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公益 让爱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017-12-15 02:42王海珍
中华儿女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公益

王海珍

小安打开手机,一边走一边看计步器上显示的步数,她计划走到一万步就捐出去,不管为哪个项目筹款,这些步数都会起到一点微小的作用。这让她每天的快步走变得更有意义。

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它每天都会发生在你我他的身上。

是的,微公益,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着手、强调积少成多。而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止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参与公益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打开微信捐步界面,走2万步即可为偏远山区的基础建设捐赠2元钱;打开K歌软件,唱歌所获得的K币将捐给那些听不到歌声的听障儿童;一个公益平台,推出了1:1:X“配捐”的新玩法,即用户捐1元、企业等配捐主体捐赠1元、公益基金会随机配捐X元,这如同抢红包,让捐赠有了社交性……公益可以很好玩,奉献爱心也不再变得苦哈哈,可以以欢乐的形式渗透到生活场景中。

公益百变“新面孔”

今年夏天,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公益项目刷爆了朋友圈,用户可以通过最低额度1元的捐款,“买下”这些由自闭症、脑瘫等特殊人群创作的画作,作为手机屏保。半天时间里,这个项目就达到了1500万元的认捐额度。

“包括移动支付、社交网络,这些方式都让普通人参与公益的门槛变低了,参与更加容易,能够随时随地随心,这是移动互联网带给公益最重要的机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懿说。

和“小朋友画廊”项目一样,小额参与的海量用户成为互联网公益的基础。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同样显示,从去年公益网店的捐款看,单笔捐款在100元以下的用户占到了81.4%。“不要小看随手捐一元,上海一家基金会2015年募捐规模达300多万元,2016年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布募捐信息,募捐量一下蹿升到3100多万元。互联网公益的便利,带来了显著‘提速效果。”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卢汉龙表示。

互联网赋予公益的“新面孔”还不止于此。北京白领曹方舟,从小喜欢动物,现在参与的公益项目都和动物保护有关:“比如保护黔金丝猴、保护江豚、寻找华北豹、为护鸟人捐款,上周刚给猛禽监测项目捐了钱。”

过去,印象中公益募捐好像都是针对失学儿童、大病救助之类的,但现在互联网让公益项目更加多样,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阿里巴巴的12个女性合伙人日前宣布共同捐赠1亿元成立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指向明确,专门用于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的母亲和孩子。

在公益项目多样化的同时,人们参与公益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在有些手机游戏里,玩家“摇一摇”可以获得爱心值,为留守儿童捐建多媒体学习空间;在手机QQ里,拿手势比出一颗心,也能为公益项目募捐。在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一项“3小时全民极速种树”活动中,44万用户将自己通过步行、地铁出行、网络挂号、网络购票等举动得到的“绿色能量”捐赠,种出了135棵樟子松。

公益组织病痛挑战基金会秘书长王奕鸥坦言:“下载一首歌、购买一幅画、完成一个挑战,甚至在网上玩游戏都可以关注和帮助到别人,互联网让公益的‘玩法越来越多。”

“普通人不缺乏爱心,缺的是唤起的方式和渠道,公益场景越丰富,公众和公益就能更近距离接触。”孙懿表示。从“救急”到“日常”,不管是小额高频捐助方式,多样化捐助项目还是丰富的“玩法”,归根结底互联网公益改变着普通人的参与模式:从针对个体、针对热点的“救急”,转向日常化的“日行一善”,公益开始全方位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卢汉龙认为,“小朋友画廊”正是一次成功的社交媒体营销,“它提供给参与者在朋友圈晒出捐助作品的方式,但整个文本传递的信息非常温和质朴,而且很注意分寸,毫无‘逼捐意味”。

孙懿则对今年“99公益日”中一则黏土动画公益广告印象深刻:“不去讲‘苦穷惨,而是希望以美来碰触用户心中柔软的部分,来获得用户对公益的喜爱和认同。”

