贫”现象[11]。饶勇等进一步分析了社区参与相关利益主体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博弈均衡,在旅游扶贫开发不同阶段社区居民、政府、开发商等如何在博弈中实现联合治理[12]。辛纪元从法律视角切入,提出从社会资本、增权和法律人格完善旅游扶贫参与机制[13]。洪京[14]、杨阿莉[15]等分别就旅游扶贫人口博弈话语权如何提升、旅游扶贫如何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贫困人口旅游受益机制
梁明珠依据“实现主体利益持续互动均衡”的原则,就关乎生态旅游成败和农民生计的土地补偿、利益分配、培训与就业、社区参与等问题,提出了建立“三农”利益保障机制的设想[16]。王永莉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提出了从加强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重要性、非政府的广泛参与、贫困人口教育培训等方面构建良好的受益机制[17]。洪京以邵阳为例将乡村地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分为参与机制、引导激励机制、利益制衡机制、纠纷解决机制和监控机制。同时,洪京认为“不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人口也应纳入旅游受益机制,在旅游收益二次分配时适当兼顾[14]。辛纪元认为旅游扶贫受益机制应得到法律保障,其构成要件包括旅游扶贫的主体法律性质、旅游吸引物及其物权[13]。
(3)其他机制
除了旅游扶贫社区参与、贫困人口旅游受益机制外,学者还对其他机制做了分析研究。朱晶晶提出了包含7个子系统的旅游扶贫联动运行机制[18],王丽在“5+2”动力主体结构下构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19],吴亚平结合贵州民族村寨实例阐述了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的4大板块[20],舒小林以湖南隆回县、贵州雷山县朗德苗寨为例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五个产业化建设路径[21],赵世钊以贵州朗德上寨为例阐释了旅游扶贫协同机制的可持续博弈均衡态势[22],覃建雄就秦巴山区提出了旅游扶贫保障机制构建的五个部分[23]。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旅游扶贫中的机制设计问题,由上可知,成功实现旅游扶贫的贫困地区无不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机制建设。但总的来说,个体机制研究较多,总体机制研究较少;个性特征分析较多,总体特征分析较少。好的机制对旅游精准扶贫至关重要,但是,如何建立好的机制,如何评价现有机制是否为好的机制呢。诚如赵曦、邓小海等人所述,我国农村扶贫与旅游精准扶贫均存在管理机制不规范、信息传递单一、整合协调不力、扶贫参与不完善、缺乏监督评估等问题[24-25]。引用机制设计理论,在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方向下,围绕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目标,以信息效率和激励相容为主要衡量指标对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进行调适性研究,并厘清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设计骨架,明确机制建构对旅游精准扶贫的引领性作用。
机制以理性行动者的社会互动为存在前提和基础,是稳定的常态化的社会互动模式或博弈形式。机制设计理论以理性选择、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为基础,在知识分散约束、选择权利约束、激励相容约束下,通过考察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人理性、集体理性和社会理性的基本特征,设计出有助于改进资源配置或权利义务分配状况的社会互动机制或制度的理论。一般通过两个维度进行研究,一个维度主要讨论最小信息量即信息效率问题,称为信息机制;另一个维度研究如何激励人们说真话,称为激励机制[26]。
根据机制设计理论,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架构应当明确1个目标、3个约束、2个维度、多个主体理性。首先,明确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架构的目标;其次,对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架构中存在的约束条件进行具象分析;再者,明确约束条件的限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信息效率机制和激励相容机制;最后,通过对各参与主体理性的分析,寻求与集体理性、社会理性的契合点。从而,实现各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均衡,积极寻求可持续化的博弈均衡状态。
图 1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构架
机制架构的目标,即社会理性与主体间理性的融合。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运作肌理在于通过旅游产业建设,盘活贫困地区经济,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本优势,吸纳旅游扶贫人口参与旅游开发建设,融入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经济开发,从而实现旅游扶贫人口持续脱贫目标。因此,运用双目标明确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架构意义。其一为核心目标,即实现旅游扶贫人口物质与精神层面持续化双脱贫;其二为终极目标,即在核心目标达成效益量的不断累积而引起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质的变化,最终达到的一种综合效益。
