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杨安宁
【摘 要】融媒体是出版产业与文创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用于重构出版、文创领域的内容产品、传播功能及其应用。只有正确理解与把握融媒体环境下出版和文创的内在关系,才能以满足出版需求和创造文创需求为目标来重构出版产业链,打造出版产品融媒体化与可视化平台,实现出版产品技术途径、编创方法和应用方式的创新,开创出版与文创双赢的未来。
【关 键 词】融媒体;出版产业;创新;策略
【作者单位】王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杨安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数字媒体与艺术设计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产业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持续渗透、应用与普及,渐渐呈现以融媒体为标志,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更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更深入地学习中华文化的新格局,并推动出版产业内涵向传播人类正能量聚焦、外延向创造需求与应用的文创新领域拓展,既给用户带来新的文化享受与交互体验,又给出版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1]。笔者认为,在当前融媒体环境及其发展趋势影响下,出版产业的创新策略可归纳如下。
一、重构面向融媒体的出版产业链
近10年间,融媒体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和出版信息数字化、出版传播网络化、出版产品融媒体化新理论引导下,从内容与技术多个层面不断改变出版产业链的内涵和外延,将出版从实现纸质媒体内容数字化的呈现,向聚焦出版基本要素、要素间的组织关系、出版产品制作模式以及出版产品的融媒体应用方式转型[1],重构新IT技术环境下,实现融媒体内容数字化、表达彩色化,满足新出版产业链动态传播、交互体验、多元应用、服务增值的需求,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在融媒体环境下,出版产业链架构不仅完全涵盖了出版产业链中以、图文音像为基础的信息数据采集、编排、印制、发布、服务应用的基础数据流、流程控制流、系统管理流和服务应用流,而且真正实现了集中生产+分布定制+智能服务。 其中,基础数据流是面向融媒体中纸介质、光磁介质以及云介质等多种出版信息载体的数字化需求,构建图文音像高精度与高保真数字化的方法。流程控制流是围绕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同心圆协同作业、多平台交互应用、多渠道应用增值来建立数字化采、编、排/制、印/播、发/存的全数字化出版流程及其出版数据库和出版资源库,解决不同地域、不同作业方式、不同企业、不同采编软件在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复制、链接和传递中的兼容性与可靠性难题[2]。系统管理流是重点解决不同出版信息源之间的组织与关联问题,各类信息的跨时空互动、通过多样性传播与表达,实现出版信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出版信息之间的关联、交互与体验。服务应用流是以跨平台、结构化的HTML、PDF、XML为数据基础,以数字内容管理和数字资产管理为增值手段,突破了出版信息在强交互上的资源管理瓶颈,解决了跨时空远程协同工作、内容服务与增值以及应用创新上的难题,形成一个全数字、多应用、高增值的出版产品制造链和应用价值链,实现了出版信息的互动、体验与服务创新增值[3]。
二、满足现有出版需求与创造未来文创需求
在融媒体环境下,现代出版技术已将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各自独立的人员和作业相互关联,并逐步融合成出版产品的生产制作链和应用产业链,使得出版产品从二维、静态的文字、图形和图像转型升级为多维、动态与静态相融合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活动影像、图形动画以及AR/VR,以满足现有的出版需求(如图2所示),并创造未来的文创需求(如图3所示),以适应大众化和个性化需求共存的出版内容表达、交互与应用体验。
图2 现有的出版需求
从图2可知,现有出版需求包括个性化阅读需求、定制型娱乐需求、独特性交互需求和先导式体验需求四个方面。其中,个性化阅读需求是出版需求的基本模式,既包括纸介质的书刊报,也包括数字阅读的电子书,其核心是为不同目标读者或用户提供适合的出版物或者内容产品。定制型娱乐需求是指满足用户特定娱乐需求的出版产品。如旅游类书刊报,出版目的是为人们生活富足和精神富有提供专题类的产品或个性化的服务[4]。独特性交互需求是指将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通过数字识别模式形成内在关联,以达到特定目的的互动。以增强读者或用户的参与感或控制力。先导式体验需求是指通过物质或数字,让读者产生某些感官体验,其目的是使人们在沉浸式场景下,形成一种有别于现实的新体验,从而带来新的应用需求。
从图3可知,创造未来文创需求是指主动将出版产业边界向文创产业拓展,实现将出版的产品目标、内容质量、编创流程及其应用体验拓展到人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出版内容附着在各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用品上,进而挖掘与出版需求相关的文创需求,并在研发与制造满足受众对文创产品的新需求中,解决文创产品传播中面临的各种难题,从而实现文创产品的个性化、可交互体验和再增值[4]。比如,将艺术典藏制作成用户需要的高仿制品或生活用品,将文化可视化或产品化渗透与浸染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收藏文创产品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三、实现出版产品的融媒体化与可视化
随着全球化及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媒体的实时化、多元化、大众化、生活化和体验化需求与日俱增。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媒体技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媒体内容的生产、制作、传播和媒体应用的交互与体验模式,进而引发了出版产品融媒体化与可视化的凤凰涅槃。