“一旦社会慈善捐赠进入日常化轨道,互联网公益的未来想象空间就更大了。”卢汉龙表示,“这也更贴近公益慈善的本质:事件化捐赠本就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日常化的捐赠才应该是公益捐赠的主体。”在“日常化”的背后,其实是公益组织营销能力的提升,“把实话讲得更动人”。孙懿说:“拿今年‘为公益发声这个项目来说,参与众筹的10家公益组织都有自己的发挥,做出自己的模板,要是在过去,肯定会和我们说,帮忙做一下,我不会。还有公益项目宣传自己的H5页面,去年家家都很费劲,今年不少公益组织已经摸清了门道。”

“日常化”也来自于企业的加入,在今年“99公益日”,配合公众捐款,近300家被称为“爱心伙伴”的企业捐出了3.09亿元。“这说明企业对公益的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它们认识到互联网的玩法本身能提供较好的传播和互动形式,通过参与公益,对外企业可以直接与消费者互动,对内则能提供一个员工人人能参与的场景,提升内部凝聚力。”孙懿表示,“我们作为平台提供基础能力的支持,比如企业参与,可以置顶意见领袖的倡导,组队PK捐助,帮助它们把公益‘玩好。”

让爱在阳光下运行

微公益的热潮蔓延全世界。今年夏天,一群留学美国的年轻人发起了一个名为“单行道”的微公益活动,他们将用两个月的时间骑自行车横穿美国,从旧金山到华盛顿,途經6000公里的路程。他们正是代表着海外留学生的一股力量——要用自己的能力,将微公益事业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谈到如何做公益,“单行道”的成员们认为,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年轻人,其实并不需要等到有钱有地位的时候才有资本做慈善,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次微公益行动呼吁海外留学生及海外华人,通过自己的行动关心国内贫困山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让他们可以有一顿热腾腾的免费午餐。endprint

微公益,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互联网公益汇聚海量爱心暖意,也必然要回应海量关注的“挑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黎颖露坦言:“如何建立自己的公信力,是每个参与互联网公益的公益组织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互联网+慈善”,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会,成为促进传统慈善变革的潜在动力。

要把这种机会和潜在动力利用好,并把它转化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实际动力,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曾经因信息闭塞,公益组织运行低效、缺乏有效的透明机制,长时间受各界所诟病。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问题得一定程度上解决,一是通过网络展示和电子支付,公益项目的发布和资金筹集变得简单便捷;二是公益组织得以及时公布账目,公开透明程度有所提升。不过,目前中国的公益组织对互联网的使用、公益项目与互联网的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好的公益项目因为缺乏传播创意和渠道,无法爆发它应有的筹款潜力。

由NGO2.0发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知识管理研究所执行的《中国公益组织互联网使用与传播能力》第四次调研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547家民间公益组织中,73.49%的公益组织没有“互联网专业人员”,受访组织对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的最大需求是“提供互联网传播策略培训”(37.43%)。

另外,在网络捐赠平台中,“80后”“90后”成为网络捐赠主力军,在新浪微公益平台、蚂蚁金服公益平台、淘宝公益网店各个渠道中占比均在60%甚至70%以上。其中,“90后”表现更为活跃。根据腾讯官方消息,截至2015年8月,腾讯网络捐赠平台当年的善款总额超过了5亿元,其中90%以上来源于移动端。手机支付无疑比电脑端操作更具便利性,移动互联网扩大了公益的影响,“指尖公益”移动捐赠逐渐成为公众进行公益捐赠的主要选择。

不忘初心 让公益之路走得更远

出镜人物:刘赛杰

“80后”的青岛姑娘,业余时间投身公益,创立了恒爱公益团队,帮助过很多人。获2013年度的“十大微尘公益之星”和2014年度的“中国网事感动山东”十大网络人物。

《中华儿女》:赛杰你好,很多人认识你是从你帮助白血病少年于耀程开始,为他免费授课,为他联系求医资源,现在耀程的病况如何了?好像他是微博上挺火的音乐达人了?