旅游扶贫机制归根结底是理性经济人互动的结果,追溯其源仍然要回归到理性经济人的主体理性上,这是机制设计理论演绎的原点和基石,必须将当事人的“主体理性”作为考量基准,机制设计才具备了成功的基础。旅游精准扶贫涉及5大主体,旅游开发商、旅游扶贫人口、旅游者、当地政府、非政府机构。每一当事人有着不同的主体特征和主体理性,其中,旅游开发商和旅游扶贫人口是各主体中博弈交锋最多的一对;当地政府和非政府机构虽主体特征异同,但其主体理性一致。在旅游扶贫实际博弈中,政府往往充当协调者角色,非政府机构的协调作用不明显,更多以资金资源无偿输送的角色出现。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也面临着根本性约束。从贫困人口层面来看,一方面,贫困人口的真实基本信息、旅游参与意愿等都是属于私人的、分散的、不完全的。早年,我国存在着贫困信息虚报现象,有些贫困县按照经济指标已脱贫,但是为了享受国家扶贫政策,隐瞒脱贫情况,上报虚假信息。另一方面,贫困人口的偏好、目标是内生的,决策和行动是自由自主的,机制设计者不可能决定他们的自主选择。从旅游开发商层面来看,同样也面临着一系列根本约束。一方面,旅游开发商的发展战略、开发意愿、发展计划等,基于企业利益考虑通常不会主动告知。另一方面,旅游开放商作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理性行动者,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动,这往往会侵蚀机制的实际运行效果,甚至使其失效。从政府层面来看,基层政府官员为了满足个人私欲容易采取机会主义行动,如克扣扶贫资金为己用,这种“寻租”行为往往伴随着地方基层腐败,成为“苍蝇式”腐败。由于地方基层官员权力大,责任小,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地方基层“寻租”现象十分突出。
表2 各理性主体特征和主体理性
1.信息效率
邓维杰指出在精准识别环节对贫困人口规模的人为限定形成的规模排斥、自上而下的贫困户和贫困户识别过程中对贫困群体的恶意排斥和过失排斥[27]。鉴于此,各地方政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吸取各地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2015年10月),设计了统一而详细的精准识别入户评估细则,包含14大类,16小类,以及多个加分、减分项,采用统一的度量标准对贫困户实施精准识别;建立了“入户调查评分、两评议一公示、核实汇总分数、审核确定贫困户、贫困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识别程序,形成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融合的贫困户识别机制。从政府层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基本信息的知识分散约束,为精准旅游扶贫机制的建立奠定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激励相容
激励相容旨在避免利益主体在机制运转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阻止其破坏原有的博弈均衡状态。因此,应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以便在机制设计中采取适当的激励相容措施。其中旅游者和非政府机构的机会主义行为对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运行影响甚微,在此不作论述。
表3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利益主体的行为约束†
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架构内涵指导下,分别从旅游精准识别信息体系、旅游精准帮扶匹配体系、旅游精准管理协调体系、旅游脱贫考核激励体系、旅游脱贫监督保障体系对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进行调适。
1.基于贫困村的旅游扶贫人口信息库
旅游精准扶贫区别于乡村旅游、旅游扶贫,三者虽有相同点,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别。旅游精准扶贫着眼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村,立足于村内的旅游扶贫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实现旅游精准脱贫。但是,仍要注意不能将旅游扶贫人口与贫困村割裂,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扶贫形式,尤其强调各主体的协同着力,只着眼于旅游扶贫人口是无法构建旅游产业,也无法实现旅游脱贫。因此,基于贫困村范围内的旅游扶贫人口信息库建设主要涉及旅游扶贫人口和政府两个理性主体,同时,不可忽视贫困村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整体推进作用。从理论上看,这一阶段旅扶贫人口和政府的主体理性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目标期望。其中,政府扮演者关键性角色,是信息库建设的主要推动力。自《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国开办发[2014]24号)颁布以来,各地区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实际,分别对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表做了不同程度的细化,如旅游资源丰富、贫困程度连片集中的广西,在贫困户期望的帮扶方式选择上,将“乡村旅游”这一帮扶形式作为独立选项以调查贫困人口的旅游参与意愿。这一行为大大降低了旅游扶贫人口再识别的经济成本,为旅游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
图2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
但是,应当注意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行动虽然有效解决了扶贫初期知识分散的约束,但同时具有成本高、耗时长的特征,不适宜长期使用,阶段性明显。
2.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库
旅游项目信息同样是旅游精准扶贫机制所面临的知识分散约束,由于机制设计不可能决定贫困人口的自主选择,但是可以提供详细的旅游扶贫项目清单,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旅游扶贫人口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最具经济效益的行为选择。旅游扶贫人口参与项目后,凭借自身劳动力换取等价的财务收入,从而实现脱贫目标。
