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鹏
在唐代巅峰级的诗人中,除了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还有一位是被誉为 “诗豪”的刘禹锡。在这三个诗坛翘楚中,李白活了62岁,杜甫在59岁时暴卒,只有刘禹锡寿达71岁。在那个“人活七十古来稀”的年代,刘禹锡可以算是货真价实的“老寿星。”
刘禹锡自幼体弱多病,经常需要请医服药。成年后,又仕途坎坷,连遭贬谪,长达23年之久。在身体状况和生存环境均不理想的情况下,他竟然活过了“古稀”,不能不令人称奇。
公元805年,因唐顺宗革新失败,支持革新的刘禹锡被贬谪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但他没有悲觀消沉,而是以一首昂扬奋发的《秋词》表达了自己乐观豁达、不惧挫折的心态: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在这首诗中,诗人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开阔、亮丽的画面,奔放、空灵的语言,热情赞美秋日美好的风光,抒发乐观向上的豪情。正是因为有在这首诗里表达出的乐观豁达、不惧挫折的心态,刘禹锡才能淡然面对仕途坎坷中所经受的种种磨难和世事变迁。
公元824年,刘禹锡贬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时,按规定可在县衙里住三室,可知县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并不计较,在门上写道:“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有点生气,把刘禹锡的住处迁至北门,面积缩小为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道:“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不以为然,便令他再迁,这次只给了一间小屋。刘禹锡三年搬三次家,一次比一次小,心里有些恼火,但他没有当众发泄,而是提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在文中,刘禹锡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屑与世俗同流争斗,洁身自好,高洁傲岸,逸然处世的高尚节操和良好心态。
最能体现刘禹锡乐观豁达、不惧挫折的处世态度和养生之道的事例是他与白居易的一次“唱酬”。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好朋友。公元826年,刘禹锡从和州罢官返洛阳,路过扬州时,与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逢,两人共饮。席间白居易赠他一首诗,对他仕途坎坷深表同情和安慰,也为自己的类似经历而叹息。白居易在诗中说, “你为我添酒举杯来痛饮,我为你筷子敲着盘儿唱诗助兴。虽然是举国知名的诗人又有何用,命运面前只得把头低。满眼风光中只有寂寞的心,满朝的官位与你我无关。你也真该遭一点不幸,谁叫你才华和名声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也未免太长了!”(“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对于白居易的安慰和感慨,刘禹锡写诗酬答,他在诗中说,“在四川和湖南这样的偏僻荒凉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好像被这世界抛弃了一样。回来后人事皆非,我只能吟诵听笛赋聊表思念。我虽如病树没有了希望,但毕竟还能看到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景象。今天我听了你为我深情吟唱,又举杯共饮,我觉得精神十分振奋。”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这首诗中,回顾自己23年不堪回首的遭贬经历,刘禹锡没有悲伤失望,怨天尤人,而是想到了万木逢春、千帆竞发的激奋人心的美好景象,表现出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今,此诗中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仍被人们用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刘禹锡的“长寿”,与他面对挫折,仍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而他的医学实践和“摄养”理念也对他的“长寿”很有帮助。
刘禹锡由于自幼体弱多病,经常需要请医服药,所以他自幼便对医药非常关注,颇有研究。他特别喜欢《黄帝内经》里的一句名言:“上医治未病”,中医的这种“无病先防”的保健思想对他的一生都很有影响。他坚持30多年阅读中医古籍,并集平素所得并经观察实践之方药,编著为《传信方》两卷,流传甚广。《传信方》在当时不仅在国内受到普遍重视,而且在国外广泛流传,如日本的《医心方》、朝鲜的《东医宝鉴》,都收录了《传信方》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在《传信方》中,还收入了刘禹锡的一首著名养生诗:
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
不遵医嘱祸临头,谨于摄养病难存。
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养生思想,一是重视“养护”,即有病了要三分治疗七分养护。只有这样,才能既治好疾病,又使身体素质提高,预防其他疾病产生,体现了“治未病”思想的精髓。二是强调“谨于摄养”,即一定要注重养生,只有这样,疾病才不会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