刘赛杰:于耀程现在在北京接受治疗,如果有合适的骨髓,会接受骨髓移植手术。前阵子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配合度很高的,但是联系志愿者后,对方又不同意捐献了。骨髓库打了2次电话,对方仍然不愿捐赠。于耀程很喜欢弹吉他,多年前也是他自己自学的,后来慢慢很多学生去找他学习。也有了自己的音乐圈子 ,这个爱好也让他的生活丰富起来。

《中华儿女》:你发起了在青岛很有影响力的恒爱公益团队,你作为团队负责人,主要救助的对象一般会选择哪些方面?能说几个自成立以来你和伙伴们一起做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刘赛杰:发起成立恒爱公益团队主要是帮助大病儿童和贫困学子,前几年没有网络筹款,很多活动都是线下的义卖等。记得有次是给黄岛区一个白血病女孩逄俊杰筹款,那天青岛零下10多度,团队一个队员宋美娟冻得脸蜕皮,让我们很感动。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个捐款平台,我觉得这个真的很方便积攒大家的爱心。很多都是一天两天就会筹得几十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病患面对的困难。但是也有虚假信息,需要公众去认真辨识。

《中华儿女》:你的公益理念和行动受谁的影响比较大?2013年你入选微尘公益之星,之后也获得过很多社会肯定,这些对你以后选择人生道路有什么影响?

刘赛杰:从事公益是受父母的影响比较大,小时候家里订了报纸《农村大众》,上面会有一些贫困儿童的信息和照片。父母会拿着报纸给我看,让我知道有一些困难的孩子需要帮助,即使不能一下子去帮助这所有的孩子,但是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去帮助,那也是给予了对方希望和信心。2013年度的“十大微尘公益之星”和2014年度的“中国网事感动山东”十大网络人物,是社会给予自己的肯定。我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周围很多亲戚朋友也都经常找我要一起做公益,很多人也让我注册一个公益组织,全职去做公益,但是我觉得我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我的公益理念就是不耽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利用业余时间和精力做一些事。我觉得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公益之路走得更加长远,我跟团队很多成员也讲过,如果有一天你因为做公益耽误了工作和家庭,我们这个团队不欢迎你。

《中华儿女》:有没有爱心受阻或者遭遇误解的时候?做微公益以来,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刘赛杰:我想每一个公益人都会经历过质疑和误解。很多人还会说你是神经病,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去解释,我觉得理解的人会理解,不理解的人也不需要对方去理解。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包括每个人成长生活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亲身去经历一件事情,没有资格去评论。

做微公益以来,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帮助了一些孩子,让他们重回家庭和校园。还有就是感染了周围很多人,这些人又会去感染他们周围的人。这么多人都心存善念,社會环境就感觉会更加的和谐。

《中华儿女》:互联网平台下,微公益开始以各种方式走入我们的生活,比如人们的随手转发爱心救助,小额认捐等等,你认为微公益慢慢成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原因主要是什么?

刘赛杰:现在正处于一个网络时代, 特别是手机用户占主要比例。大家都比较忙,生活工作空间比较闭塞,网络就是了解世界的一个大平台。信息量传输得较快,年轻人参与网络爱心不需要太大的金钱数额,甚至走路就可以捐款,不会给自身造成什么压力,极大地调动了年轻人的爱心和参与热情。

《中华儿女》:你个人随手参与微公益的方式有哪些?你身边的年轻人最常参与微公益的方式是什么?

刘赛杰:我和周围人参与微公益大多数是在微博和微信看到的网络筹款链接,也有通过运动步数和跑步参与。年轻人物质方便还不是那么富有,这些方式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好的方式。

《中华儿女》:可以分享一下你佩服的人吗?会给自己设立目标吗?

刘赛杰:每年的感动中国栏目我都会看,上面有各行各业乐于奉献的榜样。不管是见义勇为还是助人为乐还是敬业奉献,每个人都值得所有人学习,每一种精神都值得我学习。不管是在家庭还是工作中,都要做好做到孝敬父母、善待亲人、爱岗敬业、乐于助人、让自己更加完善。

因为自身也是有7年党龄的党员,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感觉肩上担了一份责任,感觉自己应该更自律更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心。身边也有很多年轻的党员,我觉得“党员”身份给了年轻人更多的使命,“80后”“90后”真的已经慢慢成为社会的脊梁。

责任编辑 张惠清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
环保公益海报