1.贫困人口社区参与行为激励
旅游精准扶贫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涉及多个理性主体,而各理性主体相互之间的行为选择又如同囚徒困境,某一理性主体不参与扶贫开发于旅游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都是不利的。但是于贫困人口而言,不参与意味着维持现状,受“等要靠”思想的长期束缚,他们宁愿坐等扶贫红利覆盖自己,也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走出贫困。因此,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设计中应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使主动参与脱贫的贫困人口受益明显高于不主动参与的贫困人口(不包括70岁以上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参与积极性,激发贫困人口的旅游项目参与热情。
2.开发商的旅游帮扶行为激励
单从旅游扶贫项目本身来看,开发商的主体理性是通过项目运营获得利润,只要旅游扶贫项目存在盈利空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开发商必然会选择旅游扶贫项目。但是,市场是开放的,除了旅游扶贫项目以外,开发商同时还面临其他选择,这时,作为一个理性主体,必然会选择使自己受益空间较大的项目。那么,旅游扶贫项目如何在其他项目中脱颖而出吸引开发商投资呢?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挥调节作用,给予开发商适当的旅游扶贫政策红利,使旅游扶贫项目的综合投资价值高于同时期市场上其他项目,以改变旅游扶贫项目与其他项目之间的博弈格局,从而激励开发商自主选择旅游扶贫项目,带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1.利益分配联席决策
设立利益分配联席决策制度,按照“一项目一联席”,根据不同项目性质召集相关利益主体代表。旅游精准扶贫利益主体包括村委、旅游开发商、贫困人口(非旅游扶贫人口)、旅游扶贫人口、地方政府、旅游产业合作社等。采取定期+不定期的形式召开联席会议,实行一票否决制,保障各利益主体的话语权,达成一致的会议磋商结果在村内全面公示。
2.扶贫资金整合
扶贫资金是贫困治理最重要的资源投入[28]。由于旅游产业涉及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等多部门主导建设项目,扶贫资金分散化、碎片化。因此,建设扶贫资金统筹管理体系,整合扶贫资金,集中资源办大事、办实事、办好事。按照“资金整合,集中使用,效益最大,分红配额”原则,整合多渠道扶贫建设资金,聚集到一个资金池,根据旅游扶贫项目重要程度依次投入资金,集中优先用于核心旅游项目中,助力旅游产业扶贫顺利起飞。按照旅游营收多元化,资金使用严格化对资金池实施严格管理,每年根据盈收情况,将部分利润按照“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原则分发,其中丧失劳动能力和70岁以上贫困户享受双倍份额。
3.严格的生态保护公约
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公共资源,使用权与所有权不对等。基于理性经济人考虑,每个人都想自己多使用资源,别人少用些资源。最后的结果是所有人都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然而,生态环境又是发展之根本,旅游扶贫产业发展要避免走工业化发展老路、旧路。协同各理性主体共同制定生态保护公约并严格执行,预防公地悲剧。通过公约形式提高生态环境破坏者的违约成本,在旅游扶贫区域内形成约束力,人人都是监督者,共同爱护维护保护生态家园。
4.统一的旅游服务标准
旅游精准扶贫各理性主体根据自主的理性选择投身于旅游产业中,成为产业链上一员。由于旅游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对旅游产品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一理性主体都有可能成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为了保障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服务,有必要对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制定统一的地区标准,规范与提升贫困地区整体服务接待质量。
随着贫困地区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贫困人口受益面扩大、受益程度加深,部分旅游扶贫人口已顺利实现脱贫。如何精准观测旅游脱贫人口,及时采集脱贫信息,是旅游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又一个知识分散约束。从旅游扶贫人口主体层面来看,既需要建立引导旅游扶贫人口主动上报脱贫信息的激励措施(使得旅游扶贫人口采取主动上报脱贫信息这一行为后所获得的实际经济价值高于采取隐瞒脱贫信息这一行为后所获得实际经济价值),又得给成功脱贫的旅游扶贫人口一定的适应缓冲期,以保障脱贫激励措施的顺利实行,那么引导旅游扶贫人口主动上报脱贫信息的激励便形成了,贫困村亦是如此。同时,扶贫成效还与政府公务人员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于政府主体层面的激励也就成型了。
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客观因素的显著变化而进行适当调整,多维的旅游脱贫监督体系有利于检测机制在旅游精准扶贫中的融合情况,也有利于规避政府“寻租”行为,发现和惩治地方基层“苍蝇式”腐败现象。可从三个层面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多维监督,第一,横向层面,在旅游扶贫村内构建民主监督氛围,充分动员基层群众力量,互相监督、互谋发展;第二,纵向层面,旅游扶贫村所在的行政省(区)或更高行政单位成立专项督查组进行实地走访,以整治群体性扶贫资源恶意挪用等重大问题;第三,横纵交叉层面,借助网络传播迅速、及时、传播面快而广等优点,鼓励网民如实揭露旅游精准扶贫乱象,形成网络舆论监督力量。
[1]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5:35-37.