出版产品融媒体化的核心是在媒体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数字媒体基本要素(图、文、音、像)的数字化描述方法和标准,形成二维平面或三维空间的媒体信息传播中页面内容的描述、配置、关联与管理的技术方法与解决方案,从而实现媒体信息的高保真数字化以及实时的拓展与创新应用。出版产品融媒体化首先必须解决页面所有构成要素和处理过程的数字化、数字页面内容的多色或彩色化以及成像手段与技术的多样化问题。其次要采用中央厨房架构,通过构建出版协同编撰平台来实现出版规划、产品制印及与最终用户的联系,突破地域和技术限制,形成满足全球范围内连续、交互式的协同编撰与作业流程。再次是应用數字识别、AR、VR、AI技术来建立纸屏之间的新交互与新体验,解决不同媒介中内容表达的差异问题,实现数据属性统一及不同媒介表达中信息互换差异的最小化。
出版产品可视化包括出版内容品质的可视化、出版编创流程的可视化、出版产品定制的可视化和出版/文创应用体验的可视化四个关键要素。其中,出版内容品质的可视化是指依托国际国内标准或建立企业标准,以数字化或可视化方式,让出版产品及其文创产品的编创者与用户了解各个要素的品质水平,特别是以高精度数字化方法和高保真色彩复现手段,体现出版产品质优价优的原则[5]。出版编创流程的可视化,是指采用流程图或图表方式,让与出版产品相关的所有人员,能够在控制屏或智能终端屏上看到作业进程、作业进度、产品样式以及问题困难,实现实时监控和协同交互。出版产品定制的可视化,是指在融媒体平台上,出版策划人员、内容编辑人员、页面设计人员、IT支持人员能够根据用户对出版产品的定制需求,建立一个出版产品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或个性化的专属服务,并让用户可视化地参与或监控作业进程[6]。出版/文创应用体验的可视化,是指出版机构根据未来社会和人群对出版或文创产品的潜在需求,策划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内容,研发适合用户体验的功能,形成智能出版的流程,延伸交互体验与内容服务的边界,创造可持续的出版/文创收益,带动出版/文创关联产品的应用[7]。比如在策划儿童教育读物时,应用大数据来导引家长定制专属读物或教辅,在读物中导入定制图文及专属交互功能,提供系列化专属文具与阅读工具,形成用户最佳体验,从而使出版物与文创产品有机结合,形成出版新价值和新增值。
四、创新出版产业的发展路径
在当前文化创新的新环境和新视野下,出版产业主要有以下三条创新与发展路径。
其一是面向国家坚定文化自信。满足社會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总需求,以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为发展主线,集聚国内外精英智慧,策划出版一批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展现时代先进思想、传播科学知识体系的选题,采用“采编排印发+采编制播存”相结合的传播模式,在纸面和屏面同步展示、实时交互,用先进的思想来武装人们的头脑,用科学的知识来提升人们的认知,用真实的事件来坚定人们的信心,用跨界的分享来丰富人们的生活,引领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努力。
其二是将出版创新与文化创意相结合,采用泛出版与泛传播的新模式与新手段,围绕美好生活打造一批提升生活品质、美化生活环境、改善身体健康、和谐社会交往的定制式泛出版物或文创产品。比如,分享个人旅游体验的游记、记录家人生活的照片书、传递朋友情谊的微视频、展示个人才华与技能的小作品等。让个人情趣和情结演变成纸媒实物或者数字作品,以微传播或E传播方式来集聚形成新产品或新产业,在分享中增值,在传递中获益。
其三是将出版创新聚焦在所拥有的内容之上,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沉淀的、低价值静态内容转变为时尚的、高价值动态资源,通过分众化、细分化和跨界融合,在特定领域或特定受众中找到新价值或新产品形式。比如为不同年代的人群、同一年代不同志趣的人群,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梦想的人群打造能够引起共鸣、引发联想、唤起记忆、激发应用的定制式泛出版作品或艺术典藏复制品,形成多层面的大众典藏应用,实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站在新时代出版产业的时尚T台与时代风口,抢得市场先机,赢得市场高回报。
五、出版与文创的发展展望
今天,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已从内容到产品应用与体验需求全面改变出版产业,出版与文创的融合将是未来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展望未来5—10年文化消费与社会消费主流群体——80后、85后、90后及其下一代,以自我为中心,以交互为手段,以体验为快乐的出版产品及其衍生文创产品[8],将是这一代人愿意付出更多金钱的核心。出版机构及文创企业只有关注未来社会的需求,充分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变革自我的组织架构、出版流程以及传播方式,站在时代变革的风口,立在行业发展的潮头,主动推进出版产品和文创产品的融合,才能实现弯道超车与跨越式发展,实现出版产业与文创产业共赢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王强,郭渝慧,杨安宁. 融媒体环境下媒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出版与印刷,2017(3).
[2][美]约翰·帕夫利克. 新媒体技术[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强. 新闻出版行业的跨媒体发展[J]. 香港印艺学报,2012 (219).
[4]谢颙丞,林政荣. 国内外数位出版发展现况与趋势[J]. 数位内容新世纪,2004(14).
[5]王强,王朝阳. 现代媒体技术的跨媒体化发展[J]. 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3).
[6]张咏华. 媒介分析[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高利明. 传播媒体与媒体技术[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王强. 印刷教育的跨媒体发展与挑战[C]. 上海出版技术与印刷教育国际研讨会,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