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辑、康熙帝喜欢说汉语乾隆爷也说北京话
插图李滨声
《北京话》作者刘一达
清军入关后,虽然朝廷力主满族人要说满语,但是北京话的影响力太大,没过几年,在北京住下来的很多满族人就以会说北京话为体面了。
到康熙朝,民间已经通用北京话,满族人也不例外。康熙皇上已经看到汉语的普及,会导致满语的失传,为此专门下旨要求满族官吏要学满语,但似乎效果不大。因为康熙皇上自己就喜欢汉语,您从他写的诗和留下来的墨宝,就能看出来他对汉语的热爱。
故宫的后朝寝宫,也就是皇上皇后休息睡觉的地界,有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这三个宫殿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天为“乾”,地为“坤”,“乾清”和“坤宁”实际上就是天与地。中间皇上和皇后安寝的地方叫“交泰”,什么叫“交泰”?天地交和呀!您看这三个殿的名字起得多有学问。
交泰殿有块匾,上书俩字:“无为”,这是康熙皇上的御笔。无为是老子说的话,取自“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告诫帝王要顺应天意,体恤民情,与民休息。您说康熙皇上有没有学问?我们从外国传教士的笔记里能看到,到康熙皇上晚年,满族官员甚至王爷说的都是汉语。康熙皇上喜欢汉语,跟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虽说他当了61年皇上,您别忘了他登基的时候还是小孩儿呢。
还有一样儿您未准知道,康熙皇上有一半汉族血统。他爹顺治皇上的生母孝庄皇太后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康熙的生母慈和皇太后佟佳氏,是汉族大臣佟图赖的女儿,先是汉军八旗,后因皇帝生母入了满洲旗,所以,康熙身上有满、蒙、汉三种血统,汉族占了一半。所以,他喜欢汉语也是有原因的。
您想康熙当了六十多年的皇上,那会儿满语和满文就已经衰落了,到了清朝末年,会说满语的人还有,但懂满文的人就已然凤毛麟角了。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市委统战部工作,当时要成立北京满文书院,有关人士对全国会满文的人进行了统计,全国不到一百人,北京仅有30多人,而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
我曾经跟当时满文书院一位姓金的老先生(名字忘了)聊天。他跟我说,满文在康熙时就已经衰落,那时的满族旗人虽然在官场和旗人之间说满语,但那会儿的满语也汉化了,就像现在广东人用粤语说普通话似的。
清代的辉煌应该是所谓的“下三代”,即“康、雍、乾”三朝。这三位皇上不但崇尚汉文化,而且把汉语运用得炉火纯青,尤其是那位风流倜傥的乾隆爷。
乾隆走到哪儿写到哪儿,透着他有学问。北京的坛庙苑林,包括全国的名胜古迹,许多地方都有他的墨宝,不是题匾就是题诗,御笔快成“遇笔”了,要不怎么管他叫爷呢?他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快能破吉尼斯纪录了。唐代的汉族诗人再能写,就诗的数量而言,没有谁能超过这位爷的。
故宫“三大殿”的匾额,都是乾隆爷的御笔,太和殿上的匾是“建极绥猷”,意思是: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才能顺应天道法则;中和殿的匾是“允执厥中”,语出《尚书》,意思是:只有一心一意精诚恳切地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保和殿的匾是“皇建有极”,意思是:由天子来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准则。
您瞧,乾隆爷的学问不比他爷爷康熙低,是不是?正由于清朝的皇上对汉文化的钟爱,所以他们在治国理政时,也非常重视汉族的大臣,委以他们重任,比如人所周知的张廷玉、刘墉、纪晓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随着朝廷汉族的官儿越来越多,而且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清廷一律改用北京话。1728年,雍正皇上下旨设立“正音书馆”,在全国推广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或不会说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那会儿,在全国各地,童生不懂北京话,不得考秀才。相当于现在不会说北京话,不能参加高考。说起来这招够狠的,不会北京话,等于把自己的前程给断了。您说这种力度大不大?正是在这种压力下,北京话不但成了满族人的口语,而且也在全国得到了普及。
虽然北京话的推广力度这么大,在清代,满语仍然是国语,但不再是“官话”了。有意思的是,清朝官场上的官方语言是满汉双轨制,即又说北京话,也说满语。但当时的满语也已经不是在东北老家时说的满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