[2]肖胜和.论我国贫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17(3):79-83.
[3]荣金凤,闵庆文,郑 林.贫困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探讨[J].资源科学,2007,29(1): 112-117.
[4]李 佳,钟林生,成升魁.中国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56-162.
[5]徐龙顺,李 婵,宋娜娜,等.精准扶贫:理论内涵、实践困境与对策研究——基于山东菏泽两个村庄的调查[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6):41-45.
[6]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7(1):17-21.
[7]高舜礼.对旅游扶贫的初步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1997(7):22-24.
[8]吴忠军.论旅游扶贫[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2(4):18-21.
[9]刘向明,杨智敏.对我国“旅游扶贫”的几点思考[J].经济地理, 2002,22(2):241-244.
[10]孙九霞,保继刚.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J].旅游学刊,2006,21(7):63-68.
[11]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4):33-37.
[12]饶 勇,黄福才,魏 敏. 旅游扶贫、社区参与和习俗惯例的变迁——博弈论视角下的可持续旅游扶贫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8,131(3):88-96.
[13]辛纪元.滇黔民族村寨旅游扶贫机制完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6.
[14]洪 京.乡村地区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的实证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15]杨阿莉,把多勋.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5):131-136.
[16]梁明珠.生态旅游与“三农”利益保障机制探讨[J].旅游学刊,2004,19(6):69-72.
[17]王永莉.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受益机制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7(4):92-96.
[18]朱晶晶,陆 林,朱桃杏.基于运行机制的旅游扶贫支持系统和开发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296-299.
[19]王 丽.基于系统论的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分析[J].商业经济,2008(7):111-115.
[20]吴亚平,陈品玉,周 江.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精准扶贫机制研究——兼论贵州村寨旅游精准扶贫的“农旅融合”机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5):57-61.
[21]舒小林.新时期民族地区引领产业群精准扶贫机制与政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7(8):130-136.
[22]赵世钊,吕宛青.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机制的协同学分析——以贵州省朗德苗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152-155.
[23]覃建雄,张 培,陈 兴.旅游产业扶贫开发模式与保障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7):134-138.
[24]赵 曦,罗洪群,成 卓.机制设计理论与中国农村扶贫机制改革的路径安排[J].软科学,2009,23(10):69-73.
[25]邓小海,曾 亮.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2):73-77.
[26]严 俊.机制设计理论:基于社会互动的一种理解[J].经济学家,2008,4(4):103-109.
[27]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6): 78-81.
[28]胡祥勇,范永忠.中国农村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实证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3):76-80.
Adjustment and Path of the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WU Zhongjun, CAO Hongli, HOU Yuxia, WEI Junfeng
(College of Tourism,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is based on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It consists of several key elements including objective, the demand of relevant principals,constraint condition and realizing route. China’s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djusted to a suitable methods with fi ve component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of tourism accurate identi fi cation, the incentive system about pro-poor tourism, the tourism accurate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system, the evaluative and incentive system and the supervision and guarantee system of shaking off poverty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 It aims to further elucidate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and clarify the leading role o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in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tourism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mechanism design; adjustment and path
F590;F205
A
1673-9272(2017)03-0040-07
10.14067/j.cnki.1673-9272.2017.03.007
2017-05-2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南岭走廊民族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效果评估研究”(16CMZ021)。
吴忠军,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E-mail:674374214@qq.com。
吴忠军,曹宏丽,侯玉霞,等.旅游精准扶贫机制调适与路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3): 40-46.
[本文编校:徐保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