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霞
摘要:良好的环境对于幼儿启迪影响较大,由此环境的教育价值越来越为幼教工作所重视。本文结合环境创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改善和提高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幼教 环境 创设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深远,关系着幼儿的智力与性格培养。丰富多彩的装饰固然赏心悦目,但未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难免忽略了环境服务于教育的理念和宗旨。减弱了环境创设本该发挥的作用。
一、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作用
(一)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氛围
对于集体温暖的感知得益于幼儿、教师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教师更要肩负起榜样标杆的责任,引导幼儿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加强与幼儿的交流,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柔亲切的话语来融入幼儿的世界,对幼儿多多肯定和赞美鼓励他们进行游戏,变成亲密的伙伴,逐渐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二)丰富幼儿的情感
环境创设中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以幼儿的审美作为参照,这样还能提高幼儿对于美的理解,因此将环境创设的各个环节与其相对应的教育主题相结合尤为重要。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可以使幼儿时刻接受到艺术和美的感染,潜移默化的提高幼儿的审美水平
(三)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
行之有效的环境创设可以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比如,幼儿手工作品表现出来的是幼儿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也体现出其自身对外界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将用他们的创作成果对教室进行装点,还能对学生的创作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创作成果时会产生一种被认同感,有助于幼儿增长自信心,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二、环境创设的方法
(一)提升教师对于班级环境创设的能力
教师需要对本班级环境建设有着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并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进修,专业培训或者实地考察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在班级环境创设的物质教育中,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一方面能更好地带动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另一方面还能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带动教师自身事业的成功。
(二)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
众所周知幼儿天性喜欢模仿,因此更加要求教师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这还将影响到幼儿的人际交往与自身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时刻以积极努力的状态去感染幼儿,并与其和谐相处,创造和谐融洽的相处氛围。
(三)教师明确自己定位
需要抛除教师本位的老观念以及绝对的权威性和掌控欲,要让幼儿感受到包容与支持,全心全意呵护、疼爱所有的幼儿,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幼儿,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根据每个幼儿已有的经验知识,学习方式以及个人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获取成功的体验以此来让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用分析代替比较,用支持来代替否定,从而营造出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在交流和教育幼儿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和自信,让幼儿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有助教师和幼儿能更好的相处传递温暖的正能量。
(四)环境创设中要考虑幼儿的充分参与
为保证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教师进行环境教育创设可以围绕互动展开,使得幼儿能够更好的参与进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多为幼儿创造机会,锻炼幼儿适应环境从而成为环境的主人。同时要避免单一的环境,重视环境的多样性,才能为达成教育目标提供助力。
(五)注重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其他能力很大一种程度上来源于自身的求知欲,因此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工作可以围绕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展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也需参照幼儿对外界的认知水平和其本身的性格特点。最好能够询问他们的意见,汇集多方意愿来进行对主体的设立,教师只需起到辅助和引导作用即可,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还能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使其思维更具创造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天性引发他们去思考。
(六)利用环境主题创设建立多样化活动区
环境创设需保证流变性。班级物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进行周期性而非固定性的轮换,以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幼儿是极具发展潜能的个体,他们的成长和需求皆是动态的,因此环境创设应满足其动态需求,才能更好地保证幼儿的发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主题游戏,主题背景墙。以教室背景墙创设为例,设计不断变化的主题进行环境多样化创设,使其活动氛围更加浓厚,背景墙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为使背景墙的环境更具艺术性和充分利用,可以对其功能进行划分,展示更加丰富的活动素材,从而更加深入的激起幼儿的探索兴趣,活躍环境氛围。
三、总结
环境创设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应提高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积极主动与幼儿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维护和谐愉悦的氛围,注重幼儿环境创设也是对教育事业的一种负责态度的体现。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还需多方的努力和维护。
参考文献:
[1]马富成,马雪琴.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河西学院学报,2014,30(02):89-92.
[2]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5(0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